英國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蘭牛津郡的一個貴族世家。1894年畢業於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動 1895年從軍,曾參加英國在印度、蘇丹和南非的殖民戰爭。
基本介紹
- 外文名:邱吉爾,W.L.S.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英格蘭
- 出生日期:1874年11月30日
正文,配圖,
正文
英國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蘭牛津郡的一個貴族世家。1894年畢業於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動1895年從軍,曾參加英國在印度、蘇丹和南非的殖民戰爭。1906年作為自由黨議員進入下院。主張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的關稅政策。後歷任殖民部次官、商務大臣、內政大臣、海軍大臣和軍需大臣、陸軍大臣兼空軍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職。在任海軍大臣期間,大力加強海軍實力,以回擊德國對英國海上霸權的挑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年,英軍在黑海海峽的蓋利博盧戰役中失利,同年11月邱吉爾引咎辭職。1919年 1月邱吉爾出任陸軍大臣兼空軍大臣,攻擊布爾什維主義,鼓吹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里,積極參與策劃武裝干涉蘇俄、(見蘇俄國內戰爭)。1922年,因不滿自由黨的政策而脫離該黨。同年在議會選舉中落選。1924年任S.鮑德溫內閣的財政大臣。1925年在英國恢復金本位制,企圖恢復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26年,主張鎮壓工人大罷工。1931年1月,因對保守黨領袖的政策不滿退出鮑德溫的影子內閣。此後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職之外,專心從事寫作。在此期間,他同保守黨右翼一起,反對向印度獨立的要求作任何讓步。邱吉爾對來自德國的威脅不斷發出警告,主張重整軍備,反對A.N.張伯倫姑息德國侵略的綏靖政策,主張聯合法國和蘇聯,依靠國際聯盟來阻止德國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邱吉爾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後,邱吉爾任張伯倫政府的海軍大臣,積極組織援助挪威的戰役。1940年 5月10日繼張伯倫任首相,併兼國防大臣,立即把全國經濟納入戰時軌道。邱吉爾政府拒絕德國的誘和,堅持對德作戰,同時爭取美、蘇作為同盟者參戰。為了保衛不列顛群島,親自視察海防、空防設施。他支持淪陷國家開展抵抗運動,支持淪陷國家的流亡政府。蘇德戰爭爆發當天,邱吉爾莊嚴聲明:“俄國人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也就是美國的危難。”1941年7月12日簽訂《英、蘇在對德戰爭中聯合行動的協定》。8月9日,邱吉爾和F.D.羅斯福簽署大西洋憲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邱吉爾與美國締結一系列條約,其中包括聯合使用兩國的軍事和經濟資源、成立聯合參謀部等內容。1942年以時機尚未成熟為藉口,推遲開闢第二戰場(見第二次世界大戰)。邱吉爾先後參加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等國際會議。在處置戰敗的德國、波蘭的疆界變動和政府組成等問題上,極力維護英帝國的利益。
戰後的政治生涯1945年7月大選中,保守黨在選舉中失敗,邱吉爾辭去首相職務。1946年3月5日,在美國密蘇里州富爾頓發表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鼓吹英、美聯合以對抗蘇聯拉下的縱貫歐洲南北的"鐵幕"。這次演說揭開戰後“冷戰”時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邱吉爾在英國保守黨年會上正式提出一個把英美聯盟、聯合的歐洲、大英國協和英帝國連線在一起的“三環外交”的總方針。但由於戰後英國的衰落未能實現。
1951~1955年,邱吉爾再度出任首相。在執政期間簽訂1954年《巴黎軍事協定》,並締結《東南亞防務條約》,繼續對蘇採取強硬態度。
1953年,邱吉爾被封為爵士,獲“嘉德勳章”,同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議員。1965年1月24日於倫敦逝世。
邱吉爾還是一位演說家、政論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倫道夫·邱吉爾勳爵傳》(1906)、《世界危機》(1923~1929)、《馬爾伯勒的生平和時代》(1933~1938)、《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948~1954)和《英語民族史》(1956~195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