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魂:守護沈從文的那些日子》作者利用守護沈從文墓地和《旅行》記者站記者的獨特地緣和身份,採訪了大量前來鳳凰旅遊的文化名人和湘西本土人,採集了很多鮮為人知的關於沈從文及其親人如九妹、黃永玉等人的故事,並收錄了劉祖春、田世烈等和沈從文有過親密接觸的人寫的回憶和紀念沈從文的文章。生動再現了鳳凰動人的景觀和人文特色,充分反映了國人對沈從文的熱愛和對鳳凰文化的痴迷。
基本介紹
- 書名:邊城魂:守護沈從文的那些日子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頁數:185頁
- 開本:32
- 作者:覃介吾 牛鵬飛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88769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邊城魂:守護沈從文的那些日子》從沈從文守墓人的角度,記錄那些國內外前來拜謁沈從文的人和事,記錄國人對一代文豪的追憶。人生命運似乎有著一種無法理喻的離奇安排,個人只有依靠一份坦然無爭的胸襟,方能抵抗人生憂患的來臨。
作者簡介
覃介吾,常德市臨澧縣人,土家族,中共黨員。《旅行》雜誌社駐湘西記者站負責人。發表的作品有《走進宋祖英》、《見證王志訪談譚盾全過程》、《董浩送我一幅畫》等。與湖南地圖出版社合作出版發行了《大湘西旅遊圖》、《鳳凰古城手繪圖》、《長沙古城手繪圖》。其文學作品:《邊城魂》、《小城故事》、《歲月鉤沉》、《狂草一通》、《遠方的思念》、《品讀太浮山》、《走近宋祖英》、《談笑天上人間》、《破譯人生密碼》、《對面那些名人》、《毛澤東媳婦回常德》、《凝望常德》。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鳳凰出了個沈從文,我們引以為自豪,然而過去許多年真正理解他的人太少,誤解他的人又太多,在舊社會裡他在那如出入地獄般的沉重和辛酸中,對生活充滿了勇氣,走自己的路,脫穎而出,成為一名著名作家,是難能可貴的,這就是鳳凰人的性格。”
——沈從文的老師田名瑜
你別看從文這人微笑溫和,文雅委婉,他不幹的事,你強迫他試試!
——錢鐘書
——沈從文的老師田名瑜
你別看從文這人微笑溫和,文雅委婉,他不幹的事,你強迫他試試!
——錢鐘書
名人推薦
“鳳凰出了個沈從文,我們引以為自豪,然而過去許多年真正理解他的人太少,誤解他的人又太多,在舊社會裡他在那如出入地獄般的沉重和辛酸中,對生活充滿了勇氣,走自己的路,脫穎而出,成為一名著名作家,是難能可貴的,這就是鳳凰人的性格”
--沈從文的老師田名瑜
你別看從文這人微笑溫和,文雅委婉,他不幹的事,你強迫他試試!
--錢鐘書
--沈從文的老師田名瑜
你別看從文這人微笑溫和,文雅委婉,他不幹的事,你強迫他試試!
