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木斯萊之藍:彰武70年科學治沙實錄

那木斯萊之藍:彰武70年科學治沙實錄

《那木斯萊之藍:彰武70年科學治沙實錄》(簡稱《那木斯萊之藍》)是由遼寧省作家林雪、馮博、王晶晶聯合創作的報告文學,首次出版於2023年10月。

該書以“以樹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鎖沙、以工用沙”生態治理模式為切入點,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遼寧彰武縣實現了“人進沙退、綠進沙退”的歷史轉變,形象刻畫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一代代彰武人在治沙中表現出的矢志不渝、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治沙精神。全書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呈現出了一批有血有肉的真實形象,飽含深情地書寫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建設家鄉的高尚情懷,譜寫了一曲用初心鑄恆心、將大漠變綠洲的感人樂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那木斯萊之藍:彰武70年科學治沙實錄
  • 作品別名:那木斯萊之藍(簡稱)
  • 作者:林雪、馮博、王晶晶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報告文學
  • 字數:240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社會背景,創作過程,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文學的筆觸全景式地描述了遼寧彰武縣70年來科學治沙、生態治理的艱辛歷程及其取得的豐碩成果。這是一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旨在講好中國故事,弘揚遼寧彰武的治沙精神的報告文學。該書以真摯的情感、翔實的資料,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遼寧彰武縣實現了“人進沙退、綠進沙退”的歷史轉變,形象刻畫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一代代彰武人在治沙中表現出的矢志不移、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治沙精神,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體現了遼寧智慧對人類治沙史的貢獻。全書以“以樹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鎖沙”生態治理模式為切入點,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既展現了群像,也濃墨重彩地刻畫了主要人物,使讀者能獲得最大的認同感和情感共鳴,讓生態文明理念形象化地深入人心。作品是中國故事、中國精神的藝術表達,是一部生態建設的宏大史詩。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學治沙的“綠色答卷”
沙海之痛
“彰武模式”
第二章 一片沙海變林海
前奏:嶄新的苗圃
新中國科學治沙從這裡開始
填補灌木固沙史上的空白
第一片樟子松引種固沙林
撕下“沙荒”的標籤
屹立不倒的樟子松
叫“彰武”的樹
一棒接一棒跑下去
第三章 與久別的草原重逢
走在去往草原的路上
風沙線上的縮影
欲以“小草”寫“大文章”
打響第一戰
通往草原的天路
如願抵達
用“相遇之醉”描述一片草原
第四章 柳河的黃金時代
記憶中的河
北方小黃河有救了
土地是這樣流轉的
打造塞北江南
稻花香里說豐年
第五章 藍色光伏海
“海”的現實意義與長遠意義
跟隨太陽走向幸福
好一幅“曬秋圖”
第六章 砂之都的鳳凰涅槃
一粒沙的逆襲之路
細沙也能精做
發出鑽石般的光芒
“沙文章”異彩紛呈
第七章 遍地愚公
董福財:一棵樹的肖像
侯貴:有生之年,不會下山
李東魁:在8500畝松林深處
楊海清:40年,堅守
馬輝:沙漠之花
人與城的生態之約
第八章 一張藍圖繪到底
回首所來徑,大漠橫翠微
綠色何以從大漠崛起
一本書,一張藍圖,一座豐碑
附錄 彰武治沙大事記

創作背景

社會背景

彰武治沙精神,源起於中國共產黨人在遼西北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初心和使命的生態實踐。這種“大漠風流”精神,被以董福財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所傳承。以韓樹棠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在科學事業上挫折不氣餒、失敗不灰心,貴在堅持、成在韌勁頑強不懈之探索精神”,其後被宋曉東等幾代治沙科技人所發揚。他們將彰武治沙每一個階段的歷史,都書寫成為“初心為魂”“科學為本”的歷史,而象徵彰武治沙精神的樟子松,在沙地成功栽種,本身就是固沙所科技工作者敢為人先、創新探索的典型範例。進入新時代,以於國慶為代表的沙地所科技工作者,弘揚大漠風流精神,秉承實事求是、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生態治理的新理念,用科技主導彰武草原生態建設和循環農業發展,致力解決農田地力下降、森林系統不穩定、農田林網更新缺少科技支撐、草原建設有待生態補償、局部沙化泛起等一系列沙區農林牧業科學發展問題,正在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建設新路徑,創新彰武生態建設模式。可以說,沙地所成立近70年來,五代科研人員敢為人先,始終引領研究所站在中國治沙領域的最前沿。

