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們正年輕》是2007年現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春梅,王美秀。
基本介紹
- 作者:王春梅,王美秀主
- ISBN:9787801964243
- 頁數:408
- 定價:48.00元
- 出版社:現代教育
- 出版時間:2007-4
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難忘的大學生活
母校回憶
懷念母校
割捨不斷的母校情
五十年前的瑣事——田野實習發掘雜記
憶中國
下放齋堂村勞動
魅力——記商鴻逵、鄧廣銘先生二三事
北大七年
我在北大學步考古
難忘的幾個小故事
往事的回憶與隨想-北大校園生活拾零
話說“池深王八多”——為北大歷史系成立105周年而作
節日禮物伴我一生
北大歷史系——我的人生棧道
齋堂·勞改·記事
畢業實習拾零
師從鄧廣銘先生學習宋史
憶北大
悼念翦伯贊先生
追尋在北大的日子
我與北大歷史系,
回憶“向科學進軍”的歲月
發奮進取
悼念史學宗師——我所了解的周一良先生
回憶翦伯贊、鄧廣銘先生的教誨
追思陳翰老
特殊年代北大學習生活的點滴回憶
學生生活雜憶
幾個難於忘卻的故事
昨天
《北京大學學生運動史》的編寫
張政烺先生被逐出北大的前前後後永遠的老師——對北大歷史系
老師的一些回憶
與翦老共迎新年
燕園情思
北大雜記
深切的懷念
懷念翦老
難忘的五年運動和學習生涯
難忘的一九五七年
燕園憶往
難忘的1954~1959
從兩封塵封了40多年的書信引出的回憶——我的大學生活片斷
邀游史海憶師恩
難忘燕園讀書時
記勞動課
在北大歷史系的幾個片斷
我的北大“情”
憶翦老
當留學生輔導員的片段記憶
往事如鏡
幸運年月——我在北大歷史系讀書的日子
一葉滄桑,鑄就心中永遠的北大
在總理逝世的日子裡
在北大學習生活
北大歷史系學習生活回顧
歷史係為何沒有給江青寫“勸進書”的真相
北大生活片斷:記我的外國室友阿貝貝
二院往事
絳帳春風懷雨露——記陳志啟、許大齡二位先生
我在歷史系學習的點滴記憶
一塊冬冷夏熱的聖地——-記北大圖書館南天井自習室
不生於斯長於斯
難忘的歲月
黃鐘大呂聲悠悠——回憶北大歷史系主任翦伯贊先生(1952~1968)
編後記
序言
這是一部關於青春的記憶。
記憶中的青春。酸、甜、苦、辣,卻都同母校、母系、紅樓、燕園深深地纏繞在一起。年深日久,伴隨著年齡漸長,書生老去,才發覺上個星期、上個月的事,常常忘卻、而母校、母系、紅樓、燕園的青春,那酸、甜、苦、辣的青春,卻在腦海中越來越清晰。
於是。每當我們聚會在母校、母系,像一群老小孩兒一樣彼此拍拍打打,呼喚著呢稱、外號,述說著當年的故事,互相補充著、調侃著,感動著。我們就在那半日一日裡,找回了青春,只有我們共同擁有的青春。
於是,每當我們聚會時回憶起老師們的音容笑貌,想到前輩師長們大都走了,看到當年風華正茂的青年老師已經變得龍鐘,我們也就在驀然醒悟中,回到了今天。
燕園的一山一水,未名湖畔的一草一木,都會喚起我們無盡的遐思。可惜,那思緒千縷萬縷,到口邊筆端卻往往無言無字,只化作滿腔的感慨。
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來的文字,自然都是精益求精的感言。其中,有對恩師的感激,對同窗的懷念,對大學時代的留戀,以及對已往歲月的反思。一讀之下,令人心潮起伏,久久難平。
諸君寫下回憶的也好,未曾動筆的也好,都是北大歷史學系的兒女。當年,我們走進母校、母系時,個個多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如今呢?十二點半?下午三點?四點?五點……?無論是幾點,我們都把母校、母系對我們的教誨,化作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了祖國。
當年,我們以母校、母係為驕傲;如今,母校、母系以我們為自豪。我們對母校、母系,無論有多少種心情,永遠都歸為一種:赤子之情。
母校、母系的歷史,是特別的,因為它是中華民族最高學府的歷史學系的歷史。在這部青史上,永遠鐫刻著所有校友、系友的青春,那酸、甜、苦、辣的青春。
是為序。
後記
本文集為隆重慶祝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建系105周年而編輯。文集中所收錄的文章均為回憶性的,其主旨在於記錄系友們當年的學習生活。文集的出版或許能為廣大讀者回憶收集歷史資料提供一些線索。
文集的徵稿過程主要依賴於系友們的有感而發,並沒有也不可能有計畫地安排歷屆系友撰寫,故而有許多年級的系友沒有投稿。本書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與讀者見面,要感謝所有來稿的系友和居間聯絡的系友們。
來稿內容豐富,有回憶校園生活的;有追憶恩師的;有回憶同窗情誼的:也有回憶特殊年代的特殊經歷的。為了尊重歷史、尊重作者的意願,在編輯文稿時,基本上保持了原貌,僅修改了個別的錯別字。對文章後所付個人小傳,只對太長的稍做刪節。
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歷史學系04級博士研究生謝慧、張會芳同學和05級博士研究生於玲玲同學等為文稿的電腦輸入(因大部分文稿為手寫稿)和專業校對等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在此表示感謝。
由於時間倉促,編輯、校對方面肯定會有不少錯誤,謹請系友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的出版得到系友李龍的資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文摘
收到母校歷史系的來信,倍感親切。原來今年是母校建校106周年,歷史系建系105周年。光陰如箭,歲月流逝,屈指我從1952年考入母校歷史系,至今已有50多年了。回憶在校的情景,歷歷在目,不能忘懷。
1952年秋,我以第一志願,考取全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歷史系。我在浙江省立金華中學(浙江省的著名中學)念書時,學校圖書資料豐富,給我閱讀課外讀物帶來方便,其中對郭沫若先生的著作特別感興趣,由於受他的影響,我深深地愛上了歷史學,並認為學習歷史學是最重要的。
進到北大以後.才真正體會到北京大學就是一個浩瀚無邊的知識海洋。學校環境幽美,設備齊全,多方面都是全國第一流的。校長馬寅初、副校長江隆基都是全國著名的專家學者。歷史系主任是著名的史學家翦伯贊先生。人學一年後,分專業,我選報考古專業,這在全國是大學創辦的第一屆考古專業。由於學校的關懷,老師們的諄諄教導,使我從一名大學生,堅定地走上我畢生從事和所熱愛的考古事業。
記得當時給我們授課的老師,都是全國最有名的學者教授,如裴文中、賈蘭坡、夏鼐、郭寶鈞、蘇秉琦、宿白、唐蘭、徐邦達、林耀華、張政娘、鄧廣銘、齊思和、楊人梗、張芝聯等先生。唐蘭先生講課浙江口音很重,感到親切,內容生動有趣,經常提到郭(沫若)先生,說明他對郭沫若先生的觀點是很注意的。鄧廣銘先生是著名的宋史專家,他認為岳飛是民族英雄,講得有理有據,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學好徐邦達先生教的中國美術史課。學校每星期派車把我們送到故宮博物院去上課,因為許多著名的國畫,只能在故宮繪畫館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