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762.00 畝(其中:水田1,709.00 畝,旱地4,053.00 畝),人均耕地
2.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84,240.18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93.7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4畝,主要種植桔子、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431.65畝,其中養殖面積98.62畝;荒山荒地 16,547.85畝;其他面積6,243.62畝。有鉛鋅礦等礦產資源。
基礎設施
恩水路至村委會10公里為柏油路。村組道路硬化21公里,沙石路建設25公里,串戶路實施649戶,實現全覆蓋;16個組建成文化活動室;全村建公廁56座,垃圾池45個,16個小組全覆蓋;全村建無害化衛生廁所307間;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5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7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51戶。全村有1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戶磚混結構住房;有430戶磚木結構住房;有15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339.16 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7.49萬元,占總收入的35%;畜牧業收入105.16萬元,占總收入的3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18頭,肉牛46頭,肉羊419頭);漁業收入0.6萬元,占總收入的0.2%;林業收入38.54萬元,占總收入的11.4%;第二、三產業收入15.12萬元,占總收入的4.5%;工資性收入6.5萬元,占總收入的1.9%。農民人均純收入 1061.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5人(占勞動力的3.5%),在省內務工60人,到省外務工5人。
人口衛生
全村轄16個村民小組,共有戶籍人口668戶2610人,其中,常住人口649戶2459人。民族以傣族、拉祜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為主。有黨總支1個,下設黨支部5個,有黨員60名,其中預備黨員1名,特管黨員7名。
目前,全村有低保戶78戶2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7戶77人,整戶施保16戶59人,非建檔立卡戶51戶123人,整戶施保12戶54人。
目前,全村有五保戶9人,其中:集中供養0人、分散供養9人。
目前,全村有持證殘疾人70戶76人,其中:一級殘 17 人、二級殘 21 人、三級殘 10 人、四級殘 28 人。
目前,全村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 218人,國小 150人,國中68 人,其中建檔立卡學生20人,國小10人,國中10人;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5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學生1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1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6個。
文化教育
該村無國小,村內學生都在和平鎮上學,距離和平鄉中學28.00公里。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該行政村隸屬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和平鎮,地處和平鎮西邊,距和平鎮政府所在地28.00 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64公里。東鄰和平那壯村,南鄰新平縣平掌鄉,西鄰墨江縣團田鄉,北鄰 鎮沅縣者東鎮。轄者海、大幹田、草地、水庫、田心、箐邊、平掌、等拱、棉竹棚、小寨、廣馬、大寨、橄欄寨、鹼水、練地、大溝等1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87戶,有鄉村人口2309人,其中農業人口2309人,勞動力184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85人。該村以傣族、拉祜族為主(是傣族、拉祜族、漢族和彝混居地),其中漢族466人,傣族1374人,拉祜族、彝族、哈尼族469人。全村國土面積78.81平方公里,海拔 920.00米,年平均氣溫 20.00 ℃,年降水量 1,400.00 毫米,適合種植辣椒、無筋豆、白菜、小瓜、茄子、西紅柿、水果、玉米、西瓜、甘蔗、林下藥材等農作物。特別是冰糖橙種植達到3000畝,沃柑2000畝晚,熟芒果3000畝,堅果4000畝。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有鉛鋅礦等資源。
該村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18.00公里。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木薯、桔子、冬辣椒等種植業,主要銷往省內。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1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8公里。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 1,190.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10人,距離和平鄉中學28.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4 人,其中小學生206人,中學生78人。
有黨總支1個,下設黨支部5個,有黨員60名,其中預備黨員1名,特管黨員7名。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747.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6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23.55萬元。並已在鹼水、大幹田、平掌、大溝、練地等村民小組實施了新農村建設,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交通運輸無法保證通暢,因墨臨高速的建設導致那洛村的入村主路破敗不堪。(交通條件差,不僅影響了民眾的出行,而且看病也相對很難)2、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3、農村基礎設施特別薄弱,人居環境是整個鎮沅縣亟需改善的重點村莊。4、信息閉塞,與市場連結不上,生產的產品難以很好地銷售。6、農民還需提高文化素質,把重心放在發展農民增收經濟上。齊心協力某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亟需改善道路建設維修和擴建。2、以特色農產品種植、農產品加工業、鄉村特色旅遊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將那洛村建設為農旅融合的現代化農業強村。3、根據本地的土地資源和氣候優勢,發展枇杷產業。4、依託那洛村豐富的濱河景觀和森林資源優勢,以美麗鄉村為點,以美麗公路為 線,以現代農業為面,植入農家樂、民宿、文化體驗、濱水娛樂等元素,將那洛村打造成為休閒度假、生態康養、觀光農業、旅遊服務等於一體的美麗鄉村和產業強村。5、依託先天資源和氣候的優勢擴大熱帶水果的種植和培育,主要種植堅果、晚熟芒果、沃柑等熱帶水果產業。6、突出打造那洛“傣族萬人潑水節”特色旅遊區,開發蝦子洞、大硝洞、溶洞等自然景觀,打造旅遊線路,串聯各個景點。7、以規模化的農產品種植為基礎,建設農產品倉儲物流園,用 於農產品分揀、冷藏、物流。
村民村情
那洛村地處和平鎮西南方向,距和平鎮政府所在地30公里,轄16個村民小組,共有戶籍人口664戶,2610人,其中常住人口649戶,2459人。82.7%屬於傣族,全村脫貧戶163戶567人,監測戶16戶53人。全村國土面積78.8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日照年均1500小時。全村耕地面積21000畝,林地面積84240畝,恩水路至村委會10公里為柏油路。村組道路硬化21公里,沙石路建設25公里,串戶路實施649戶,實現全覆蓋;16個組建成文化活動室;全村建公廁56座,垃圾池45個,16個小組全覆蓋;全村建無害化衛生廁所307間;基本醫療保險繳納人數2459人,養老保險1750人。2021年享受低保71戶173人,2021年公益崗29人,特困供養9人,殘疾人76人;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掛鈎單位為鎮沅縣城鄉建設局,脫貧攻堅以來下派駐村工作隊員五批次27人,目前下派駐村工作隊3人,下派掛包幫幹部職工22人,掛包卡戶99戶。
地圖信息
地址:雲南省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