創作過程

該書責任編輯張洋洋(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自述作品的創作過程(編輯手記):
2021年是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之年。脫貧攻堅是時代的重大主題,也是文學創作的重大主題,因此我當時特別想圍繞這一題材有所作為。當我將這個想法與我的主管領導朱洪海副社長提起的時候,他向我推薦了遼寧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林雪老師。
彼時,林雪老師正在阜新市阜蒙縣哈達戶稍鎮白音昌營子村做駐村書記。於是我向她約稿,請她結合自己三年的扶貧經歷,創作一部扶貧題材的報告文學。林雪老師接到邀請後,說自己更想創作一部關於阜新市彰武縣70年治沙經歷的報告文學,並邀請出版社到彰武考察。考察後,所有人員都為彰武治沙的事跡所感動,為彰武治沙所取得的成就震撼。同時也發現,彰武治沙這一遼寧省內生態建設、全面振興的典型,雖時常被新聞、報紙等媒體報導,卻沒有一部全面梳理、系統展示彰武治沙過程及成果的圖書出版。
在這個時代,我們見證了彰武治沙取得的驚人成績:6座萬畝流動沙丘得到固定,林地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前的18萬畝增加至212.9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9%增加到31.47%……彰武人民經過70年的接續奮鬥,如今已重整山河,改天換地,把“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在這樣的背景下,《那木斯萊之藍:彰武70年科學治沙實錄》一書的出版正當其時。選題申報後,也得到了社裡的重視,將這一選題納入重點出版規劃。
此後,林雪老師又邀約阜新作家馮勃、王晶晶,組建了三人作者團隊,開始了採訪工作。作者團隊紮根彰武,在彰武縣委宣傳部的協調幫助下,實地採訪了近百位治沙人物。社領導也三次與我到彰武,與作者一起商討稿件的採訪、寫作事宜,最晚的一次,會議開到深夜11點。終於在2022年5月,初稿完成了。書稿以真摯的情感、翔實的資料、詩意的語言,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遼寧彰武70年來科學治沙的艱難歷程。一部好作品是要見事、見細節的,全書在書寫人物上下了很大功夫,讀作品能看出作者採訪中眼光的精準,善於抓住可貴的細節,既有思想的光芒,又有人性的光輝。但書稿經出版社審讀後也需要做進一步調整,如在沙害方面寫得有些簡略、生態文明思想展現得略顯不夠、各篇之間體量不協調等,需要進行不小的修改。這時,受疫情影響,在見面不方便的情況下,作者團隊和編輯團隊多次以視頻會議的形式重新梳理大綱,作者團隊又補充深入採訪、撰寫、潤色後,最終在2023年8月初完成書稿的修改工作。經過此次大刀闊斧地修改,書稿整體有了較大的提升。
《那木斯萊之藍:彰武70年科學治沙實錄》是一部紀實文學,創作前雖然進行了大量而細緻的採訪,也查閱了相當多的資料,但書中所描繪的治沙手段等細節是具有一定專業性的,需要治沙專家為內容把關。我們求助於彰武縣委宣傳部,請其幫忙安排專家審讀。彰武縣委宣傳部對此事高度重視,邀請原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長宋曉東、遼寧省沙地治理與利用研究所所長於國慶等專家為書稿進行審讀,並於2023年8月23日在彰武召開了改稿座談會。與會的彰武治沙專家以嚴謹的態度各抒己見,既充分肯定了書稿的文學性、完整性,又針對書稿中的細節提出了詳細務實的修改建議。會後,作者團隊針對專家們的意見,對書稿進行了再次修改。
此後,在彰武縣委宣傳部的溝通協調下,我選了7張彰武治沙成果圖片放入書中,這樣讀者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彰武治沙的成績,從而對圖書有更深的理解。圖書封面採用了描繪彰武治沙浩大綠色工程的遼寧省重大歷史文化題材美術作品《大漠松風》。圖書於2023年9月25日印刷完成。
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得到了彰武縣委縣政府的巨大支持與幫助,所以在圖書剛剛印刷完成後,出版社便第一時間去往彰武,向彰武縣委縣政府、彰武治沙學校、彰武縣文聯、彰武縣檔案館贈書。

