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看:建築內外的奧秘》以人文歷史和中外古典建築為重點,用詳實的史料和簡約的文字配以精美插圖,力圖使讀者從多角度領略各類旅遊活動的內涵和文化底蘊,獲取儘可能廣泛的文化視野、審美感受和想像空間,幫助讀者如何欣賞人文景觀和各種風格的建築,為大眾旅遊增添智慧風景。
基本介紹
- 書名:邊走邊看:建築內外的奧秘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236頁
- 開本:16
- 作者:張鴻禎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601945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作者簡介
張鴻禎,1947年生,曾從事教育、企管、黨務、律師等多項工作。現退休,以書畫、旅遊自娛。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歷史是人文景觀的靈魂
第一節了解人文景觀的歷史
第二節應該掌握的歷史常識
一、石器時代
二、仰韶文化
三、龍山文化
四、青銅時代
五、博物館常見的青銅器
六、鐵器時代
七、圖騰崇拜和龍
八、華夏、中華與中國
九、三皇五帝
十、甲骨文、金文和陶文
十一、絲綢之路
十二、長城
十三、大運河
十四、都江堰
十五、五湖四海
十六、三山五嶽
十七、皇帝
第二章最具民族特徵的中國古典建築
第一節中國古典建築的民族特徵
第二節台基
一、普通台基及其組成構件
二、金剛座台基及其構件
第三節欄桿
第四節鋪地
第五節柱
第六節梁架
一、構架形式
二、粱架構件
第七節斗拱
第八節雀替
第九節屋頂
第十節牆壁
第十一節窗
第十二節門
一、門扇的種類
二、門的相關構件
三、形形色色的院門
第十三節天花
第十四節瓦件
第十五節隔斷
第十六節裝飾
一、彩畫
二、雕塑
三、聯匾
四、裝飾中的龍獅造型
五、殿脊上的神獸
六、山花、剪邊、寶頂及套獸
七、琉璃瓦顏色的選用定製
第十七節傳統祥瑞題材欣賞
第三章中國古典建築造型欣賞游
第一節官殿
第二節關城
第三節牌坊
第四節各類房屋
第五節亭子
第六節塔
第七節陵墓
第八節橋樑
第九節洞窟
第四章民居欣賞游
第一節各地民居的形式與特色
第二節北京四合院
第五章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欣賞游
第一節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簡史及類型
第二節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及欣賞
第六章西式建築欣賞游
第一節西式古典建築及欣賞
一、古埃及建築
二、古希臘建築
三、古羅馬建築
四、基督教與拜占庭建築
五、羅馬式建築
六、哥德式建築
七、文藝復興建築
八、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
第二節近代西式建築及東西方建築的相互影響與融合
一、新古典主義建築
二、折中主義建築
三、殖民地風格建築
四、西式園林
第七章宗教名勝游
第一節道教之旅
第二節佛教之旅
第三節基督教之旅
第四節儒教之旅
第八章豐富多彩的各類旅遊
第一節廣泛的人文旅遊
一、博物游
二、紅色歷史游
三、工業旅遊
四、農業與農村觀光游
五、胡同游
六、民俗游
第二節自然景觀旅遊
一、地質自然景觀游
二、水體自然景觀游
三、生物景觀游
四、氣象景觀與氣候旅遊
後記
第一章歷史是人文景觀的靈魂
第一節了解人文景觀的歷史
第二節應該掌握的歷史常識
一、石器時代
二、仰韶文化
三、龍山文化
四、青銅時代
五、博物館常見的青銅器
六、鐵器時代
七、圖騰崇拜和龍
八、華夏、中華與中國
九、三皇五帝
十、甲骨文、金文和陶文
十一、絲綢之路
十二、長城
十三、大運河
十四、都江堰
十五、五湖四海
十六、三山五嶽
十七、皇帝
第二章最具民族特徵的中國古典建築
第一節中國古典建築的民族特徵
第二節台基
一、普通台基及其組成構件
二、金剛座台基及其構件
第三節欄桿
第四節鋪地
第五節柱
第六節梁架
一、構架形式
二、粱架構件
第七節斗拱
第八節雀替
第九節屋頂
第十節牆壁
第十一節窗
第十二節門
一、門扇的種類
二、門的相關構件
三、形形色色的院門
第十三節天花
第十四節瓦件
第十五節隔斷
第十六節裝飾
一、彩畫
二、雕塑
三、聯匾
四、裝飾中的龍獅造型
五、殿脊上的神獸
六、山花、剪邊、寶頂及套獸
七、琉璃瓦顏色的選用定製
第十七節傳統祥瑞題材欣賞
第三章中國古典建築造型欣賞游
第一節官殿
第二節關城
第三節牌坊
第四節各類房屋
第五節亭子
第六節塔
第七節陵墓
第八節橋樑
第九節洞窟
第四章民居欣賞游
第一節各地民居的形式與特色
第二節北京四合院
