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筐

邰筐

首都師範大學2008——2009年度駐校詩人。檢察日報社《方圓雜誌》首席記者。1971年生於山東臨沂,屬豬。現居北京。曾參加第22屆青春詩會,獲華文青年詩人獎、泰山文藝獎、漢語詩歌雙年十佳獎等多種獎項。出版個人詩集(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2006年卷)、《城》。出版詩合集《三個刀伏手》(與江非、軒轅軾軻合著)、《我們柒》等。作品被選入《新中國六十年文學大系》《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詩選》《中國詩典1978——2008》《新世紀五年詩選》《新世紀十年詩選》《70後詩選》等40餘種選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邰筐
  • 職業:雜誌記者,專欄作家
  • 代表作品:《凌晨三點的歌謠》
  • 本名:邰茂光
  • 性別:男
簡介,評價,

簡介

附相關研究資料:
(1)一份“70後”詩歌的研究個案
——邰筐詩歌創作研討會綜述
邰筐是中國詩壇近年湧現出來的優秀青年詩人,也是“70後詩人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從參加青春詩會,到詩集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再到榮膺第六屆華文青年詩人獎、首屆泰山文藝獎(詩歌獎),他以故鄉小城“臨沂”為背景的詩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邰筐於2008年至2009年,作為駐校詩人在首都師範大學學習和生活一年。為了對邰筐的詩歌創作進行階段性的總結,並期通過邰筐的詩歌,對新世紀青年詩人的創作有更深入的認知,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邰筐詩歌創作研討會”於2009年6月27日在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會議室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山東、海南等地的吳思敬、林莽、劉士傑、王光明、梁小斌、劉福春、楊曉民、陳旭光、商震、江非、西渡、敬文東、張桃洲、鄧程、北塔、理釗、盧衛平、段從學、霍俊明、徐南鵬、張立群、林喜傑、唐力、徐俊國、王瑩、娜仁琪琪格、安琪、李成恩、艾若、邱建峰、邱亞雷、周習、劉成奇、陳克鋒、賈愛軍、魯克、龍揚志、王士強、陳亮、馮雷、羅小鳳、李文鋼、趙薇、盧娟、盧秋紅、聶國艷、韋珺、雷弈、郭艷靈、宋曉東等詩人、評論家以及首都師範大學的部分研究生共50餘人參加了會議。與會者從多種角度對邰筐的詩歌創作進行了探討。

評價

一、城市和鄉村:生存與精神境遇的雙重書寫
邰筐以一個背離鄉村的遊子、一個城市的異鄉客的身份開始了他的詩歌,正如吳思敬(詩評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所言,他的詩歌是城市與農村生活的交響,展示了一代人在城市化中的精神歷程。林莽(詩人,《詩刊》編輯部主任)也把邰筐視作一個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清醒的和清晰的觀察者。認為邰筐對現實題材的書寫,已經不同於以往概念中那些詩歌作品,它們是關注當下,直面時代的,它們不再是淪於表層的,固有傳統的,人們慣常認為的那種詩歌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具有超驗性的,更為直接的,甚至是後現代成分的一種詩歌創作。
林莽認為邰筐書寫城市的詩歌可與波德萊爾的詩歌加以比較,這在許多與會者那裡得到了共鳴。王光明(詩評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認同邰筐所說的“要以旁觀者的思考做參與者的工作,要以一個異鄉人的身份去重新審視你生活的地方”,波德萊爾對城市的書寫,採取的也是一個旁觀者和局外人的視野。要寫好城市,要置身其中,又要抽身其外。邰筐是自覺地書寫城市的詩人,他對城市的觀看和想像,與城市保有了一定距離,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出了城市的更多景象。