作品鑑賞

《那木斯萊之藍:彰武70年科學治沙實錄》以真摯的情感、詩意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70年來荒漠化治理的艱難歷程,真實記錄了彰武的滄桑巨變,傾心書寫大地上的綠色傳奇,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性與真理性。
一部好的報告文學作品,源於作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心中有火種,才能燃燒成火把。而這本書,正是來源於作家心中那顆“以文學的責任書寫這個偉大的時代”的火種。對彰武治沙的事跡來說,以文學的形式進行傳播,深入淺出講好70年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故事,不僅能夠弘揚彰武治沙的精神,還有利於激發起全社會對生態問題、環境問題的關注。
這部作品題材重大,立意深遠。全書著眼生態治理成功經驗,熱忱描繪了新時代的恢宏氣象。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民族未來,荒漠化治理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作品把握時代精神,反映時代需求,昂揚回應了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時代主題。同時,這又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力量的作品,生動闡釋了中國共產黨人永遠不變的初心使命,譜寫出一曲崇高、壯美的信仰之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彰武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啟新中國科學治沙歷史,探索出“防”“治”“用”結合的治沙模式,總結出了具有世界意義的治沙經驗。在該書中,讀者看到的是共產黨人不畏艱難的奮鬥精神、為事業盡力的責任感和忠誠品格,看到的是信念、熱情和堅強意志。這是一部共產黨人踐行初心使命的奮鬥史,是一部中國科技工作者科學防沙、治沙、用沙的探索史,是一部彰武人民改天換地、建設家園的光榮史。它攜帶著時代的溫度,給人持久的感動和力量。
報告文學以真實為生命,鮮活的素材來源於“行走”。彰武治沙70年,早期治沙人多數已經故去。為了獲得更多真實、準確、鮮活的一手資料,作者克服重重困難,輾轉多地採訪他們的後人。嚴謹的態度和堅實的腳力讓全書充滿了真切的現場感,使書中一個個人物有了性格和血肉。書中對小人物的書寫尤見功力,他們身上雖然沒有驚心動魄的傳奇,卻處處充盈著見微知著的感動,使得作品具有豐富的感染力。
情以辭顯,辭為情發。對詩意的追求和創造,是這部作品的又一重要特色。書中注重詩化語言的使用,形成頗具特色的語言風格。如形容林海的壯美,“晴空下百萬畝的‘三北’防護林,像一匹擦拭過藍天的碧綠而絲滑的綢緞,抖落在山岡與雲間”;描繪那木斯萊自然保護區,“遠觀是‘一湖碧水半是花’,近看是‘蒹葭蒼蒼’,抬望是‘沙鷗翔集’,俯視則是‘錦鱗游泳’”;寫彰武母親河柳河的歷史,“當一輪紅日帶著萬道霞光噴薄而出,當北緯42線上的柳河東岸出現第一座草房,當陶製的炊器里翻動煮沸的穀米,新的一天悄悄來臨……”這樣的語言既具有散文的韻致,又蘊含著詩的美感,讓人閱讀後頗有回味。
這部作品以文學的初心、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了關於幾代人艱苦奮鬥、矢志不移的生動記憶。這是一份珍貴的國家歷史記憶,也是一部時代的心靈史。這裡有歷史的厚重,有精神的感召,更有信仰力量的傳遞。彰武治沙人以頑強拼搏的切身行動書寫歷史,是歷史的創造者。作者將駁雜的史料、繁複的現實轉換成文字,是歷史的記錄者。作品謳歌人生的奮鬥價值,傳達迎難而上、砥礪奮進的昂揚精神,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向上力量。

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22年11月1日,《那木斯萊之藍:彰武70年科學治沙實錄》入選2022年度遼寧省重點主題出版物專項資金扶持作品(項目)。
  • 相關活動
2023年9月27日,《那木斯萊之藍:彰武70年科學治沙實錄》贈書儀式在彰武治沙學校舉行,儀式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杜娟主持,萬卷出版公司社長、總編輯王維良,縣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副部長程漠輝,阜新市彰武治沙學校校長翟鐘齡,縣文聯主席李群,縣檔案館館長龐松林,萬卷出版社工作人員參加啟動儀式。
2024年1月12日上午,由萬卷出版公司主辦的《那木斯萊之藍:彰武70年科學治沙實錄》閱讀分享會在2024年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舉行。《光明日報》文藝部文藝評論版主編王國平及圖書作者林雪、馮博、王晶晶出席此次分享會。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地
出版單位
出版時間
書號
頁數
那木斯萊之藍:彰武70年科學治沙實錄
林雪、馮博、王晶晶
瀋陽
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2023年10月16日
978-7-5470-6359-0
269頁

作者簡介

林雪,遼寧撫順市人。現居瀋陽。20世紀60年代出生,80年代開始寫詩。出版詩集《淡藍色的星》《藍色鐘情》《在詩歌那邊》《大地葵花》《林雪的詩》等數種。另有隨筆集《深水下的火焰》、詩歌鑑賞集《我還是喜歡愛情》等。1988年參加《詩刊》第八屆青春詩會。2006年被《詩刊》評為“新時期全國十佳青年女詩人”。2007年詩集《大地葵花》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詩作入選《朦朧詩選》《新中國60年詩歌精粹》《中國百年詩歌選》《中國百年詩歌經典(林雪卷)》等,並連年入選中國國內數種年度詩選。
馮博(馮勃),現為中共阜新市委黨校副校長、哲學副教授、遼寧省作協會員。在《光明日報》《詩刊》《鴨綠江》等報刊發表詩文數百篇(首),出版詩集《殘陶》《背向夕陽》(三人集)。
王晶晶,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發表在《詩刊》《詩選刊》《鴨綠江》等刊,部分編入《年度中國詩歌精選》《年度中國優秀詩歌》《年度中國最佳詩歌》等選本,已出版詩集《水之湄》《光芒正在醞釀》,曾獲阜新文藝“紅瑪瑙”金獎、阜新文學獎、遼寧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