第五章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欣賞游
第一節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簡史及類型
第二節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及欣賞
第六章西式建築欣賞游
第一節西式古典建築及欣賞
一、古埃及建築
二、古希臘建築
三、古羅馬建築
四、基督教與拜占庭建築
五、羅馬式建築
六、哥德式建築
七、文藝復興建築
八、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
第二節近代西式建築及東西方建築的相互影響與融合
一、新古典主義建築
二、折中主義建築
三、殖民地風格建築
四、西式園林
第七章宗教名勝游
第一節道教之旅
第二節佛教之旅
第三節基督教之旅
第四節儒教之旅
第八章豐富多彩的各類旅遊
第一節廣泛的人文旅遊
一、博物游
二、紅色歷史游
三、工業旅遊
四、農業與農村觀光游
五、胡同游
六、民俗游
第二節自然景觀旅遊
一、地質自然景觀游
二、水體自然景觀游
三、生物景觀游
四、氣象景觀與氣候旅遊
後記
後記
筆者於2009年初春接受一次心臟病大手術治療,術後告別了從事多年的法律服務工作而專事身體康復。由於生性好動而閒不住,筆者萌生了將自己幾十年一點點學習而獲得的旅遊欣賞知識寫出來的想法,於是有了本書的文字和畫圖。在書寫過程中限於自己知之甚少,所以藉助了許多專業書籍為師,比如《中國建築圖解詞典》、《西方建築圖解詞典》、《中國名勝詞典》、《導遊基礎知識》、《簡明知識詞典》等,在此特作說明。
在書稿編繪過程中,張曉傑、蔡皓、張曉姝、李雲龍參與相關工作。
讀者通過閱讀本書,在旅遊活動中面對旅遊資源,能夠初步識別出是什麼和欣賞什麼,筆者就算沒有白忙活。當然,寫作的過程也是筆者進一步學習和提高的過程。
由於資料有限,撰寫倉促,難免對相關知識敘述不全,錯誤與不足之處難免,故請閱讀者批評指正。
張鴻禎
2012年春節
在書稿編繪過程中,張曉傑、蔡皓、張曉姝、李雲龍參與相關工作。
讀者通過閱讀本書,在旅遊活動中面對旅遊資源,能夠初步識別出是什麼和欣賞什麼,筆者就算沒有白忙活。當然,寫作的過程也是筆者進一步學習和提高的過程。
由於資料有限,撰寫倉促,難免對相關知識敘述不全,錯誤與不足之處難免,故請閱讀者批評指正。
張鴻禎
2012年春節
序言
近年來,旅遊成為一種時尚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業也相應成為朝陽產業,並且走上迅猛發展的快車道。
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旅遊活動,眾多遊客趨之若鶩參與其中的同時也有著不同的感受。
游得其所者讚嘆:山河處處令人陶醉,旅遊歸來碩果纍纍:休閒、娛樂、長見識……此番游罷想下回。
跟風從眾者,除了收穫“曾到某地一游”的心理充實感外,其歷程和感受就是:日夜兼程趕道,上車倒頭睡覺,下車登山逛廟;處處新鮮怡人,忙著錄像拍照;山川、河湖、舊房、市井都繞,小玩意買了成包,花光所帶鈔票;回家只覺太累,想想什麼都不知道。
有些家長試圖藉助旅遊之機讓孩子見世面長見識,卻因為自己知之太少,以其昏昏又怎能使小孩昭昭然呢?所以,錢是花了卻難言收穫。
根據以上情況不難看出,在客觀上存在著一個旅遊活動中要游什麼與如何欣賞的問題。
回首歷史我們可以知道,旅遊是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且逐漸成為社會生活與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已經出現的剩餘產品需要將其互相交換以調劑餘缺成為現實問題。由此,必然引發人們要離開慣常的居住地與活動的環境而出行,萌芽狀態的旅遊活動就出現了。此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商旅活動逐漸普及與擴大,並且還帶動了為滿足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種非經濟目的的社會交流活動日益廣泛,從而使得旅遊活動逐步成為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現代旅遊則是伴隨科技進步所造就的產業革命及現代交通的迅猛發展,使得大規模人員流動成為可能,而且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還要通過人類社會的廣泛接觸以獲得精神愉悅成為普遍社會需求,自然催生旅遊成為一大新興產業。
