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曾經年輕的日子

那一段曾經年輕的日子

《那一段曾經年輕的日子》由20個故事組成,它收集的每一段回憶短文、每一幀青春照片都是那個年代的真人、真情、真事的寫照,是作者知青生活片段的積累,是對沂蒙山區知青坎坷經歷的真實記載,生動曲折而又真實的情節引領您重回知青年代。

基本介紹

  • 書名:那一段曾經年輕的日子
  •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 頁數:20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
  • 作者:楊曉英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82305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那一段曾經年輕的日子》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描述了作者從1975年下鄉到1978年返城的經歷。作者作為他們中的一員,時刻想起那段生活,十分懷念勤勞質樸的鄉親,分外思念曾經在一起生活奮鬥的同伴。

作者簡介

世界華文文學家學會會員

圖書目錄

報名/1
搗糞/11
割麥子/19
脫粒機/25
送糞/29
鋤玉米/35
攔河堵壩/41
大寨田/49
想家/57
救助戰友/67
吃萵苣的日子/73
打井水/79
當老師/85
古老的話題/91
平墳/107
長虹嶺會戰
可怕的老鼠
知青組長
知青之家
入黨/153
回鄉篇/159
後記/195

後記

從農村“拔根”回青島後,幾次往返沂水,幾經決心想將在沂水當知青的難忘經歷、影響我人生的人和事記錄下來,可時間不等人,上學、結婚、生孩子、工作調動,35年彈指一揮間。回青島工作的35年與在沂水下鄉的兩年多相比,那段時間更為刻骨銘心。因為那時尚年輕,初入社會,是沂水質樸的人們給了我人生的目標和做人的標準,奮鬥的-腳印歷練了我能吃苦耐勞的韌勁,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和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胸懷。
說心裡話,這些知青生活的片段,35年來在我的腦海中念念不忘,揮之不去。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不再,中年遠去,步人老年的我開始回憶那段知青歲月。
十年來我斷斷續續隨筆記錄下一些當年在農村插隊時發生的那些難以忘卻的往事,留給自己作為精神生活的營養加餐,令我回味和享受。
每個片段像一張張照片展現在眼前,這些片段串連起當年的往事。我不願將細節一層層剝開,而想把那些埋在心裡的酸楚、心靈深處的悲痛獨自淚流、獨自回味。
當知青兩年多是聚集我人生財富的歲月,這份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之寶。但在這悠長的回味中滲透著傷感。
35年來我經歷了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人生歷程。回城後的35年正是改革開放的年代,在改革的浪潮中,我做到了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靠的就是知青精神的積累及對信念的堅持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35年來,每次回插隊村莊前心裡都充滿了渴望,渴望尋找當年記憶里的人和事,渴望見到當年的一土一木、一房一瓦,渴望見到當年一起勞作的老鄉。可是每當到了村莊,心情就會很沉重,有些無法承受,不是觸景生情的打擊,也不是回憶的難過,而是內心深處一種難以訴說的情愫。35年了,很多事情應該淡忘了,可我相信,我不會,所有的知青都不會。
歲月悠悠,漫漫人生路上悲歡離合都曾經有過,那一段“紮根農村,滾一身泥巴”的美好青春年華已經成為我的腦海里永不磨滅的回憶。隨著歲月流逝,人亦老去,可那段知青記憶不會湮滅,不是因為當年的苦、當年的悲、當年的痛,而是因為心靈的一角丟失在那片土地上了,從此靈魂不全。
2012.3
寫於青島