陳旭光(詩評家,北京大學教授)引用本雅明對波德萊爾的評述,把邰筐詩歌中體現的詩人形象視作城市閒逛者和拾垃圾者,認為邰筐的詩歌描繪了清明上河圖式的當代城市的小人物群像。陳旭光認為城市詩的湧現是必然的,隨著城市化與後工業時代來臨,詩歌必需轉型,從農業文明、鄉村意象中走出來。邰筐的詩歌語言很生活化,沒有炫技似的技巧,不需要去猜謎般的解讀,並且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取得了平衡,擁有了一種張力。陳旭光借用邰筐自己的兩個比喻對其作出了評價:一是“城市肚子裡的蛔蟲”,陳旭光認為這把邰筐詩歌的體驗性、在場性表達了出來,他不是單純的鄉村對城市的批判,而是對城市有一種很複雜的態度,既有批評,又有讚美,又有幽默的擁抱;二是“後工業時代的夜鶯”,這個夜鶯同樣是歌唱的夜鶯,但卻已經不是鄉村的夜鶯,田野的夜鶯,而是城市的、後工業的夜鶯。陳旭光聯繫自己對電影的研究,把邰筐稱為“詩歌界的賈樟柯”,這也在與會者那裡得到認同。
段從學(青年詩評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後)談到自己讀《凌晨三點的歌謠》等詩時,也想起了本雅明對波德萊爾的描述。他從邰筐的詩中讀出了一種分裂。一方面,邰筐是黑夜的詩人。邰筐參與了底層寫作的潮流,但不同的是,他詩中黑夜和死亡的痕跡很濃,有種參與葬禮的氣息。但同時邰筐又是一個白晝的詩人,參與到了對後工業時代的歌頌。他的詩中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積極參與生活的熱情。眼下的這個時代某種程度上是韋伯所說的“以賺錢為天職”的、物質崇拜的時代。時代的複雜與邰筐詩歌的“分裂”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邰筐的確是時代的見證者和記錄者。
徐俊國(詩人)認為,探討邰筐在當代詩歌書寫中所顯示的有效價值時,避不開對他的身份變化與視角差異的思考和分析。生於古墩莊,在山東臨沂生活,在北京駐校,這種轉換與遷移,至少讓他寫出了幾個“不舒服” :一個古墩莊的人在臨沂所感受到的“不舒服” ;一個臨沂人在北京所感受到的“不舒服” ;一個熱愛農耕文明的人在城市文明進程中所感受到的“不舒服” ;一個詩人在當下社會和時代中所感受的“不舒服” 。這種“不舒服”是雙重的,既是身體的,又是心靈的。歸根結底,邰筐想寫出人在現在進行時的世界中的真實生存狀態與靈魂狀態。“不舒服”是表述當下這個世界的關鍵字。諸如《凌晨三點的歌謠》這樣的優秀詩作之所以讓人刮目相看,正在於詩人用精簡的文字畫出了這個世界的縮略圖,挑明並重點標記出它被浮華和欲望所遮蓋的最敏感的那部分。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陣痛之中,邰筐為我們切開了一個截面,鑿出了一個可以窺視的深洞。邰筐寫作的更大意義,在今天,更在我們重新看待和評價其詩歌的未來。也許,《凌晨三點的歌謠》這樣的作品,真的存在著“特殊的時代造就特殊的詩歌經典”的可能。
霍俊明(青年詩評家,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也從邰筐的詩歌中讀出了對時代的複雜態度,認為邰筐詩歌中,在鄉村、城市和詩人的多重視角的交錯觀照中,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呈現出了空前的複雜性和曖昧特徵。羅小鳳(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生)把邰筐的詩歌形容為“城市化進程下時代和心靈的雙重記錄”,認為他的詩歌中既有城市外鄉人的回望,又有都市目擊者的震驚,邰筐突破了底層身份的局限,一方面,他沉重地展示了城市化進程下一代農民的精神歷程,另一方面,他展現了城市外鄉人與都市目擊者的雙重視域下靈魂深處對城市文明的沉重反思。聶國艷(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生)認為:對於城市,邰筐更多的是勾描了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生存狀態,對於鄉村,他更多的是在風景中回味時光和自由,他用幽默的筆調在城市中尋找詩意。