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努克親王到濟南:秋立憶舊散文選

那一年,努克親王到濟南:秋立憶舊散文選

《那一年,努克親王到濟南:秋立憶舊散文選》大體可分為四類:一是憶舊,二是遊記,三是生活瑣趣,四是與時政文化有些相關的雜談。總之,都是些個人的感受。全書包含了“關於《白毛女》”、“老街院的韻味兒”、“毛主席語錄發給咱”、“幸福的童年”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那一年,努克親王到濟南:秋立憶舊散文選
  • 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 頁數:301頁
  • 開本:32
  • 品牌:山東大學出版社
  • 作者:崔秋立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74795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2006年從衙門改行到學堂,每逢寒暑都可歇息,閒暇時間一多,骨子裡那點文人氣就冒了出來。於是作者崔秋立寫點憶舊的東西,有點感悟也隨手記下來,不知不覺之間,累積了幾十篇。就像一個婦人,雖然晚點、遲點,只要能養個孩子,總就有些快感。於是想把他抱出來,讓親朋好友看看。《那一年努克親王到濟南(秋立憶舊散文選)》大體可分為四類:一是憶舊,二是遊記,三是生活瑣趣,四是與時政文化有些相關的雜談。

作者簡介

崔秋立,1982年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國家高技能培養聯合委員會副秘書長,省屬某高校黨委書記。愛讀書,喜交友,愛好廣泛,筆力深厚。近年來在報刊發表散文隨筆百餘篇。既有大歷史風雲際會,又有個人真實感受,恬淡自然、風趣凝練,頗具名家風采。

圖書目錄

關於《白毛女》
老街院的韻昧兒
《毛主席語錄發給咱》
幸福的童年
那一年。努克親王到濟南
冬吟白雪詩
我思念北京
蛐蛐的記憶
兒時的糖豆
十七年風雨狂
桌球之緣
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忘不掉的電影園子
學生也是這樣
《劉三姐》及白川兄弟
同學黃國忠
老嚴
三十年前的尋醫問藥
《蘆笙戀歌》
大圓門裡的黃山老人
上山下鄉的日子
命運眷顧我一回
大學同學那些事兒
想起“田春苗”
搶占茅房
先學蛤蟆後撈筲
唱紅歌的那些往事
東昌府對人的精彩評價
泉水。濟南人的最大福利
燈影里的紅梅閣
拜謁武訓
國學本當屬清華
清華七日
廬山印象
“草原上每一朵小花開得都很認真”
秦淮思古
延安隨想
在香港的那些天
那年春天去澳洲
建築的理念
歐洲的“小”
感受以人為本
藍色的加拿大
平淡無奇的日本
瓦薩沉船
嘉士伯
踏進北極圈
“我要上春晚”——一個很好的創意
只有皮囊的春晚
只有忠於細節才能忠於觀眾和讀者
《趙氏孤兒》,陳凱歌犯了方向性錯誤
章子怡,《最愛》中的一抹亮色
“只有詩人的眼睛是濕潤的”
我喜歡汪曾祺
馮唐,天生會撓痒痒的人
雨天倚枕讀木心
感悟書法之魂
我的朋友不吃雞
我們家的“跑跑”
“仇狗”與“仇人”
萬年後人的同類是什麼
開車是一種享受
享受芭蕉扇
清明談孝
香菸不是魔鬼
何必太在意
非誠勿擾,為你叫好
只要別讓納稅人掏錢。劉翔願乾什麼乾什麼
藥家鑫案中的除惡與揚善
“羊”與“政績”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高等教育是否應當有點尊嚴
促進就業也要講公平
兩次“革命”毀了高等教育
遲來的態度
中國為什麼難有好產品——世界技能大賽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
養老保險金缺口不應由老百姓埋單
實體經濟下滑的社會心理影響
資源的恐慌
這些話說得都挺好
後記

後記

2006年從衙門改行到學堂,每逢寒暑都可歇息,閒暇時間一多,骨子裡那點文人氣就冒了出來。於是寫點憶舊的東西,有點感悟也隨手記下來,不知不覺之間,累積了幾十篇。翻來看看,倒覺得蠻有趣。就像一個婦人,雖然晚點、遲點,只要能養個孩子,總就有些快感。於是想把他抱出來,讓親朋好友看看。
集子裡這些東西,不少已見諸報端,也有些沒有或者不想發表的。已經公開的,編輯們都有些改動和刪節,雖有些道理,但我認為還是不如原汁原味。不說人家水平低,只是各自有不同的角度和情趣。比如《關於(白毛女)》結尾講了個段子,因為略有些“黃”,登在《齊魯晚報》上,給刪掉了。但的確很生動,實在捨不得,在集子裡又將其復原。這年頭連“席絲”這樣的詞兒都在大眾媒體上鋪天蓋地了,有個把“偏黃”的話實在不算出格。
本書大體可分為四類:一是憶舊,二是遊記,三是生活瑣趣,四是與時政文化有些相關的雜談。總之,都是些個人的感受。涉及本職工作和專業上的事,雖然近年來也寫了、發了不少東西,但沒有把它們收進來。那些也很重要,有意義,但屬於另外一個價值體系,放在這裡面就有些不搭。從個人情趣上而言,我更喜歡,朋友們更看重的可能還是這些。
憶舊多是30歲之前的事,30歲之後的事雖然也已很“舊”了,但很多還不足以沉澱到一種十分平常的心態面對,恐怕得到60歲之後。對於人生的感悟更深之後,才能找到一種表述的方式和語境。
在每篇文章的後面,我都注了一下寫作時間。當朋友們讀到一些文章特別是時評類的文章時,不要覺得似乎有點過時,請注意看一下是哪年寫的,就會寬容一些,甚至會覺得有些見解還是蠻超前的。
崔秋立
2013年3月於泉城

