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嘎遺址

邦嘎遺址 西藏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山南地區瓊結縣邦嘎村附近,海拔3 700米。遺址地處二級台地上,背山面水,東面是拉當山,西面是瓊結河。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首次發現,並對該遺址進行50平方米試掘。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區博物館、山南地區文物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考察及考古發掘。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30米,占地面積約3 000平方米,呈條形狀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邦嘎遺址
  • 地理位置:西藏山南地區瓊結縣
  • 占地面積:約3 000平方米
  • 海拔:3700米
文化遺存,文化內涵,

文化遺存

邦嘎遺址中出土最重要的是建築遺蹟。通過對已揭露的部分遺蹟觀察,推測這是一處平面形狀為方形的石牆房屋建築。在已發掘的範圍內,南牆長度近4米,西牆近3米,高度為0.6米。在房屋遺址的圍牆內,還發現有5座直徑約0.6米、深度達0.4~0.7米間的圓形坑洞。遺址發掘的出土物主要有陶器殘片、石器和各種動物遺骸,能看出器物形制與具有人為加工的陶器殘片共99件。其中,大小陶罐口沿殘片53件;有紋飾陶片20餘件,以刻劃幾何紋為主,個別有戳印紋;陶器耳部20餘件;穿孔陶片4件;磨邊陶餅殘片1件;陶塑1件。遺址出土石器總共為186件,有打制、磨製兩種。遺址中沒有出土加工精緻的典型磨製石器。陶器殘片以夾砂類灰陶、灰褐陶為主,遺址上層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可以辨認的器形以罐類為主,罐的口沿和器物耳部都有一定的變化。其他器型還有缽、盆等。出土的石器以磨盤、磨石為主,其他還有敲砸器、砍砸器、砍斫器等。另外,部分石器有塗紅現象。邦嘎遺址與拉薩曲貢遺址、山南昌果溝遺址出土的塗紅石器現象有一定的相似性。遺址中還出土了羊趾骨,其中有一件打磨加工較為精緻的羊趾骨,是從遺址最早期地層堆積中出土。這塊經人工打磨的羊趾骨,除與古老的傳統遊戲有關聯外,還與苯教的占卜、卦算等涵義更為深刻的社會活動有關。

文化內涵

遺址的陶器群、石器的種類所表現出的風格有較明顯的本土特徵,與拉薩河流域的曲貢遺址,雅魯藏布江中游的山南貢嘎昌果溝遺址有一定的共性。邦嘎遺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西藏腹地或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於此,並具有較高的物質文明程度。邦嘎遺址出土的建築遺蹟是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考古發掘的首次發現,填補了這一區域該項研究的空白。這一建築遺蹟與西藏東部昌都卡若遺址建築相比,有著明顯的差異,表明兩個不同區域所處的自然環境及人們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邦嘎遺址的建築遺蹟為藏族建築歷史的研究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此外,在那曲地區的許多牧區,直至今日居民搭建的帳篷,先是在地表下挖一座與帳篷底徑大小合適的圓坑,深度基本在0.5~0.6米,而後將其邊圍用石塊壘砌。這種壘砌方法,與邦嘎遺址出土的建築遺蹟很有相似性。由此可以推測,作為藏族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山南雅礱一帶,從3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使用的房屋建築,迄今從其形式到結構上基本未發生很大的變化。邦嘎遺址的發掘,對於西藏考古學史前文化序列、時空框架的建立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遺址出土的炭化標本、動物骨骼遺骸,對於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的生態環境,復原邦嘎遠古先民的生活環境、食物結構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