一方面他是故土精神家園的堅韌守護者,另一方面他也是城市生活的觀察者和描繪者。趙薇(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生)把邰筐的詩歌視作一種強烈的現代性經驗統攝下關注現實的城市詩歌,這些詩有效地過濾了過強的倫理訴求,在現代經驗和現代話語的糾葛中展開了嶄新的言說方式。盧娟(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生)認為邰筐的詩歌揭示出城市化過程中人性根基的困境,並把他的詩歌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寫作加以比較,認為邰筐詩中的現實主義並非對眼睛所見的現實進行一個全然的模擬或如鏡子般的映照,而是力求在目所能及的事物、直接的感覺與存在於事物本身之內的真實這兩端之間架設橋樑,以還原事物與現象一個出於心靈、較恆久的真實。邰筐的詩歌將現代城市放置於文化哲學、時代理性與美學思維的土壤中,從而生成了駁雜而立體的都市話語方式與文本形態,並復活了城與人的無限豐富性與悖論性。
二、現實與理想:一個平民詩人的直面姿態
邰筐曾經說:“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在寫作之前首先要成為一個精神上的常人,像常人一樣說活、處世。……同時,我的內心還藏著另一座城,那是一座理想之城,它和柏拉圖的理想國毗鄰,和莫爾的烏托邦接壤。從此城到彼城的距離正是現實到理想的距離。”他的詩歌中所顯示出來的真誠與樸素,他的詩歌在對生活的還原中透露的超越生活的理想追求,也為與會者所注意。
商震(詩人,人民文學副主編)認為邰筐的詩歌中沒有空泛的情緒,沒有偽浪漫,邰筐的詩歌不同於那些對現實感觸不深,卻又裝腔作勢寫生活的詩歌。邰筐有很豐富的生活經歷,他不是一個職業詩人,他把自己的血肉融在生活里,產生詩意。邰筐始終在他的詩歌中保持冷靜,他的抒情有一種沉思默想的品質。商震對邰筐的詩歌提出了建議,認為他應該使自己的辭彙更豐富些,不要重複自身。
理釗(雜文家)是邰筐的同鄉人,對邰筐的詩歌成就,他表達了由衷的高興。理釗介紹了邰筐在臨沂的生活,認為雖然邰筐在城市生活多年,但並沒有融入到城市的體制中去,只是城市中的一個漂泊者。可以說邰筐是生活在兩個維度中的人,一個是為生計忙碌掙扎的人,一個是活在詩的世界的人,他一直在這兩個維度中擺渡,也可以說,他把自己的身體放在生活之中,靈魂放在詩歌之中。
梁小斌(詩人)從對生存境遇的描寫來談邰筐的詩,認為邰筐的詩從對生存境遇直陳上升到意境的層面,將人的生存的異化描述得越來越細緻。唐力(詩人,《詩刊》社編輯)則認為邰筐的詩有一種“在場感”,邰筐首先是一個在場者,其次是一個經歷者,最後才是一個記錄者。他的詩歌呈現出本真的生活狀態,具有生活的質感。他的詩歌具有真實的力量,他的詩歌還原著生活,使得讀者也成為一個在場者。在方法上,唐力認為邰筐主要採用鋪陳的方法,這類似古代的“賦”,在對生活的呈現中,邰筐有化簡單為繁複的能力。盧衛平(詩人)同樣從邰筐的詩中讀出了“在場感”,認為他的每一首詩都可以看出詩人所處的情景,再現出一個戲劇化的生活場景。邰筐找到了自己打開世界的真的鑰匙,他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詩人。同時,邰筐的詩歌語言在口語與書面語之間找到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通道。娜仁琪琪格(詩人)把邰筐的詩歌比喻為生活的一雙眼睛,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有了審視生活的目光。這種目光是靈敏的、犀利的、而且是內斂的,在他看似樸素庸常繁瑣的語言下,不斷的湧現出溫暖,溫暖中又閃爍著寒光。他的智性、幽默給人印象深刻。他以詩歌為載體,把詩歌還給了生活。娜仁琪琪格認為邰筐的詩歌有一種無詩意的詩意美,他從樸素的語言中發現了大美。
