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和佛羅倫斯

《那不勒斯和佛羅倫斯》是1876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司湯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那不勒斯和佛羅倫斯
  • 作者:司湯達
  • 出版時間:1876年出版
  • 政治觀點:反宗教、反道德、反奧地利
簡介,作者簡介,生平,評價,

簡介

《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斯》是作者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斯貝爾第一次使用司湯達這個筆名所撰寫,在倫敦出版。歲末,開始著手編寫《拿破崙傳》,但未及完成,後來於1876年出版。馬利·亨利·貝爾1828年1月1日到達米蘭,後被奧地利警方驅逐,稱他的《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斯》一書中政治觀點是“反宗教、反道德、反奧地利”。同年1月底返回巴黎,結識了阿爾貝·德·魯邦勃雷。

作者簡介

貝爾貝爾,(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筆名“司湯達”(Stendhal,一譯“斯丹達爾”),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他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紅與黑》(1830年)和《帕爾馬修道院》(1839年)。

生平

司湯達
司湯達(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 他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他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紅與黑》(1830)和《巴馬修道院》(1839)。司湯達的童年,是在法國大革命的疾風暴雨中度過的。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諾布爾的中心學校上學,那是法國革命時期按照資產階級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學校。司湯達在那裡面系統地學習了新思想,新知識,對法國文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非常用心的跟著教師格羅學習數學。他熱愛數學的無可爭辯的精確性極其論證的真實性;這種對於精確性和真實性的愛好,後來成為他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一個基本原則。1799年,他來到巴黎,原來準備投考著名的綜合工藝學校,但為革命的形勢所鼓舞,加入了拿破崙領導的軍隊。1800年,他隨拿破崙率領的大軍到了義大利的米蘭。米蘭人民長期遭受奧地利的統治,視拿破崙的軍隊為救星。他們對法國革命的熱情,他們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司湯達的影響很深。以後他長期在米蘭居住,寫作,並以米蘭人自居。
司湯達從1817年開始發表作品。處女作是在義大利完成的,名為《義大利繪畫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湯達這個筆名,發表了遊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斯》。從1823年到1825年,他陸續發表了後來收在文論集《拉辛和莎士比亞》中的文章。此後,他轉入小說創作。1827年發表了《阿爾芒斯》,1828——1829年寫就《羅馬漫步》(Promenades dans Rome),1829年發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紅與黑》於1827年動筆,1829年脫稿(本書即將面世之際,適逢七月事變,國人無暇他顧,形式發展不利於書報之刊行。然本書脫稿於1827年當無疑義---原編者注)。1832年到1842年,是司湯達最困難的時期,經濟拮据,疾病纏身,環境惡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創作時期。他寫作了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又名《紅與白》),《巴馬修道院》,長篇自傳《亨利·勃呂拉傳》,還寫了十數篇短篇小說。在1842年3月23日司湯達逝世時,他手頭還有好幾部未完成的手稿。 在司湯達的墓志銘上寫著一段話:活過、愛過、寫過。
家庭
