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賽戲

邯鄲賽戲

涉縣賽戲為古老的原始戲劇,它與民間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山神與女媧是供奉的主要對象。在活動上倡導全民參與,在時間上主要限於元宵節,在表演上為白話式。它是我國先民創建戲劇的活化石。表演前有迎神活動,目前在該縣上清涼、彈音村等村流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邯鄲賽戲
  • 所屬類別:戲劇
  • 地區流傳:涉縣上清涼、彈音村等村
基本信息,名錄簡介,邯鄲武安市,邯鄲涉縣,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邯鄲賽戲(武安市、涉縣)
編號: 2—4—3
名錄類別: 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 邯鄲武安市 邯鄲涉縣

名錄簡介

邯鄲武安市


類別:傳統戲劇
通樂賽戲流傳於河北省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鎮東通樂村。據查,清道光年間東通樂賽戲已經產生和流傳。
東通樂村村民有信奉土地神的習俗,為敬奉土地神,每年元宵節期間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從早到晚,都要舉行大型的賽戲演出活動,以祈求風調雨順,吉利平安等。這些活動由本村龐姓家族負責組織。年前農閒時間已著手準備,演出費用均由村民集資解決。
東通樂村現存賽戲都本有數十部,內容多是反映各朝代歷史的劇目,如《幽州》、《三關》、《廣武山》、《夜打登州》、《千秀嶺》、《潼關》、《八義》等,多以歷史故事為內容,還有神話傳說如《八仙慶壽》,生活故事《大頭和尚戲柳翠》等,每本戲的演出時間不等,少則幾十分鐘,一兩個小時,多則三四個小時。東通樂賽戲屬儺文化範疇,其服裝、道具、表演、音樂等都有其獨自的特點。賽戲劇中人物多由男性扮演,整個劇本沒有唱腔,靠演員用帶有地方語言的道白、韻白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戲劇台步和舞蹈也較簡單而程式化。賽戲配樂主要用大鼓和銅器即大鈸。鼓點、鈸點也極其簡單,文場樂器一般不用。賽戲的服裝道具與一般劇團的服裝道具相似,此外還有各種劇中人物的面具,多數劇本演出時是不戴面具的,少數劇本如《調喏喏》、《大國稱》、《吊黑虎》等劇需戴面具演出。
因年代久遠,現存的手抄賽戲都本已焦黃陳朽,有的已破損不堪,如不再妥善保管或採取有效措施,這些遺產將毀於一旦。隨著老藝人的相繼去世,現在真正懂賽戲表演的藝人已經很少,如不儘快採取有效措施,那種原生態型的原汁原味的賽戲就看不到了。該村原流傳賽戲面具數十部,“文革”期間已付之一炬。從倖存的一部面具看,製作精工,形象畫真,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含量,但已破損,急需保護。因家族內部矛盾,賽戲劇本與服裝道具分別由兩派保管,兩派互不往來,因此對劇本和道具保護極為不利,尚須解決。
邯鄲賽戲(武安、涉縣)

邯鄲涉縣


類別:傳統戲劇
涉縣賽戲為古老的原始戲劇,它與民間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山神與女媧是供奉的主要對象。在活動上倡導全民參與,在時間上主要限於元宵節,在表演上為白話式。它是我國先民創建戲劇的活化石。表演前有迎神活動,目前在該縣上清涼、彈音村等村流傳。
賽戲由於是古老戲劇,因此,從樂器、道具、服飾、唱腔、唱詞與現代進化來的戲劇格外不同。(一)人物:由於戲中武打場面較多,人物也是帝王將帥出場。兩邊人馬均是以帝攜帥,或是帥帶將,而無一兵一卒。女角更稀少,僅在《大會垓》《霸王別姬》場面以及《長坂坡》夫人突圍場面出現,並且是男扮女裝。(二)唱腔:涉縣賽戲的唱腔,一般分為四種:大唱、小唱、平腔、挑腔。大唱、硬唱、響馬調一般用於武將唱花臉;小唱一則為聲稍拖,二則為哭聲腔調,主要用於女角唱。(三)台詞:目前所發現的彈音與上清涼賽戲劇本里台詞極其有民間口語色彩,與元雜劇台詞文雅化形成鮮明對比。在賽戲中,道完上場詩及念白之後又是詩,這就屬於唱詞了;而在元曲中則轉成了對話,只是過一段後才有了唱詞。而且賽戲的念白就占用了十餘分鐘的時間。(四)劇本:一般為一個劇本即一個劇目,當地稱“都本”。皆為明代前或明代的歷史故劇,最早為商末故事的《池縣》,最晚為明代故事的《擋將》、《寧武關》等,清代的沒有發現。這些劇目清一色地反映了歷代朝綱軍政大事,以三國、唐代、宋代居多,沒有以民間生活、宮廷生活為題材的戲本,殺伐氣氛較為濃厚。
涉縣賽戲是中國古代戲劇的活化石,涉縣賽戲所表現的那種藝術粗糙性和民間隨俗性,正好反映了戲劇初創時期的原始性和娛神風格。涉縣賽戲體現了山神信仰,由於賽戲和民間娛樂、祭祀活動緊緊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別開生面的民俗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