霍俊明認為邰筐的詩與欺騙和短視絕緣,他的詩以特有的存在方式呈現了存在本身的謬誤和緊張。張立群(青年詩評家,遼寧大學副教授)認為邰筐的詩瑣碎而富有觀察力。充滿於詩中的“瑣碎”,與其說是經驗的投影,不如說是真實地還原了生活的本來面目。邰筐詩歌中的“紀事”系列是要通過日常生活的記錄和描繪,揭示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的那些無法釋懷,亟待一吐為快的詩情。張立群認為邰筐對生活持有較為嚴肅同時又略顯無情的道德評判尺度。邰筐的詩是擔當的,同時也是隱忍的,他以這種帶有金屬般的聲音開闢著自己的寫作路徑。王瑩(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把邰筐稱為心靈家園和獨醒靈魂的找尋者、拒絕旁觀和不作闡釋的寫生者和詩騷風流和經典意象的續寫者,認為邰筐的寫作不張揚,不造作,它以真實和澄淨征服著讀者的心。他打通中西,對接古今,探索著詩歌創作的新題材新內容。
林喜傑(北京十一學校教師,文學博士)認為邰筐的詩歌創作始終擔負著一個使命,他發現了一個空曠區域並用自己的詩去填補它,他是一個現代的都市行吟詩人,他的脫穎而出更是靠一種內在的透徹的自覺和他遊走於城市的生活經歷。林喜傑著重討論了邰筐詩歌中的月亮意象,認為這些月亮意象顛覆了詩歌傳統中的月亮意象,邰筐是城市的隱居者,城市的風光永遠都有月亮的背面,他的詩歌可貴的地方就是一段月亮背面的抒情。馮雷(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生)認為在邰筐的詩里,比真實更可貴的,是面對生活的誠實,他的詩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特殊情緒。馮雷把邰筐的詩同當代小說聯繫起來加以討論,認為與“現實主義衝擊波”,“改革小說”相比,如果說小說家們是在凝練、聚結著市場化、現代化的傷痛,正視“身份、地位”取替了“階級”屬性的社會情勢的話,那么邰筐的詩則是把這種傷痛溶解在自己主演的現實活幕劇中,使之具體化、個人化、諧趣化。李文鋼(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生)把邰筐的詩歌視作一種緊貼著大地的飛翔,他在詩歌中“呈現”了生活的本色,保持了與現實的血肉聯繫,也讓讀者感受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重重矛盾和真實痛楚。
劉成奇(詩人)在邰筐的詩歌中讀出了強烈的個人印記,讀出了邰筐對這個時代特有的荒謬的反抗,他以一己之力,撼動著那日漸麻木昏眩的大廈。從詩歌的質地上來說,邰筐借來的不是夜鶯的嗓子,而是寓言中的烏鴉那低沉、喑啞、充滿了沙土的顫慄嗓音,從孤絕的黑暗中央,發出了一個“後工業時代平民”當下的聲音。李成恩(詩人)討論了“80後”詩人與“70後”詩人不同的寫作向度,認為“70後”詩人偏於抒情,在口語與非口語之間尋找自己的個人風格。就邰筐詩歌而言,他是不先鋒的,卻又是先鋒的,平淡中蘊有驚雷,簡樸的語言可以觸動靈魂。邰筐是在抒情與拷問之間突圍的詩人。李成恩認為邰筐樸素的抒情態度,本真的個人風格在“70後”詩人中是難能可貴的。
三、此處與彼處:從臨沂出發,走向哪裡?
邰筐的詩歌中有鮮明的“臨沂”印記,“臨沂敘事”,成為他詩歌的一個標誌。這也成為與會者討論的焦點。
作為邰筐的詩歌兄弟,江非(詩人)回憶了他與邰筐、軒轅軾軻這文學的“三駕馬車”在臨沂的生活。江非把這段日子形容為荒誕的青春,正是在這充滿臆想和激情的歲月中,三個人的詩歌生命開始了新的生長。正是臨沂的生活,成為邰筐詩歌的起點。安琪(詩人)對邰筐詩歌的來歷持有興趣,認為正是臨沂的文化土壤,臨沂的詩歌圈子,以及同仁之間的相互碰撞彼此滋養,對邰筐的詩歌起到了助長的作用。
霍俊明認為:如果說當年的芒克、多多、根子、林莽等人是為白洋淀寫詩,海子為麥地寫詩,于堅為尚義街6號寫詩,那么,邰筐就是為臨沂、沂河和曲柳河寫詩,為他所熟知的這些事物再次命名。龍揚志(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生)認為臨沂之於邰筐的意義,幾乎就是一個微縮版的世界,它既是故鄉,也是異鄉,熟悉和陌生混雜在一起,這些詩歌成為一組風格獨特的“臨沂敘事”。作為城市的寄居者、參與者和旁觀者,多重身份恰恰賦予了邰筐詩歌的多重角度,圍繞臨沂這樣一個生存場景而產生的“臨沂敘事”,從不同側面呈現了城市與人的繁雜圖景,具有深刻的現實力量和豐富的美學意義。
