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層內層(inner layer of boundary layer)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學技術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邊界層內層
- 外文名:inner layer of boundary layer
- 所屬學科:航天科學技術
- 公布時間:2005年
邊界層內層(inner layer of boundary layer)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學技術名詞。
邊界層內層(inner layer of boundary layer)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學技術名詞。公布時間2005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航天科學技術名詞》第一版。1...
《奇異攝動邊界層和內層理論》是科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圖書,劉樹德、魯世平、姚靜蓀、陳懷軍編著。本書是《奇異攝動叢書》的一本分冊,是在《奇異攝動叢書》編委會的統一安排和指導下進行編寫的。內容簡介 奇異攝動問題的邊界層和內層理論主要介紹常微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初值、邊值問題的解所出現的...
湍流結構的變化是導致邊界層時均和統計參數沿流向變化的主因,受流向曲率影響,邊界層中下洗事件明顯增強,攜帶大量高動量流體直達內層,提高線性底層的速度梯度,並增強了過渡層和對數率層內的動量摻混,減小對數率層斜率。引起對數率層湍流脈動大幅提高與引起對數率層時均速度隨法向高度斜率減小的物理機制是一致的。
奇異攝動問題的解通常帶有邊界層或者內層,即解在這些狹小的空間附近變化十分劇烈。奇異攝動問題解的這些特性給它的數值求解帶來了本質性的困難,通常要求格線的尺寸遠遠小於小參數,才能得到滿意的數值近似解。為了提高計算效率、減少計算量,人們提出了各種格線加密的方法。我們將在這個項目中用一種新的思路求解奇異攝動...
50年代後,NACA的Klebanoff和Laufer對邊界層和管道流動進行了堪稱經典的實驗。1950年的Rotta,1951年的Richard,1956年的Van Driest,1961年的Spalding等,在內層,重疊層和外層的三層概念基礎上分別得出內層湍流粘性係數的各種表示式。1954年到1956年,Clauser和Coles等得出外層湍流粘性係數公式。1956年,Van Driest提出了...
馮卡門類比的基本概念是將湍流邊界層分為了層流底層、過渡層和湍流核心。簡介 雷諾類比和普朗特-泰勒類比均未考慮湍流邊界層中過渡層的影響,馮卡門提出了三層模型,將湍流傳遞過程中的邊界層劃分未三個區域:即層流內層、過渡層和湍流中心。在層流底層中只考慮分子擴散作用,不考慮旋渦擴散作用;即 在過渡層中既要...
《非線性奇攝動問題的研究及其數值分析》是依託上海大學,由江福汝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發展和完善了修正多重尺度法,解決了非線性轉點問題中邊界層或內層存在的判別法,構造並證明了漸近解的正確性;拓寬了微分不等式技巧的套用範圍,解決了高階非線性橢圓型微分方程組的漸近解問題及非線性反應擴散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