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祖源,號甘泉,邑山祖父。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例貢生。在昌江(景德鎮)業瓷後建立家業,後又交給侄兒經營。《秦氏宗譜·人物傳記》載:“(甘泉公)剛方有德人也,家少窘,權子母於昌江,由是日以裕。先生乃順風收帆,委其業於諸侄,析其產於孤侄。……開居建室、捐資築途、體恤姻亞、督誨後人。”秦祖源在景德鎮業瓷,成就家業,蔭及桑梓,深受族人敬仰。秦祖源之孫秦先棟,號邑山,生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任國史館謄錄官,“性聰穎甚誠樸,稍學能文,書法整秀。”擬任浙江鹽太使,因故未到任。中年“改就陶業於昌江,……一手創造窯屋、家屋,坯房櫛比連雲歷充景德陶慶會總經理十有餘年。”邑山發揚光大秦氏家族在景德鎮的窯業,正式冠名“邑山窯”商號。邑山總理窯務三十年,任景德鎮陶慶會會長達十餘年,陶工瓷匠成百上千,民國時期達至鼎盛,一直到解放前,從業工匠還有400多人。興盛期大量生產外貿出口瓷,瓷器底款有“ CHINA"“ Made In China”“秦運昌新”等樣式,所制青花、粉彩、色釉瓷和雕塑瓷,器形精美,品類豐富,有典型的西洋定製風格。陶慶窯(會)是清末民初燒窯行業中最高層次的組織。景德鎮市政協文史資料第十輯《景德鎮都幫陶慶窯總老闆余用正》(余靜寰)載:陶慶窯最盛時有150多座柴窯,其權勢之大,可從當時流行的兩句民諺中看出一二。諺雲:“坐著的浮梁縣,站著的陶慶窯。”意思是在景德鎮,坐著的官員有縣太爺,支撐門面的有陶慶窯老闆。當時,陶慶窯訂有7天或10天燒一次窯,農曆3月後開工(禁春窯)等行規,控制了燒瓷的價格。此外,還壟斷許多與燒窯業有關事務。陶慶窯下設保柴公所,配30名兵丁保護窯柴,每人配快槍1支。陶慶窯總老闆公出時乘專轎帶護兵,煞是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