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其中:田243畝,地491畝),人均耕地1.20畝,主要種植油菜、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0394.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25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9畝,主要種植茶葉、草果等經濟林果;水面積320.85畝,其中荒山荒地2534.5畝,其他面積136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無路燈。全村有151戶通自來水,有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14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1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6%、8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2戶(分別占總數的77%和77%)。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1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拖拉機6輛,機車7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4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9畝。
到2009年底,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3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草果、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草果、茶葉、核桃產業。擁有企業1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51戶,共有鄉村人口648人,其中男性329人,女性319人。其中農業人口648人,勞動力391人。該村以傈僳族為主,其中傈僳族384人, 漢族264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人,占人口總數的0.1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30人,參合率91%;享受低保1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91戶,占農戶總數的73%。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 所,校舍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擁有教師4人,在校學生69人,距離鎮中學9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3人,其中小學生46人,中學生27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6人,少數民族黨員14人,其中男黨員23人、女黨員3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邊河、野油壩等 3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 個,共有團員23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 。主要以黑板報(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48.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6畝。年末集體總收入0.62萬元,有固定資產0.5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0.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開展村務公開,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財務。
人文地理
傈僳族淵源於南遷的古氏羌人,與彝族同屬一個族源。其族名稱最早見於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稱"栗粟兩姓蠻"或"栗蠻"及"施蠻"、"順蠻",均屬"烏蠻",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瀾滄江兩岸等廣闊地帶;元明時多受麗江諸地納西族封建領主等的統治。16世紀中葉,因不堪納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戰爭的威脅,大批傈僳族在頭人括木必帕的率領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區遷徙。在17-19世紀,該族人在起義失敗後又曾多次遷徙,一部份進入緬甸;一些人遷到老摑、泰國等。直至清代遷徙還在繼續。在歷史進程中,傈僳族溶進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緣。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居住地與生產地相距較遠,耕種遠征田,勞動成本高勞動強度大,運輸困難。2、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落後,主要表現在:一是農田水利設施缺乏,農業用水效率低;二是田間機耕道路水平低。3、農業產業化水平低,優勢農業產業發展不快。4、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沒有二、三產業,制約資源優勢的發揮種,植業以單純的糧食作物水稻和玉米為主,茶葉、草果等優勢經濟作為近年來才逐漸發展種植,還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不明顯。5、基礎設施不完善。該村現有道路為土路,路況較差,處於晴通雨阻的狀態,,交通不便。農田排灌溝渠全部是土渠,且年久失修,無法保證灌溉用水,大部分農田是"靠天吃飯"。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農田水利灌溉設施,田間道路設施建設,實施節水灌溉,提高農作物單產。加強村內道路沙石化,以及自來水管道;有線電視、電話入戶,村民文化活動室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眾居住環境,提高村民生產生活水平。2、開展農業培訓實施科技入戶工程,開展農業實用技術配訓,主要開展畜牧養殖,農作物種植,化肥農藥使用、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田徑賽管理等內容。3、完善科技和技能培訓。堅持科學扶貧道路加強民眾技術培訓,提高民眾科技務農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運用。
新農村建設
2009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85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地圖信息
地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