序言

20世紀70年代下鄉的知青不同於“老三屆”的知青。1975年那年,全國有200萬知青從城市到農村下鄉插隊,而且一直堅持到1980年全國知青“拔根”為止。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在中國大地上是最具有鮮明特徵的一代人。
1975年回響黨中央、毛主席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的號召,我們遷出城市戶口落戶農村。當年的農村非常貧窮落後,我們在那裡經歷了播種、鋤地、收穫、推車子、割麥子、搬石頭、建大寨田等等繁重的農活,經過近三年的磨礪,我們從精神到身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城市學生鍛鍊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苗條的身材變健壯,拿筆的手能推車,細白的臉龐變粗黑。知青與農民一起上坡下田,再也看不出城市青年的影子,有的只是男知青健壯的體魄、女知青鐵姑娘般的身板……知青把他們人生最美好的青蔥歲月獻給了
那個非常時代。35年過去了,冬去春來,35年前的知青生活總在我眼前浮現,使我的心情無法平靜。滄海桑田,那飽含著淚水和汗水的蹉跎歲月,揮之不去。
知青之路銘刻著我們曾經年輕,銘刻著我們曾經艱辛的記憶。
7O年代下鄉的知青的幾年知青歲月換來的是青春期充滿迷惘的精神扭曲,糾結著青春與創傷、理想與現實、信仰與幻滅。
當年我們回城後,不少知青戰友報名當兵上戰場,正趕上對越自衛反擊作戰,2O歲左右就為國捐軀。大多數知青被分配到建築業做泥瓦工、到商場站櫃檯、到工廠當工人,走上艱苦的工作崗位。還有一批知青戰友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在科技、教育、金融、媒體單位、大型企業里擔起重任,成為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風流人物。
50年代出生的我們是共和國最密集的出生群體,下鄉回城後,結婚扎堆、生孩子扎堆,80年代出生的孩子60%是我們的。但隨之而來的是8O後的入托難、上學難問題,最慘的是我們這代人有許多在40歲左右就從企業下崗了。在下崗的比例中,70年代下鄉知青占了60%左右。我們承受著被動亂歲月冷落了報國之心的短痛,又要承受著被國家改革大潮淘汰的長痛。心力交瘁的我們離開工作了幾十年的企業回到社會,重新進入社會的招聘隊伍中自謀職業。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我們這些知青像當年聽從黨的號召上山下鄉那樣,理解了黨和國家的難處,艱難地踏上了前人沒有走過的前程叵測的生活之路。是什麼力量讓我們用這樣的心態來對待事業和生活?是知青精神!每一個知青一生中都比常人多了一份經歷痛苦的財富和對祖國的承擔和理解,這份財富就是知青精神。知青們在那么小的年齡就已經承擔起獨立生活的風雨歷程,那么小的年齡就感受了農村勞作的艱辛和遠離家鄉的思鄉之苦……
知青當年帶著戶口紮根農村,雖然經歷的是勞作的艱辛和艱難,但每當回憶起來卻是痛並快樂著。當我把下鄉插隊的片段收集起來的時候,深深地感嘆那個“年代”背景下的知青所遭遇的命運與磨鍊。
我是知青一員,雖然在農村度過了青春的“浪漫”歲月,卻收穫了成熟和磨難。知青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雖不能說無怨無悔,但卻是我一生所最珍貴的。
知青生涯使我學會吃苦耐勞。
知青生涯使我結下親情和友情。
知青生涯使我懂得責任和承擔。
知青生涯使我收穫心靈“財富”。
知青生涯使我涉足“三農”——農村、農業、農民,這段經歷是我一生的彩虹。
歷史是輪迴的,古語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0世紀70年代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從城市浩浩蕩蕩到農村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而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民從農村進入城市務工也是浩浩蕩蕩,其中包括我當年下鄉的村裡的年輕人。無論是在路上,還是在車上、在單位,只要碰上臨沂尤其是沂水來的人,我都倍感親切,只要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就一定盡全力幫助他們,因為他們是我的“老鄉”。這也是我資助村里孩子上學的原因所在。
每當給親人和朋友講起當年下鄉插隊的知青生活,我總是異常激動,滔滔不絕。難忘一生中的這段知青歲月,難忘收穫的勤奮、勇敢、吃苦耐勞的韌勁……我想將這段珍貴的經歷留給我們的後人,讓他們不要忘記他們的父輩那段被慢慢遺忘的歷史。
35年來,我返城後念念不忘曾經一起勞作的農民兄弟,時時提醒自己珍惜工作、珍惜親情、珍惜友情,因為我是幸運兒,最終回到了城市,可是農民兄弟仍然在農村勞作著。
當知青的日子是人生的一次歷練,只有下過鄉、插過隊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艱辛和不易,因為那種歷經磨難的心理路程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