--錢鐘書
圖書目錄
(序)他從丁玲故鄉來(馬蹄聲)
守護沈從文的那些日子(覃介吾)
硃砂鳳凰之魂(牛鵬飛)
斜陽古道馬蹄聲聲(覃介吾)
懷念沈從文(馬蹄聲)
我所知道的黃永玉(覃介吾)
我與從文表叔(黃永玉)
劉祖春雨沈家的曠世情緣(覃介吾)
憂傷的遐思--懷念沈從文(劉祖春)
認識劉一友(覃介吾)
沈從文現象(劉一友)
鳳凰歌者田儒欽(覃介吾)
不了故鄉情(田儒欽)
聽濤山對話吳天忍(覃介吾)
百年話從文(吳天忍)
聽濤山後記--張兆和寫在沈從文陵園的話(張兆和)
旅遊·其實不用去遠方(汪進)
守護沈從文的那些日子(覃介吾)
硃砂鳳凰之魂(牛鵬飛)
斜陽古道馬蹄聲聲(覃介吾)
懷念沈從文(馬蹄聲)
我所知道的黃永玉(覃介吾)
我與從文表叔(黃永玉)
劉祖春雨沈家的曠世情緣(覃介吾)
憂傷的遐思--懷念沈從文(劉祖春)
認識劉一友(覃介吾)
沈從文現象(劉一友)
鳳凰歌者田儒欽(覃介吾)
不了故鄉情(田儒欽)
聽濤山對話吳天忍(覃介吾)
百年話從文(吳天忍)
聽濤山後記--張兆和寫在沈從文陵園的話(張兆和)
旅遊·其實不用去遠方(汪進)
序言
丁玲的故鄉在常德。
沈從文的故鄉在鳳凰。
這兩個懵懂青年上世紀三十年代離鄉背井,走進了北京的文學圈。在山疊嶂、水縱橫、路兇險的文學征途,無論是衣單裳薄、煮字療飢的艱澀時光,還是兵荒馬亂的恐怖日子,他們因了同鄉情,患難與共、不離不棄,在偌大北京蕭瑟的文學荒原上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然而解放後雙方缺少溝通,缺乏理解而結怨,二個文學大家美麗愁人的故事成為中國現代文壇歷史懸案。
覃介吾就是企圖解開這個歷史情結來到邊城的。他穿行在常德至鳳凰的斜陽古道上,妄圖在滋養二個文學大師的那片紅色沃土上解讀他們的恩恩怨怨。
那是二十一世紀元年,鳳凰古城還是一片沉寂,被風雨侵蝕的石塊路靜靜地躺在幽謐的深巷,老街的宅子和江邊的吊腳樓爬滿歲月的滄桑,時有幾個頗具文化氣質的人攀上高高的城牆,出入陰森的廟堂,凝望翹檐矗角的古建築,窺探風雨飄搖的吊腳樓,認定這裡是一個懷古思幽的場所,一個回歸自然、寄託靈魂的地方。
介吾就是鳳凰大興旅遊的前夜踏進古城的外地人中的一位,他應聘進第一個開發鳳凰古城的“惠邦公司”,與另一個文化人承包了虹橋風雨樓,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在這樓上題寫了“鳳凰城”三個大字。
介吾當時是《旅行》雜誌駐鳳凰記者站站長,同時兼任《玩轉邊城》報主編,這是一份頗具影響力的旅遊小報,宣傳古城的精緻景點,推介從小城走出的大人物。我清楚地記得創刊號上有一篇《靈性的鳳凰》這樣描述當時還養在深閨中的小城:鳳凰古城沒有都市裡日以繼夜的喧囂,沒有沿海人披星戴月的繁忙,悠閒、幽靜是她的主色。那裡的山水用“秀美”、“壯麗”來描述是淺顯蒼白的,感覺她是出浴的絕世佳人,她的出現讓世界痴迷傾倒。綠色的群山呵護著綠色的沱江,依在江岸搖搖晃晃的吊腳樓內,聽白臉長身的苗姑吟唱古老歌謠,看長河在浣沙女的棒槌聲中匆匆流淌,恬靜幽雅的意境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幻覺。走在小城曲曲彎彎的深巷,石板古道迴響著歲月的足音,古樸典雅的老宅子雖經亘古風雨的剝蝕褪去了昔日的華麗,但那精雕細刻的心情仍穿過漫長的時空向人們訴說著歲月的悲涼。
認識介吾先生就是在他編輯《玩轉邊城》報的時候,一天我應介吾先生之邀上文化樓品茶,走進他的辦公室,他立馬推開堆積案頭的文稿,虔誠地遞給我一盒金芙蓉,還加上了一句“這是我家鄉常德在全世界通行的明信片”。一句智慧幽默的話逗得我大笑,我們一見如故。沏茶的時候,我打量他,背後揚著齊肩長發,臉上布著謙和的微笑,雖衣冠楚楚,淡吐卻很隨意,言語中透析著文化人的儒雅和謙卑。