他的父親是格勒諾布爾議會中的一位律師,在1794年因政治原因被捕。貝爾與父親素來不睦,他青少年時期的鬱鬱寡歡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桀驁不馴的性格造成的。在12歲前,他由一位教士負責教育,為此原因他對宗教一直沒有好的印象。後來,他進入了新建的格勒諾布爾的中心學校學習,1799年他持推薦信到了與貝爾家有親戚關係的達呂家。彼埃爾·達呂給了他一個陸軍部的職位,1800年5月7日,貝爾與達呂兄弟一起,跟隨拿破崙向義大利進軍。作為政府的書記員,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他青睞的城市——米蘭度過的。他的小說《帕爾馬修道院》中的很大一部分似乎受到了這段生活經歷的影響,帶有自傳性。
仕途
他是馬倫哥之役的目擊者,並於此後加入了龍騎兵第六龍騎兵團,10月23日,被提升為少尉。他快速升遷,成了米勞德將軍的副官。但1802年亞眠平定後,他回到巴黎,為求學辭去了軍職。在那裡,他遇見了女演員梅拉妮·吉爾貝,並跟著她去了馬賽。貝爾的父親聽說了這樁風流韻事後就不再給他寄錢,所以貝爾不得不為一個蔬菜商工作,當營業員。然而,梅拉妮·吉爾貝為了跟一個俄國人結婚拋棄了貝爾,因此,他重返巴黎。1806年,他參加了共濟會會員分會:聖加洛林會。依靠達呂家的影響,他得到了戰時專署中的一個職位,1806到1814年間,他在這個職位上工作很成功。1812年7月23日,他隨軍前往俄國,9月14日到達莫斯科,之後,他取道柯尼斯堡撤回巴黎。
工作
拿破崙倒台後,他拒絕在新政府中任職,定居於米蘭,在那裡他遇到了佩利科,曼佐尼,拜倫勳爵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在米蘭,他陷入了與一個叫安熱拉·P的女子的情感糾葛中,以前造訪這座城市的時候,他就徒勞地仰慕過她。1814年,他以亞歷山大-凱撒-朋培的筆名出版了《Lettres écrites de Vienne en Autriche sur le célèbre compositeur, Joseph Haydn, suivies d'une vie de Mozart, et de considerations sur Métastase et l'état présent de la musique en Italie》一書。他的關於海頓的信的內容抄襲自約瑟夫·卡帕尼的《海頓》,而書中涉及莫扎特的內容也極少是原創性的。此書在1817年以《海頓、莫扎特、梅達斯太斯的生平》的書名再版。他的著作《義大利繪畫史》原本是獻給拿破崙的。
友誼
1821年,由於和一些義大利愛國者的友誼,貝爾受到了奧地利政府的懷疑,被逐出了米蘭。在巴黎,他感覺自己是個陌生人,因為他從不承認當時法國的藝術,如文學、音樂或繪畫的價值。但他仍拜訪巴黎的文學沙龍,並且在那些聚集在德·特拉西身邊的思想家中尋找朋友。在這段時間,他出版了《論愛情》(1822),此書在11年中只賣出17本,儘管它日後很有名;《拉辛與莎士比亞》(1823-1825);《羅西尼傳》(1824);《D'un nouveau complot contre les industriels》(1825);《羅馬漫步》(1829)和他的第一部小說《阿爾芒絲》(1827)。
七月革命後,1830年9月25日,他被提名為駐特里斯特的大使,但奧地利政府拒絕了他,因此他被送往契維塔-韋基亞。他啟程後,《紅與黑》出版了,卻沒有激起人們什麼興趣。1833年在巴黎度假時,他結識了喬治·桑和阿爾弗雷德·德·繆塞。1835年1月,貝爾被提名為榮譽軍團騎士。1838年他出版了《旅人札記》,1839年出版了《帕爾馬修道院》,這是他最後發表的一部作品,同時也是第一部真正獲得成功的作品,儘管他先前的作品已經在小範圍內引起了重視。巴爾扎克曾在《巴黎人雜誌》中興致勃勃地談到這部小說。貝爾待在契維塔-韋基亞馬虎地完成他的大使義務,不斷犯錯,直到去世。
1841年4月5日,貝爾第一次中風。一年後,1842年4月22日,晚上散步時,他又一次中風。羅曼·科倫布碰巧發現了他,把他帶回了旅館。次日清晨貝爾在那裡去世,再沒有恢復意識,在場的有羅曼·科倫布和亞伯拉漢·康坦汀。1842年4月24日,他被葬在蒙馬特墓地。他一直夢想著被埋在義大利,墓碑上寫著:米蘭人阿里戈·貝爾長眠於此,他活過,寫過,愛過。
貝爾的筆名司湯達無疑來自今天的薩克森-安哈特的司湯達這個地方,然而他怎么會起這個名字尚存爭論。根據一種看法,貝爾選擇這個名字是為了向來自司湯達的約翰·J·溫克爾曼致敬。與此相反,根據另一種看法,貝爾甚至表示過對溫克爾曼的輕蔑,而他選擇這個筆名是因為他家在此擁有田產。貝爾工作

評價

司湯達的聲譽實際上源於兩部小說:《紅與黑》和《帕爾馬修道院》。前一部小說的情節來自幾年前發生的一些真實的事件,小說中的於連·索雷爾是一個上流家庭的家庭教師,他引誘了他學生的母親。最後他想殺了她,以此報復她,給他情人瑪蒂爾德·德·拉·莫爾小姐的家人寫信,最後市長夫人自殺。如貝爾自己所說的話,於連是他的一幅肖像。《帕爾馬修道院》表現的意圖不那么統一,故事的框架主要來自於他的個人經歷。法布里斯在滑鐵盧的經歷是他向義大利進軍時的經歷,女伯爵彼特拉尼拉是他的安熱拉。但在這兩本小說中,前一部簡練凝重,後一部更生動,各有大量的喜愛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