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雪所

避雪所

避雪所位於維西縣白濟汛鄉施底行政村岩瓦社與怒江州貢山縣普拉底鄉臘咱鄉交界的交通要塞上,當地傈僳族民眾稱為它“洋人房”。分一號和二號兩個點,兩個點呈東西坐落布局,相距80米左右,二號點位於高出一號點20米左右的雪山埡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避雪所
歷史,現狀,文物保護,

歷史

據史書記載:“1933年至1952年,瑞士的聖伯納德修會先後派出13名傳教士分4批來到雲南三江流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併流區域,跨越雲南省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3個地州),在德欽和維西地區傳教。”
“避雪所”就是在這一時期,由這裡的傳教士李自馨和國尊賢兩位神父利用茶馬古道的通往優勢主持修建。至於“避雪所”的作用,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傳教士開採金礦和銅礦所需而修建的“洋人房”;另一種說法是傳教士來往於迪慶與怒江兩州之間過往歇腳的地方。
茶馬古道維西段是迪慶州內保存完整、文化內涵豐富的一段茶馬古道之一,是“滇藏驛道”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在歷史上集中央王朝和地方勢力(指禾娘、王氏土司時期)交往、茶馬貿易為一身,為祖國的統一和邊疆的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研究雲南馬幫文化和民族文化珍貴的實物資料。
如今,“避雪所”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這條古道沿線的歷史文化遺存,成為研究西方天主教在迪慶傳播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也進一步證明茶馬古道維西段是一條連線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現狀

一號點,海拔3661米,建築遺存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布局。西面二層牆體基本建蓋完畢,保存尚好,東面二層牆體未建完成。
兩層牆體的每層層高2.2米—2.3米,整個牆體厚度由2米左右向上收縮至1米左右。一層建築面積為547.76平方米,共有7個開間,其中遺址東北角的開間最大,有85.84平方米。建築中間由廊道隔離,形成中軸線兩邊對稱布局,廊道成“十字架”造型上西下東向擺放。
進入遺址有兩道半弧頂石門,門寬1.27米,高2.4米。每個房間開有窗戶或是未打通的視窗,大小尺寸為高1米,寬0.75米。在遺址東北角外牆基礎上有 “十字架”內容石刻圖案。整個建築基礎入地1.3—1.5米,用原石壘砌,做工巧妙,堅固別致。
在遺址牆基正北面有一口1.5米見方的水井口,初步判定是日常用水的水井;東面有5堆備用石料,多數堆放整齊。整個建築遺址結構緊湊、工程做法嚴謹、造型獨特、莊重大方,風格素淨古樸。從遺址判斷,此工程尚未完成,就停止了建設。
二號點:海拔3681米,占地面積126平方米。為一層建築,但已發生嚴重坍塌,共有3個同等大小的開間,各開三道門,門寬1米,高2米;南北各開一扇窗戶為高1米,寬0.75米。
根據相關記載:“1935年6月,牧師們開始用石頭和石灰建造一座簡舍,作為客棧,成為建築工人和過往牧師的棲身之所。”所以,這個建築在1935年已經修建完畢,並開始使用。

文物保護

茶馬古道維西段由茶馬古道猴子岩段、吉岔段、岩瓦段和眾多的遺蹟構成。其中,岩瓦段位於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白濟汛鄉施底行政村岩瓦社至怒江州貢山縣普拉迪鄉臘咱村之間,全長約35公里。2012年,被迪慶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做好2018年雲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項目儲備和推薦工作,掌握茶馬古道維西段沿線的歷史遺蹟狀況。 6月25日至28日,由維西縣文化遺產保護所發起,迪慶州文物管理所組織,德欽縣文物管理所、香格里拉市文化遺產管理所、維西縣康普鄉文化站共同參與,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實地調查,在茶馬古道維西段岩瓦段古道沿線發現了兩座歷史遺蹟:“避雪所”。
這兩座“避雪所”具體位置位於維西縣白濟汛鄉施底行政村岩瓦社與怒江州貢山縣普拉底鄉臘咱鄉交界的交通要塞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