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還山貽湛法師
- 年代:盛唐
- 作者:孟浩然
-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還山貽湛法師
幼聞無生理,常欲觀此身。
心跡罕兼遂,崎嶇多在塵。
晚途歸舊壑,偶與支公鄰。
導以微妙法,結為清淨因。
煩惱業頓舍,山林情轉殷。
朝來問疑義,夕話得清真。
墨妙稱古絕,詞華驚世人。
禪房閉虛靜,花葯連冬春。
平石藉琴硯,落泉灑衣巾。
欲知冥滅意,朝夕海鷗馴。
作品注釋
1、湛法師:李景白曰:“湛法師,疑即僧湛然。陳思《寶刻叢編》卷三引《復齋碑錄》:‘唐裴觀德政碑,唐賈升撰,僧湛然分書,開元八年立,在峴山。’而本詩中有‘墨妙稱古絕’之句,可見湛法師精於書法。”(見《孟浩然詩集校注》)此說供參考。
2、觀此身:指觀自身之正因。佛教稱人雖有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所蔽,無了解諸法之力,故當觀自身之正因,使靈性得顯。
3、心:指首二句“聞理”與“欲觀身”。跡:指己之行事,即下句“崎嶇多在塵”,與世俗相周旋。因“心”與“跡”相矛盾,故謂兩者不能兼遂。遂,成。
4、《無量壽經》下:“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佛法體幽玄,故曰微;絕思議,故曰妙。
5、清淨因:《圓覺經》曰:“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本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俱舍必》:“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全唐詩校:“近本無以上二句,下有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念茲泛苦海,方便示迷津四句。”
6、煩惱:《智度論》七:“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泛指一切與佛教宣揚的寧靜、涅槃境界相對立的世俗欲求、情緒和思想活動。佛教認為煩惱是人生諸苦的直接根源。業:梵語稱“羯磨”,造作之義。有身、口、意三業。總指一切身心活動。
7、殷:盛。
8、疑義:疑間難解之義理。陶淵明《移居》:“疑義相與析。”
9、清真:清純本真。
10、墨妙:精妙的書法。古絕:古代少有。
11、“平石”句:琴硯置於平石之上。
12、冥滅意:全詩校:“一作意冥滅。”不見一物曰冥,絕諸相曰滅。
13、海鷗馴:此謂無慾念,則可與海鷗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