序言

秋立是我大學時候的同學,不光聰慧,而且樸實、厚道、義氣。那年月學校的一伙食不好,我們幾個外地的學生便常到秋立家打牙祭。人家都說濟南老戶不好,有一股惹不起的市民氣,可秋立家老老少少總是讓人感到那么本分、熱心、實誠。他家住在館驛街的老巷子裡,曲徑通幽,轉來轉去的。可去的次數多了,我們也就知道如何沿著滲出泉水的石板路找到那個深宅大院了。濟南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美譽,可秋立家的四合院裡沒有垂楊,只有一株枝繁葉茂的老槐樹。差不多每個月的一個周末,我們四五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同學少年都會坐在那棵大樹下,激揚文字、揮斥方遒什麼的,一侃就是大半天。可他家大娘、大姐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我們包餃子吃,吃完了還囑咐:沒課的時候記得再來!
正是這種溫馨、淳樸的家庭培養了秋立的個性。他不顯山,不露水,既不當班幹部,也不是很冒尖。但你和他處久了,便會感到他是一個有思想、有內涵,並且絕對靠得住的朋友。大學畢業後,秋立先到機關工作,後來又到了一所高職院校當領導。這期間他還是沒改過去的習慣,經常和同學們吃飯什麼的。當然了,聚會的場所已不再是館驛街的老宅子,而是東方大廈之類的樓堂館所了。然而環境變了,老同學的風格卻沒變,當大家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甚至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秋立還是穩穩地坐在一旁,偶爾插段話並不爭辯……
中文系的學生總是愛寫點兒東西。當年上學的時候,常看到這位發表小說,那位朗誦詩歌什麼的,秋立那時愛搞什麼文藝理論之類,卻從未聽說他搞過什麼創作,直到前幾天,接到他突然寄來的一本20萬字的散文集,才知道這哥們兒心底里還藏著不少貨色呢!美國哲學家杜威有句名言,叫作“藝術即經驗”。我想,這“經驗”和“經歷”是不同的,沒“經歷”的人很難有“經驗”;但有“經歷”的人,卻不一定都有“經驗”。簡言之,“經歷”是客觀的,“經驗”是主觀的。“經驗”是對人生“經歷”的一種體察、一種感悟、一種回味。而這種體察、感悟和回味,便構成了這本散文集。.
作為同齡人,我和秋立都經歷過中國當代社會中最富戲劇性的變革過程,這既包括“文革”期間學習《毛選》、辦講用會、看樣板戲、跳“忠”字舞等等,也包括改革開放之後的全民高考、全民經商、人人炒股票、個個買房子之類,其中有悲劇,有喜劇,有正劇,也有鬧劇。現在看來,將這些光怪陸離的經歷寫出來就已經很有意思了,而本書的作者,還要對這些經歷加以體察、感悟和回味。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體察、感悟和回味並不是慷慨激昂、憤世嫉俗的,而常常是不溫不火、五味雜陳的:同情中有揶揄,諷刺中有悲憫,平淡中有味道……這使我想起了大槐樹下的崔秋立、酒桌旁的崔秋立、古道熱腸而又不露聲色的崔秋立。
上大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梅堯臣的一句話,叫作“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直到現在,我才真正理解,無論寫詩、作文,還是進行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最難的不是表達一種獨到的思想或見解,也不是找到一種奇特的結構或形式,而是在普普通通、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咂摸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出來。這味道就像那老宅子的溫馨、老槐樹的芬芳、老同學的溫暖,讓你體會不盡,回味無窮。我想在這一點上,秋立同學比我明白。
宋代詞人陳與義有首《臨江仙》這樣寫道:“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掐指算來,我和秋立的交情已不是二十餘年而是三十餘年了,如今讀到他的文字,也頗有一點兒“此身雖在堪驚”的感觸了。不知道館驛街那座老宅子裡的大槐樹是否還像當年那樣枝繁葉茂?也不知道杏花疏影里又有哪些少年學子吹笛到天明呢?
陳炎
2012年8月于山東大學
(陳炎,山東大學副校長、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泰山學者、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