王士強(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生)認為邰筐最為特別的地方是以一種極具現實性、現場感的方式在詩歌中呈現出了他所處的魯南城市——臨沂。這種呈現、描寫、敘述一方面是具有及物性的,來源於生活,普通而又普遍,不陌生、不虛假、不造作,但同時又是具有穿透力的,能深入到生活的內部,抓住其內在特徵,作出富有詩意和心靈力量的表達。這是邰筐關於臨沂的書寫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王士強對邰筐今後的創作表示了期待,他認為,任何一位寫作者,都會面臨“下一步”的問題,如何繼續,向何處發展,是改變,還是延續?是堅持,還是揚棄自己?在這一點上,邰筐的“臨沂”書寫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王士強著重強調,邰筐今後的寫作,在“現實性”之外,還牽涉到了“中國性”的問題。
與王士強的問題有關,幾位與會者討論了邰筐到北京之後的近作。霍俊明把他放入70後詩人群體中考察,認為邰筐近期詩作和“70後”一代的許多詩人一樣,呈現出一種“中年氣息”,其詩歌文本中不斷呈現和強化了由秋天到冬天的過渡性場景。而這種表象層面的季節性、時間性的過渡性轉換和推移恰恰從譜系性和共性的層面呈現了“70後”一代詩人大體已經擺脫了青春期寫作的衝動,開始步入了帶有中年特徵的寫作狀態。同時,邰筐近期的詩作中時時出現一個類似於卡夫卡的“外省者”的形象,這種身份對當下詩歌寫作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韋珺(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生)同樣從邰筐的近作中讀出了“外省人”的形象,認為從臨沂到北京這段跨越地域的旅程,讓邰筐的詩歌圖景呈現出些許新的變化。韋珺把城市化當作人無法逃離的境遇,正是這一複雜而尷尬的局面,使得邰筐沒有對城市化進程做出簡單直接的否定,而是更務實地將目光投向城市化的弊端。相對於中小城市臨沂,大城市和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對邰筐的隱喻意義要遠大於現實意義。這一時期的詩歌體現出更為明晰的抒情敘事的個人化,個體經驗占據了更為重要的位置。
會議由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教授吳思敬主持,吳思敬教授介紹了邰筐一年以來的駐校生活,對邰筐在首都師範大學一年的學習經歷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吳思敬還轉達了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趙敏俐教授、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謝冕教授、中國詩歌學會秘書長張同吾先生對會議的祝賀。《詩刊》社編輯部主任林莽介紹了邰筐在《詩刊》社的學習和工作情況,認為這一年的集中的閱讀和學習將對邰筐的寫作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邰筐在致辭中真誠而動情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他把在首都師範大學一年的駐校經歷,同他和江非、軒轅軾軻在臨沂共同切磋詩歌的時期,當作自己寫作生活中最重要的兩個階段。邰筐對吳思敬、林莽和其他詩歌界的前輩同仁表達了感謝。
會議氣氛熱烈,討論客觀充分。相信這次會議不僅會成為邰筐詩歌寫作道路上的一塊“里程碑”,也會成為研究“70後”詩歌和城市詩的一份“記錄書”。
(2)邰筐年譜:
一份不斷修訂的個人年表
■ 1971年正月17日生於山東臨沂古墩莊。祖父邰成僧,曾修行,後還俗,據村里老人講他能單掌斷石,1960年死於水腫。祖母邰胡氏,一生寡言,84歲辭世。對祖母記憶最深的是她床頭幾十年來一直放著的一隻棗木柜子,印象中似乎永遠掛著一把雙銷的鐵鎖,從沒見打開過,給祖母簡單的一生多少抹上了一點神秘色彩。父親邰洪亮,當過民辦教師和村會計,精通京胡、笛子、簫、塤等多種樂器,會唱各種稀奇古怪的民間小調,小時最大的享受就是在歇工間隙或晚飯後聽父親吹拉彈唱。母親朱佳英7歲喪母,吃過不少苦,還討過一年半的飯。母親雖一天學沒上卻教會我許多來源於鄉間生活的至理名言,像“一條大路要走正當央”, “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受教調武藝高” ,“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等。母親為人慷慨,心直口快。記得小時候家裡有點好吃的她總要分給左鄰右舍的孩子。不管村里誰到我們家借錢,母親總是毫不猶豫,要是我們家實在沒有,她就會讓我父親陪人家坐會,自己出去跑好幾家湊齊了再借給人家。母親這些做法一直影響著我。