就這樣一來一去接觸幾次後,大家成了很知己的朋友,午夜的陽雀嘹遠的清唱伴著打更聲徐來,我倆還談興未盡。哥倆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題:各自家鄉的文化風格、各人的理想和多舛的經歷、各自的家庭和擱淺的婚姻。談得更多的主題是邊城的故事邊城的人、邊城的風情邊城的魂。我們試圖解開邊城的風水密碼:巴掌大塊小城池為何出了熊希齡、沈從文、劉祖春、黃永玉這些影響了中國、震撼了世界的大人物。我告訴他,這與鳳凰盛產的硃砂不無關係,鳳凰是世界的硃砂之鄉,世界上最大的一幀硃砂就產自鳳凰,這世界之最被鳳凰城文化廣場旁“綠古記”一個叫江貴忠的人收藏。
介吾是個有個性的人,對我的硃砂左右風水的說法表示懷疑。緣古記的江總了解到介吾對硃砂的不信和不屑,送他一尊價值數千元的硃砂佩戴,只過得幾天他就對這寶物有了感覺,說佩戴了硃砂體溫降了、做夢少了,淤積心頭的憂煩也雲淡風輕了,他的這個改變是對我的觀點的無言默認。介吾在邊城期間,以一個生活在邊城數年的外鄉文化人的視覺窺探到邊城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破譯了鳳凰古城亦真亦幻的風水密碼,觸摸到這方奇異沃土代有傳人的城池靈魂。
介吾離開了鳳凰一段時間,當時讓我平靜的心湖漩起諸多懷想的漣漪。今年四月,介吾去貴州梵淨山旅遊途經邊城,帶來了他的近期作品《邊城魂》。我一直喜歡介吾的文章,一天一夜的時間廢寢忘食細讀,我被他的真情實感激發得淚濕枕巾。特別是《守護沈從文的那些日子》讓人悲傷,他是以沉重的心與他敬重的人沈從文對話。
介吾的作品不止一本,繼《邊城魂》後,《凝望常德》、《品讀太浮山》、《對面那些名人》都即將付梓。讀他的作品是一種美的享受、愛的滋養,他的作品字裡行間躍動著生活的激情,閃動著智者的光芒。
我一直感恩介吾為宣傳我的家鄉默默無聞所作的一切,我感恩他對我的家鄉無比深厚的愛。我也要感恩介吾的家鄉常德孕育了丁玲這樣優秀的文學巨匠。常德這座桃花源里的城池,歷史上是個文人墨客和美女佳麗雲集的地方。常德、鳳凰古時隸屬大湘西,丁玲和沈從文是大湘西孕育的文化巨匠,是大湘西人的驕傲,願《邊城魂》能夠冰釋家鄉二個文化巨人博大的心。
沈從文的故鄉在鳳凰。
這兩個懵懂青年上世紀三十年代離鄉背井,走進了北京的文學圈。在山疊嶂、水縱橫、路兇險的文學征途,無論是衣單裳薄、煮字療飢的艱澀時光,還是兵荒馬亂的恐怖日子,他們因了同鄉情,患難與共、不離不棄,在偌大北京蕭瑟的文學荒原上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然而解放後雙方缺少溝通,缺乏理解而結怨,二個文學大家美麗愁人的故事成為中國現代文壇歷史懸案。
覃介吾就是企圖解開這個歷史情結來到邊城的。他穿行在常德至鳳凰的斜陽古道上,妄圖在滋養二個文學大師的那片紅色沃土上解讀他們的恩恩怨怨。
那是二十一世紀元年,鳳凰古城還是一片沉寂,被風雨侵蝕的石塊路靜靜地躺在幽謐的深巷,老街的宅子和江邊的吊腳樓爬滿歲月的滄桑,時有幾個頗具文化氣質的人攀上高高的城牆,出入陰森的廟堂,凝望翹檐矗角的古建築,窺探風雨飄搖的吊腳樓,認定這裡是一個懷古思幽的場所,一個回歸自然、寄託靈魂的地方。
介吾就是鳳凰大興旅遊的前夜踏進古城的外地人中的一位,他應聘進第一個開發鳳凰古城的“惠邦公司”,與另一個文化人承包了虹橋風雨樓,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在這樓上題寫了“鳳凰城”三個大字。
