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少數民族村社治理研究:以雲南省武定縣插甸鎮老木壩傈僳族村為個案》是2015年07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健、魯建彪。
基本介紹
- 書名:邊疆少數民族村社治理研究:以雲南省武定縣插甸鎮老木壩傈僳族村為個案
- 別名:雲南民族大學傈僳學研究中心學術文庫
- 作者:張健、魯建彪
- 譯者:任明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07月 (1版1次)
- 頁數:176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6579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邊疆少數民族村社的治理問題,是提升國家治理 能力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以傈僳族村社治理為主要研究內容 ,選取雲南省武定縣老木壩村為個案,具體分析傈僳族村社的治理主體、治理過程和治理 效能等問題,進而提出增強傈僳族村社治理能力,提升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的路徑。本書 對於傈僳族村社治理的研究,既有助於傈僳族村社發展,也是邊疆少數民族村社治理研究 的重要理論探索。
作者簡介
魯建彪(傈僳名滿希阿舵,1970-),男,傈僳 族,雲南武定縣人。現任雲南民族大學傈僳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人 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傈僳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雲南省社科規劃辦項目評審專家;雲南少數民 族哲學思想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學位 論文評審專家;雲南省傈僳族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首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中青年學者高級 研修班學員。傈僳學創始人。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族出版社、遼寧民族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等出版專著 《傈僳族社區發展研究》《民族社會學研究》《傈僳族民間藝人薈萃》《傈僳學創建與傈 僳族發展》《傈僳學資料叢刊(第一輯)》《傈僳學研究》《走近中國傈僳族》等十餘部著 作。
張健,男,山東青島人,漢族,法學博士,雲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雲南大學民族政 治與邊疆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傈僳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民族政治學及邊疆治理研究。主持省部級課題一項,參與國家級省 部級課題多項,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參著參編相關著作及教材四部,研究成果獲雲南省 第十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方法及意義
三 研究現狀
四 田野調查點——武定縣插甸鎮老木壩傈僳族村社概況
第二章 民族村社治理理論
一 治理理論
(一)國內外學者針對治理概念的界定
(二)治理與統治
(三)治理與善治
二 村級治理
(一)村級治理的內涵
(二)村級治理的主要內容
(三)村民自治
三 民族村社治理
(一)有關民族村社治理的研究現狀
(二)少數民族村社治理的特點
(三)少數民族村社治理的影響因素
(四)傈僳族村社——老木壩村村社治理概況
第三章 傈傈族村社發展概述
一 傈僳族概況
(一)傈僳族基本情況與地域分布
(二)傈僳族歷史沿革
二 傈僳族村社的特點
三 傈僳族村社的自然概況
(一)地理狀況和氣候特點
(二)物產及其他自然資源
(三)河流和水資源
四 傈僳族村社的生態環境建設
(一)社會學視野下的生態環境問題
(二)傈僳族村社歷史上的生態環境
(三)傈僳族村社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
(四)傈僳族村社的水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
第四章 傈僳族村社治理主體
一 體制內治理主體
(一)鄉鎮政府
(二)村黨支部
(三)村民委員會
(四)村民小組
二 體制外治理主體
(一)民族
(二)宗教
(三)家族(宗族)
第五章 傈僳族村社治理過程
一 體制內治理主體的治理機制
(一)鄉鎮黨委、政府與老木壩村治的“指導一協助”關係
(二)老木壩村內部的“兩委”運行模式及其關係
二 傈僳族村民的政治參與
(一)傈僳族村民的政治參與形式
(二)老木壩村村民政治參與的現狀
(三)影響老木壩村村民政治參與的因素
三 體制外治理因素對傈僳族村社治理的影響
(一)村社內體制外職能組織
(二)宗族因素對傈僳族村治的影響
四 體制內外治理因素的互動與平衡
(一)體制內治理主體對體制外治理因素的組織、領導
(二)村社內部自然衍生的相關因素對村治的影響
第六章 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
一 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評價指標體系
(一)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評價指標遵循的原則
(二)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評價指標體系的設定
二 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分析
(一)傈僳族村社政治治理效能
(二)傈僳族村社經濟治理效能
(三)傈僳族村社社會治理效能
(四)傈僳族村社文化治理效能
第七章 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提升路徑
一 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遵循的標尺
二 影響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的因素
(一)思想觀念
(二)人力資源
(三)地理環境
(四)國家政策
(五)交通信息
三 提高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的路徑選擇
(一)解放思想、更新治理觀念
(二)提高幹部素質,樹立服務意識
(三)創新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村社產業結構
(四)培養政治民主意識,推進政治生態建設
(五)加大財政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問卷調查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