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邗上五朱
- 出生日期:1760
- 逝世日期:1834
- 號:野堂
人物,畫派風格,美譽,
人物
朱鶴年(1760-1834),字野雲,號野堂、野雲山人等。江蘇泰州人。生活於清乾隆、嘉慶至道光年間,後寓居北京。他自幼工書法和繪畫,九歲時即為寺僧作山水小幅,州牧見之曰:“此於當為畫傳。”他善畫山水、人物、仕女、花卉和竹石,尤以山水、人物畫著稱。其山水有石濤遺風,故當時名流王學浩稱其畫“意走閒遠,不雜時習”。由於他的作品具有自己的面貌,在當時畫壇頗受關注,最為朝鮮人所欣賞。
朱本(1761-1819),甘泉(今揚州)人。字素人,號溉夫,自署竹西。工畫山水,學文伯仁,筆墨蒼茫深秀,以墨暈勝。花鳥、人物細密清秀。屠琴鳴太守題其畫云:“參透詩禪即畫禪,全教筆墨化雲煙,君看一抹溪痕白,中有春山百道泉。”書宗趙孟頫,得其神似。傳世作品有嘉慶十三年(1808)作《花卉圖》扇面,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朱齡,道光(1821-1850)時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字菊坨,自號黃華道人。寫花卉翎毛,魄力兼勝,師徐渭而有石濤逸韻。人物近唐寅,偶作山水古木槎枒,亦得藍瑛蒼古之趣。嘗客清江浦寓廣蔭庵,一日醉後繪清奇古怪四柏樹於殿之四壁,頃刻而成。勢如龍蛇,觀者嘆服。
朱沆字達夫,號浣岳,一作完岳,一號浣芳,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籍,浙江紹興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兩淮泰州分司。性豪縱,喜觀劇。善狂草,興酣落筆,幾欲奪索靖之席。善畫水墨人物,腴潤有骨。山水下筆風捷,尤宜大幅。性喜畫壁,揚州桃花庵、香阜寺、萬壽寺,或人物或馬尤妙,推北地第一手。
畫派風格
“邗上五朱”是當時揚州文人畫的傑作代表。他們的作品除了一般文人畫的特點外,還有他們獨特的風格。
第一,借景與抒情相結合,追求形式和意象的統一。縱觀“邗上五朱”的作品,無一不是通過繪畫寄託思想感情。畫家不僅再現客觀物象,還要表達主觀意象,給人以美的享受,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重陽圖》作於1824年,為朱鶴年64歲作,圖中通過友人造訪,運用白描的手法將遠山、近庭、秋菊、蘆葦,描寫得栩栩如生,借景生情,以物寄性,抒發出作者對友人、對家人的真摯情感;《對鏡仕女圖》為朱本46歲時之作,表現閨閣女子晨起梳妝的場景。人物形象寫實,舉止生動自然,尤其是將女子照鏡時瞻前顧後的神態描繪得極為傳神有趣,成功地展示出女性日常生活的一個側面。人物的衣紋線條以中鋒行筆,圓轉流動,表現出衣料柔軟的質地及衣袍的肥大,以此襯托出女子小巧可人的軀體。作品表達出自己對宣揚宗教和封建倫理道德觀念不感興趣,而把視覺投向平民百姓,關注民生的志向。
第二,工筆與寫意相結合,追求筆墨和氣韻的統一。“邗上五朱”正是通過景象的描繪,把“胸中逸氣”抒發出來,達到神形、情景的統一。在筆墨的運用上,把筆意、筆法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發揮筆墨書寫的功能,運用水墨渲染,打破了單純用筆墨勾描物象的局限,表現出筆力雄勁或秀雅。水墨的變化和蒼潤,把書法和繪畫融為一體。朱鶴年《仿大痴山水圖》,畫作上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栩栩如生,構思嚴謹,墨氣淋漓,大有“石濤之氣”。難怪阮元觀後叫絕“繪者畫技達此境界,也算古今奇才”;朱齡《牡丹圖》,用筆鋪張,縱橫奔放,古樸淡雅,別有風致,是朱齡寫意花卉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朱沆《百駿圖》橫幅,此圖作於道光庚子九月,講述了一千人馬出獵的盛況。畫作采有工筆與寫意相結合,用筆精到雄勁,用墨渾灝淋漓,場景布置疏密得當,構思精妙,繁而不亂,氣勢浩大。
第三,題跋與繪畫相結合,追求詩文與畫意的統一。蘇東坡說“詩畫本一體,天工與清新”,這種詩畫同一的觀念是“邗上五朱”畫作的又一特點。有時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限於畫面,書法題詩“題以發之”。朱鶴年《雪滿山林圖》“雪滿山林入目寒,開然獨座意安閒,一片清光將歲晚,殘詩吟罷候人還”,表達出作者在大雪漫山之時,等待親人歸來的焦急心情。朱本《蹊岩秀嶺圖》“蹊岩美雲日,岑嶺秀蔥青。懸羅遵曲架,虛洞鑿空明。簽軸爛文錦,枕席余華英。隱澗簸爽籟,流協松聲。初篁苞粉籜,陽穀鳴鶬鶊。即景既多善,舒眺愜智情。所樂但於此,誠可謝浮名。乾隆丙寅春日,新羅山人並題。嘉慶辛未,竹西朱本臨。”作者借新羅山人(華岩)的山水及題跋(題跋長達91字),不僅抒發自己視世俗權貴為“浮名”的超凡胸境,同時提高了畫作的審美價值。
美譽
“邗上五朱”畫品格高,耐人尋味,其關注民生,人品之高更是被人稱讚。道光十五年(1835),天氣炎熱,東台等地河道乾涸,時任兩淮泰州分司的朱沆限令6日疏浚鹽河,一切賞賜從厚。河挑好後,正逢大雨,水從鹽河排出,農田無一受淹,船隻往來暢通,百姓稱頌;朱鶴年性情灑脫,平生好交遊、喜結納各方人士。他生性樸實,為人仗義,曾經在危難中救人不死,所以很受人們的尊重,多喜歡和他交往。在當時,朱鶴年的作品最為朝鮮人所欣賞,每有到中國內地的朝鮮商人都不惜重金購買他的作品。又因為朱鶴年人品高尚,有的朝鮮人把朱氏畫像懸掛起來,當作聖賢頂禮膜拜。時至今日,朝鮮的藝術家依然把得到一幅朱鶴年的作品當作幸事。朝鮮畫家金川浩曾得到了一幅朱鶴年的山水畫真跡,道:“同道聞之嘖嘖稱羨,紛紛過來欣賞,余平生心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