旅遊不等同於旅行。旅行是為正常生產生活所必須進行的一種人類活動。比如因公出差、到外地找工作、外出做買賣等。而旅遊則是單純為滿足精神需求的異地觀賞與娛樂休閒的行為。所以,旅遊活動離不開三項基本要素:一是要首先有身心健康而能夠參與一定旅遊活動的遊客為主體;二是要確定具體的旅遊目的地與活動為旅遊對象目標即客體;三是要具備食宿、交通、導遊等物質與服務方面的客觀條件,以保障旅遊活動能得以實現。滿足了這三要素,遊客就要解決如何做到在旅遊活動中最好的觀賞旅遊資源與盡情參與並享受旅遊活動的問題了。但是,在同等的旅遊要素條件下,眾多遊客在這一核心問題上如前所述迥然有異,用“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來描述與形容恰如其分。歸其根源就是對旅遊客體相關知識的了解存在著差異。如何來解決呢?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知識去鋪墊,用眼睛去觀賞與欣賞,用身體去體驗,用心靈去感悟。這其中,學習是首要與必須的。筆者自幼即樂於游山逛水,但大半輩子是瞎玩亂逛,搞不清所見所聞的名堂。後來經過多方學習始初知一二,旅遊活動也漸入佳境,漸獲其樂感悟增多,加深了對歷史與文化的了解。
這本小冊子所載內容,是筆者多年學習中拾人牙慧所得,匯總成篇加以普及,只為推動旅遊事業更快發展。由於學習不夠,錯謬之處自不能免,敬請高士斧正。
另外,由於筆者見聞孤陋,書中不少實例援引於家鄉——唐山,祈請見諒。
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旅遊活動,眾多遊客趨之若鶩參與其中的同時也有著不同的感受。
游得其所者讚嘆:山河處處令人陶醉,旅遊歸來碩果纍纍:休閒、娛樂、長見識……此番游罷想下回。
跟風從眾者,除了收穫“曾到某地一游”的心理充實感外,其歷程和感受就是:日夜兼程趕道,上車倒頭睡覺,下車登山逛廟;處處新鮮怡人,忙著錄像拍照;山川、河湖、舊房、市井都繞,小玩意買了成包,花光所帶鈔票;回家只覺太累,想想什麼都不知道。
有些家長試圖藉助旅遊之機讓孩子見世面長見識,卻因為自己知之太少,以其昏昏又怎能使小孩昭昭然呢?所以,錢是花了卻難言收穫。
根據以上情況不難看出,在客觀上存在著一個旅遊活動中要游什麼與如何欣賞的問題。
回首歷史我們可以知道,旅遊是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且逐漸成為社會生活與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已經出現的剩餘產品需要將其互相交換以調劑餘缺成為現實問題。由此,必然引發人們要離開慣常的居住地與活動的環境而出行,萌芽狀態的旅遊活動就出現了。此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商旅活動逐漸普及與擴大,並且還帶動了為滿足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種非經濟目的的社會交流活動日益廣泛,從而使得旅遊活動逐步成為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現代旅遊則是伴隨科技進步所造就的產業革命及現代交通的迅猛發展,使得大規模人員流動成為可能,而且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還要通過人類社會的廣泛接觸以獲得精神愉悅成為普遍社會需求,自然催生旅遊成為一大新興產業。
旅遊不等同於旅行。旅行是為正常生產生活所必須進行的一種人類活動。比如因公出差、到外地找工作、外出做買賣等。而旅遊則是單純為滿足精神需求的異地觀賞與娛樂休閒的行為。所以,旅遊活動離不開三項基本要素:一是要首先有身心健康而能夠參與一定旅遊活動的遊客為主體;二是要確定具體的旅遊目的地與活動為旅遊對象目標即客體;三是要具備食宿、交通、導遊等物質與服務方面的客觀條件,以保障旅遊活動能得以實現。滿足了這三要素,遊客就要解決如何做到在旅遊活動中最好的觀賞旅遊資源與盡情參與並享受旅遊活動的問題了。但是,在同等的旅遊要素條件下,眾多遊客在這一核心問題上如前所述迥然有異,用“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來描述與形容恰如其分。歸其根源就是對旅遊客體相關知識的了解存在著差異。如何來解決呢?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知識去鋪墊,用眼睛去觀賞與欣賞,用身體去體驗,用心靈去感悟。這其中,學習是首要與必須的。筆者自幼即樂於游山逛水,但大半輩子是瞎玩亂逛,搞不清所見所聞的名堂。後來經過多方學習始初知一二,旅遊活動也漸入佳境,漸獲其樂感悟增多,加深了對歷史與文化的了解。
這本小冊子所載內容,是筆者多年學習中拾人牙慧所得,匯總成篇加以普及,只為推動旅遊事業更快發展。由於學習不夠,錯謬之處自不能免,敬請高士斧正。
另外,由於筆者見聞孤陋,書中不少實例援引於家鄉——唐山,祈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