■ 1977年8月,在本村國小入學。1979年當民辦教師的父親去人民公社開會,捎回一本紅封皮的袖珍式《毛澤東詩詞》,這是得到的第一本課外書籍,一直到國小畢業整天揣在兜里,時常拿出來讀。這應該算是最初的詩歌啟蒙。1981年在語文老師王西章處借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聊齋志異》《封神演義》等書,看得入迷,上數學課也藏在桌洞裡看。
■ 1983年到鄉駐地鄭旺讀中學,受電影《少林寺》的影響,狂熱的迷上了武術,整天腰裡束著根鋼鞭,逃學打架,曾瘋狂崇拜一個玩把戲的人,跟著走村串鄉幾十里,想和他學武藝。1985年寫出第一首小詩《願望》登在鄉中學黑板報上。1986年花一毛五分錢在鄭旺一舊書攤上購得一本簽名為劉全信的《普希金詩選》,如獲至寶。並以此作為摹本,開始了青春期最狂熱的仿寫。一個學期寫滿了三個日記本。
■ 1987年中學同學劉英在大學讀書的哥哥劉飛捎回一本《朦朧詩選》,有幸借閱,恍然大悟,詩歌原來可以這樣寫。1988年與同學張雁飛、邱建峰等人成立“太陽文學社”。出手抄詩報《流星雨》兩期,油印一期。共刊出邰筐詩歌3首(署本名)。暑假後遇到詩人杜振彬,並得其輔導。10月,在李恩維自編的油印詩刊《鄉野風》上刊邰筐詩1首(署本名)。1990年7月落榜。農忙結束後騎腳踏車去70里外的臨沂城,在一建築工地打零工兩個月。10月,臨沂地區舉辦首屆文講班。當時聽課費需交20元,住宿費15元,身上僅有8元錢,圖書館的閆從舜老師知道後找有關人幫忙免了聽課費和住宿費,並給了10斤糧票。記得當年講課的作家有劉玉堂、苗長水等人。
■ 1991年春節後找到第一份工作,在一家裝潢社幫忙刻字,第一個月的勞動報酬是55元,攥著一把五元的票子覺得自己一下子成了有錢人。兩個月後到九曲派出所工作,月工資130元,查夜審案蹲坑捉賊,覺得很是刺激。那個所的所長孟憲浩是軍人出身,為人正直敦厚,他是我踏上社會遇到的第一個好人,在他身上學到了許多可貴的東西。同年4月,寫出第一組較為滿意的詩歌《大豆兄弟》。5月,在臨沂城見到作家姜自健,他借給我一本《逃避自由》和一本黑格爾的書。1993年3月,被調到臨沂市交警大隊任秘書.從1993年9月開始,與詩人蘆葦泉取得聯繫。12月,在《黃河詩報》第6期發表組詩《守望家園》。
■ 1996年4月30日與女醫生鄭露同志完婚.新房是出租房,結婚彩禮是“兩大件”: 一台賒來的21英寸康佳電視,一輛銀灰色的小木蘭。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三個月後除了老婆還在,其他兩件隨行的彩禮卻已另易其主。先是彩電被小偷借走,後是小木蘭放在單位院子裡不知去向。
■ 1996年秋天遇到二苹。 12月在《飛天》發表組詩《秋天絮語》。1997年7月離開工作多年的機關單位,擺夜攤,賣鞭炮,編刊物,拉廣告------生活一直動盪不安,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1999年。期間,於1997年9月,由詩人譚延桐在其負責的《作家報》“全國青年詩人方陣”欄目推出邰筐組詩《眼睛裡的炭火》。 5月,在《上海文學》發表《曲柳河的秋天》。10月,在《飛天》發詩一組。1999年 5月,與江非、軒轅軾軻結識,遂結成三人寫作團體。8月,在《飛天》發表詩歌一組。9月,與邱建峰等人騎機車考察整個沂蒙山區,7天走完沂河全境,行程2100里。
■ 1999年7月去一家大型私人企業做高管,後離開。2000年5月,到臨沂首家民辦學校童星實驗學校當老師。12月,在《飛天》發詩一組。12月,在《人民文學》發詩一組。2001年 4月,在詩歌月刊發詩一組。5月,見到詩人王燕生、林莽兩位老師,寫作上得到兩位先生持續的幫助。10月,在《詩刊》下半月試刊號發詩3首。11月,在《詩刊》“實力詩人方陣”欄目發表組詩《雪落在老家的屋頂上》。10月,在《詩刊》發表隨筆1篇。11月,在《天涯》“新千年詩歌精選”發詩2首。