介吾當時是《旅行》雜誌駐鳳凰記者站站長,同時兼任《玩轉邊城》報主編,這是一份頗具影響力的旅遊小報,宣傳古城的精緻景點,推介從小城走出的大人物。我清楚地記得創刊號上有一篇《靈性的鳳凰》這樣描述當時還養在深閨中的小城:鳳凰古城沒有都市裡日以繼夜的喧囂,沒有沿海人披星戴月的繁忙,悠閒、幽靜是她的主色。那裡的山水用“秀美”、“壯麗”來描述是淺顯蒼白的,感覺她是出浴的絕世佳人,她的出現讓世界痴迷傾倒。綠色的群山呵護著綠色的沱江,依在江岸搖搖晃晃的吊腳樓內,聽白臉長身的苗姑吟唱古老歌謠,看長河在浣沙女的棒槌聲中匆匆流淌,恬靜幽雅的意境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幻覺。走在小城曲曲彎彎的深巷,石板古道迴響著歲月的足音,古樸典雅的老宅子雖經亘古風雨的剝蝕褪去了昔日的華麗,但那精雕細刻的心情仍穿過漫長的時空向人們訴說著歲月的悲涼。
認識介吾先生就是在他編輯《玩轉邊城》報的時候,一天我應介吾先生之邀上文化樓品茶,走進他的辦公室,他立馬推開堆積案頭的文稿,虔誠地遞給我一盒金芙蓉,還加上了一句“這是我家鄉常德在全世界通行的明信片”。一句智慧幽默的話逗得我大笑,我們一見如故。沏茶的時候,我打量他,背後揚著齊肩長發,臉上布著謙和的微笑,雖衣冠楚楚,淡吐卻很隨意,言語中透析著文化人的儒雅和謙卑。
就這樣一來一去接觸幾次後,大家成了很知己的朋友,午夜的陽雀嘹遠的清唱伴著打更聲徐來,我倆還談興未盡。哥倆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題:各自家鄉的文化風格、各人的理想和多舛的經歷、各自的家庭和擱淺的婚姻。談得更多的主題是邊城的故事邊城的人、邊城的風情邊城的魂。我們試圖解開邊城的風水密碼:巴掌大塊小城池為何出了熊希齡、沈從文、劉祖春、黃永玉這些影響了中國、震撼了世界的大人物。我告訴他,這與鳳凰盛產的硃砂不無關係,鳳凰是世界的硃砂之鄉,世界上最大的一幀硃砂就產自鳳凰,這世界之最被鳳凰城文化廣場旁“綠古記”一個叫江貴忠的人收藏。
介吾是個有個性的人,對我的硃砂左右風水的說法表示懷疑。緣古記的江總了解到介吾對硃砂的不信和不屑,送他一尊價值數千元的硃砂佩戴,只過得幾天他就對這寶物有了感覺,說佩戴了硃砂體溫降了、做夢少了,淤積心頭的憂煩也雲淡風輕了,他的這個改變是對我的觀點的無言默認。介吾在邊城期間,以一個生活在邊城數年的外鄉文化人的視覺窺探到邊城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破譯了鳳凰古城亦真亦幻的風水密碼,觸摸到這方奇異沃土代有傳人的城池靈魂。
介吾離開了鳳凰一段時間,當時讓我平靜的心湖漩起諸多懷想的漣漪。今年四月,介吾去貴州梵淨山旅遊途經邊城,帶來了他的近期作品《邊城魂》。我一直喜歡介吾的文章,一天一夜的時間廢寢忘食細讀,我被他的真情實感激發得淚濕枕巾。特別是《守護沈從文的那些日子》讓人悲傷,他是以沉重的心與他敬重的人沈從文對話。
介吾的作品不止一本,繼《邊城魂》後,《凝望常德》、《品讀太浮山》、《對面那些名人》都即將付梓。讀他的作品是一種美的享受、愛的滋養,他的作品字裡行間躍動著生活的激情,閃動著智者的光芒。
我一直感恩介吾為宣傳我的家鄉默默無聞所作的一切,我感恩他對我的家鄉無比深厚的愛。我也要感恩介吾的家鄉常德孕育了丁玲這樣優秀的文學巨匠。常德這座桃花源里的城池,歷史上是個文人墨客和美女佳麗雲集的地方。常德、鳳凰古時隸屬大湘西,丁玲和沈從文是大湘西孕育的文化巨匠,是大湘西人的驕傲,願《邊城魂》能夠冰釋家鄉二個文化巨人博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