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門俊傑

邢門俊傑

河北省邱縣古城營邢姓於明永樂三年(1405)由河間奉詔遷邱。後世稱遷民始祖為“大老”,以示尊重。前四世皆業農。淳樸忠厚,和親睦鄰、克勤克儉、耕讀不輟。辛勤勞作,衣食無缺,家業殷富。為養育教化子孫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邢門俊傑
  • 外文名:Xing door junjie
  • 成立時間:明永樂三年(1405)
  • 位置:河北省邱縣古城
記載,歷史源遠,

記載

五世邢倫,勤奮好學,少入庠即食餼。成年舉貢士。實現了文士出農家的夙願。

歷史源遠

六世邢倫,字伯明,出生於明弘治年間,正德十一年(1516)舉人。為文豪放,不為古文體所局限。再上公車不第。嘉靖七年(1528)考授山西趙城知縣。據山西《平陽府志》“嘉靖七年趙城飢”。倫下車即步鄉間查民情問疾苦,差上書詳請;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百姓賴以存活,同時組織民眾開山造田,疏浚河道,實現旱澇有成。體察民情,揚善抑惡,使民眾得以安居樂業。嘉靖十年,修建署衙,築建明倫堂以教化鄉民。修建糧倉以防災情。《趙城縣誌》宦績傳目載:“謹蓋藏,則邢倫有倉廒之設矣。”受到百姓擁戴,被譽為“青天”。明嘉靖十五年(1536)陝西《乾州志》載,上司嘉其政績,升任陝西乾州知州。在乾州,邢倫仍以“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為做人準則,清正廉潔、奉公法著名。對欺壓勒索百姓的豪紳污吏進行了無情打擊,同時採取了平徭役、減賦稅等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有利措施。不久,乾州被治理得井井有條,物阜民豐,家不閉戶,路不拾遺。明嘉靖十八年(1539)升任山西太原府同知,萬曆《太原府志》載。嘉靖二十一年(1542)“邊人不戒,蹂躪晉鄙,震於畿輔。”北敵突犯太原,兵臨城下,直接威脅到京師,邢倫率領軍民浴血抗戰,多次擊退外寇的侵犯。同時修築工事,加固城牆,極力防守,保衛了太原城內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解除了敵寇對京城帶來的威脅。邢倫在任期間,恪盡職守,率先垂範,體察民情,平冤息訟,為太原軍民所讚賞。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升南京工部員外郎,又升工部都水司郎中。當時已年近花甲,仍不負國家重託,盡職盡責貢獻。直至病逝於任所。功名與業績載入史冊,為當地百姓與家鄉父老所傳頌。家鄉為其建立了“邢公祠”、明帝為其敕建“昂霄坊”於邱縣城。嘉靖二十八年四月,知縣王一貫為邢氏祖塋豎牌坊,贈送石象生一組,以示敬慕。“文革”中,邢倫墓被破,墓中除幾件衣物外,沒有其他任何葬品。其清正廉潔的品質令今人所敬嘆。更令那些腐敗貪官所汗顏。其妻路氏被欽封一品夫人。由於優良家風的傳教,邢倫的四個兒子品學兼優均入太學。其長子紹芳舉貢士。可謂書香第,綿綿永昌。
八世邢堯年,邢倫嫡孫,生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幼年父母俱喪,由伯母劉氏、叔父撫其成年。少小即勤學上進,於隆慶二年(1568)舉貢士。萬曆初年,知山西沁源縣事。山西《沁源縣誌》載“公德性溫雅,立心清潔”。四年即致仕回鄉。脫下官服,換上舊時青衿布履,孝敬老人,夫婦相敬若賓,嚴教子女。家庭整肅,從不嬉笑。時邢姓已衍蕃一百餘人,聯合族人倡辦義校,以解決貧困子女就學,置義冢,以葬埋無主之屍。助婚喪以度窮家之難,周飢餓以解生靈困苦,所花費不惜傾家蕩產,鄉里無不仰之如泰山北斗。主鄉飲賓席十九年,校正萬曆四年《丘縣誌》等,被縣列保彰善。萬曆二十八年病逝。家鄉父老皆悲慟送公,堵塞塞巷道,可見百姓對其懿行的深切懷念與敬仰。堯年的義舉與仁德對下一代感染至深,其生時育有四子八孫,皆琳琅美器,且至誠至孝。四子皆邑庠生。其三子所存父親逝世後終日悲啼,不思飲食,哀毀過節,倒地身亡。其妻張氏時年二十三歲,後二子相繼而夭。撫其幼孫成立,為庠生,孀居五十年,節孝可嘉。
十世邢孔誘,字型任,堯年嫡孫,孫公維城外孫,少年聰慧,於書無所不讀,對聖賢經史理解精深。明崇禎年間,會詔各省庠學生科考,考例山東第二名。被舉拔貢。四十歲時赴銓部考列天下第二。文才曾轟動京師,為時人所嘆服。詩歌、碑銘作品被世人所珍藏。初授山西省岳陽(今山西安澤縣)知縣。時李自成起義占領山西各地,掛冠返鄉。清順治元年補威縣知縣。《邱縣誌》傳載在威縣“公為政井井有條,凡邑之名士皆待以殊禮,是科獲 者即公所拔識者也。”可見對當地教育事業的重視。《威縣續志》載順治三年升任陝西延安府同知,其後歷任湖廣衡陽尹佐,廣東海康知縣,所到之處都是安撫黎民,崇尚教育,清正廉潔,忠於職守。當時清帝剛入關,立足未穩。廣東正是初綏地方,兵匪出沒,戰事頻繁。除夕夜,獨守孤燈,倍念遠離的家鄉與親人,面對破碎的山河,心潮翻湧,思緒萬千。隨筆七言一首《除夕感時》。
晚年致仕家居而終,後人以其不凡的才華沒有很好的得以施展而惋惜。其堂兄孔講,貢生,曾任清山東膠州訓導。
十三世邢淵,清乾隆間貢生,四十七年《邱縣誌》纂輯。期間生員數十人,可謂詩書繼世,代有俊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