■ 2003年開始,做過多種小生意以餬口。1月,在《詩刊》發詩2首。4月,在《綠風》發詩4首。 3月,與雜文家理釗成為好友,在具體生活和思想認識上都受到他很大的幫助。
■ 2004年失業賦閒在家。期間完成一批以城市工商業文明批判為主體的詩歌,在詩歌的整體寫作上進行了實驗和探索。8月,在《天涯》發詩3首。9月,參加由詩刊和首師大聯合組織的江非駐校儀式。10月,與江非、軒轅軾軻詩合集《三個刀伏手》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為給即將出生的女兒掙足奶粉錢,年底暫時找到一份零工,為某個品牌的汽車潤滑油做市場推銷工作。整天背著一個大挎包往返於加油站、汽車修理廠、汽車4S店之間。這一時期,個人無論從內心世界還是藝術追求都再次發生了一次重大轉變,更加平和、包容、自足。
■ 2005年1月11日,女兒邰子惠出生。2005年2月,在《詩刊》(下半月)“結識一個詩人”欄目發表詩歌7首。11月,參加武漢詩會。2006年3月,參加濟南紀念徐志摩活動。
■ 2006年4月20日,個人詩集《凌晨三點的歌謠》入選中國作協“21世紀文學之星從書”2006年卷。4月底,與劉瑜、白瑪、辰水、朱慶和、軒轅軾軻、江非的詩合集《我們柒》出版。10月7日至17日,赴寧夏參加詩刊社第22屆青春詩會。10月21日,在濟南東方藝術館參加山東70後詩歌朗誦會。
■ 2006年底,與朋友在臨沂城的平安路上合開了一個小茶館。牆上掛滿了朋友們的詩歌。我既是店老闆又是店小二。每天都有三三兩兩的文友來喝茶聊天,漸漸地也常有省內省外的朋友慕名來到這裡,屋外車流飛馳,屋內時光緩慢,生活前所未有的充滿了詩意.為此,我曾給小店擬了一副對聯:一壺兩壺三四壺一壺一味,一人兩人三四人一人一杯,橫批是店名“一味茶坊”。朋友們在這裡也常說起于堅的“尚義街六號”,翟永明的“白夜”和簡寧的“黃亭子酒吧”,都覺得有這么個地方不錯。
■ 2006年12月,在《詩刊》上半月號“青春詩會專號”發表邰筐組詩《紀事》。《詩刊》2006年12月下半月號“百家詩會”發表《紀事:小區兇殺案》。在《詩探索》2006年第二輯作品捲髮表詩歌6首,並配發了王燕生和林莽兩位老師的推介文章。《人民文學》2007年第3期發表《城市紀事》(7首)。3月份參加了人民文學雜誌社組織的詩歌研討會。2007年4月《詩選刊》選發邰筐詩歌一組。4月份,母親動大手術,在醫院陪床一個多月,寫作隨筆《塵世十二記》之“石頭記”。在《詩刊》2007年第7期下半月號“詩人檔案”欄目頭條發表詩歌19首。並配發了王燕生、吳思敬、林莽、張清華等人的評論文章。
■ 2007年9月,《詩選刊》選發邰筐詩7首。2007年10月底參加山東省第二屆青年作家高研班。《詩刊》2007年第10期下半月號“青創會專輯”刊發邰筐的詩。《詩選刊》2007年第11-12期合刊“2007·中國詩歌年代大展特別專號”刊發邰筐的詩歌及評論。《詩選刊》2008年第1期“2007·最具活力的20位青年詩人作品特別專號”刊發邰筐的詩歌及評論。
■ 2008年4月,獲第六屆華文青年詩人獎。6月,入中國作協。
■ 2008年8月,結束了在臨沂接近兩年的茶館生意,同時也結束了一段曲水流觴閒雲野鶴的散淡時光。8月31日正式進駐首都師範大學,成為首都師範大學2008——2009年度駐校詩人。9月19日,第六屆華文青年詩人獎頒獎儀式和邰筐駐校儀式在首師大國際文化中心舉行。
■ 2008年9月21日至28日,隨中國作協組織的中國作家“重建美好新家園”採訪團赴四川災區採訪。詩人去了郁蔥老師和我倆人。同行的還有創聯部的夏主任,作家劉兆林、趙玫、張宏傑、范黨輝、馬小淘等。我們驅車走遍了地震重災區彭州、都江堰綿陽德陽、北川等地,留下一大組照片和零零散散的筆記。深刻理解了兩個字:苦——難。
■ 2008年10月13日晚,在首都師範大學第四教學樓作了題為“一個詩人的理想配方”的詩歌講座。首師大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孫曉婭副教授主持講座。百餘名本科生、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2008年10月14日晚,與林莽老師一起參加了由法蘭西共和國駐中國大使蘇和先生在其官邸為詩人樹才主辦的“法蘭西共和國騎士勳章”授勳儀式。同時參加授勳儀式的還有詩人吉狄馬加、梁小斌、唐曉渡、車前子、宋琳、莫非、潘洗塵、高興等。
■ 2008年10月18日下午,參加了由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洛夫詩歌創作研討會”,並發言。
■ 2008年11月6日,在首師大詩歌研究中心會議室參與“詩歌是有生命的”主題座談,並作主要發言。由孫曉婭副教授主持,其間回答了十幾名研究生的有關問題。
■ 2008年11月26日,由評論家吳思敬教授在首師大詩歌研究中心會議室組織本門弟子召開了一次邰筐詩歌座談會。期間介紹了個人創作情況,回答了同門師兄弟們的有關疑問。
■ 2008年10月至11月,詩刊社林莽老師交給我一項工作任務,負責灕江版2008中國年度詩歌的挑選和初審工作。第一次如此之完整地通讀和學習了同行們的年度詩作。愈加清醒地認識到一些問題,使自己再一次面對文字的時候有些戰戰兢兢。
■ 2008年的最後一天。山東省政府評選的首屆泰山文藝獎(文學創作獎)歷經痛苦的難產後終於在歲末平安分娩。詩人藍野、路也和我憑藉各自的一本銷路並不看好的詩集有幸摘取了無數果實中的三枚。20000元獎金一到手,我和藍野就將錢各自做好了消費預算。老藍打算將錢一把交給老婆老杜,隨她隨意添置些家具,也算給成年獨守空房的內人發個安慰獎。我有這兩萬,房子欠款總算還清了。窮人過年,無債一身輕。幸福啊!兜中尚有倆余錢,打算請弟兄們喝一氣。又一年就這樣過去了。
■ 2009年1月7日,參加在朝陽區文化館舉行的林莽老師詩畫展。
■ 2009年4月2日下午,受邀為中國語言大學的留學生作了以“從詩人身份的變化看中國新詩的發展”為題的講座。並與十餘個國家的留學生以問答的形式作了溝通和交流。4月17日,受邀為參加淄川筆會的學員作了一次詩歌講座。4月26日上午,受茂名學院高州師範分院邀請,為該校師生作了一次詩歌講座。
■ 2009年《滇池》5月號推出邰筐新作小輯,並配有青年評論家霍俊明先生的評論及編輯部專訪文章。5月16日——17日,和李志強等人參加唐山南湖詩會。
■ 2009年6月27日,由《詩刊》社、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邰筐詩歌創作研討會”在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會議室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山東、海南等地的詩人、評論家以及首都師範大學的部分研究生共50餘人參加了會議。與會者從多種角度對邰筐的詩歌創作進行了探討。
■ 2009年10月初,去黑龍江伊春採風,在小興安嶺腹地遊覽一周。
■ 2009年《人民文學》11月號發表邰筐組詩《觀虎記》(7首)。2009年11月6日至9日,參加詩刊社廬山頒獎暨詩歌報刊主編峰會。11月14日至16日,去上海參加由徐俊國具體牽頭的國際朗誦藝術節。11月18日,應邀與魯院55位少數民族學員搞了一次文學對話。11月20日至23日,赴珠海參加人民文學雜誌社第八屆青年作家評論家論壇。從12月初開始寫作長詩《城市簡史》(又名《烏城賦》600行左右)。期間邊讀書邊遊歷吉林、遼寧、安徽、上海、江蘇、湖北、廣東等地。閒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也。
■ 年末換工作。找房子。搬家。2010年1月獲漢語詩歌雙年獎。
■ 2010年1月下旬因工作需要赴長沙採訪王躍文、閻真、浮石。2月底採訪菏澤師院中文系主任石耿立。3月採訪電影導演張秉堅。4月初去棗莊採訪民國大劫案。4月底去上海採訪世博會。5月底去河南柘城老王集鄉趙樓村採訪趙作海、趙振賞,在村里呆了三天。5月上旬應邀去北京語言大學給留學生講座。5月中旬去白洋淀參加新世紀10年詩歌研討會,去懷柔游箭扣野長城。6月游北戴河、南戴河山海關、老龍頭。6月底去濟南開青創會。7月,關注和研究腐敗新動向,撰寫封面故事《雅賄江湖》,被鳳凰網頭條轉載,《文學報》整版轉載。8月12至22日和阿來、施戰軍、李森等人參加大自然筆會,在新疆遊歷布爾津、喀納斯、福海克拉瑪依、烏魯木齊等地。9月21至9月24日和謝冕、吳思敬、林莽等老師赴上海參加詩歌活動。9月底撰寫揭露中石油腐敗內幕文章,封面故事《渉油腐敗樣本》被鳳凰網等100餘家網站轉載,引起關注和熱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