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兵還舍率題壁間

《避兵還舍率題壁間》是明末清初詩人邢昉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描繪了詩人故鄉遭受兵亂之後的荒蕪景象。這首詩的前兩句寫日暮歸來,故鄉舊居已成一片廢墟;後兩句寫家園的慘狀,蓬蒿瘋長,占據庭院。全詩層次鮮明,點面結合,詩中選定在“日暮”時分回到故里,昏暗冷清的環境,給人一種傷感之情;詩句語言生動,形象,含蓄,讀來有如身臨其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避兵還舍率題壁間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邢昉
  • 作品出處:《石臼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避兵還舍率題壁間1
江村歸日暮,桑柘半成墟2
唯有蓬蒿色3,青青滿故廬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避兵:躲避戰亂。題壁:在舊舍牆壁上題寫了這首詩。
2.桑柘(zhè):桑樹和柘樹,本義為鄉里社前所植的社樹,一般用來代稱家園或故國。
3.蓬蘺:蓬草與蒿草。
4.廬:簡陋的房屋。

白話譯文

傍晚的時候我回到故鄉江邊的村莊,家園已經大半已經變作廢墟。
只有那蓬蒿到處生長,青綠的顏色布滿了故鄉的房舍。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明末清初兵亂之中。詩人為了躲避戰亂,離開寄宿的異鄉,日夜兼程,在傍晚返回家園。然而沒有鄰里故舊,小村美景,卻看見滿目荒涼,園廬蒿藜,於是在舊舍的牆壁上題寫了這首即景抒懷的五絕。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江村歸日暮,桑柘半成墟。”二句寫詩人在黃昏時分到家,看到的悲涼情景。“桑柘半成墟”,可見戰爭對農村的破壞到了何等程度。詩人在歸途之中,必定已有種種不祥的預測,或許也曾道逢鄉里人,打聽家中有誰。儘管作了最壞的打算,然而親眼見到故園荒蕪的情景,仍令他悲酸不已。
“唯有蓬蒿色,青青滿故廬。”二句是對“桑柘半成墟”的具體刻畫。本來園廬丘墟,已是荒無人煙。而作者偏不從“無”的方面著筆,而從“有”的方面構想,而有的又只是滿屋“蓬蒿”而已,這就更加突出了兵禍之後故鄉的凋敝。正面不寫寫反面,反而取得含蓄深厚的意味。這與漢樂府十五從軍征》的“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一段描寫,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絕句的結尾,詩人使用限制性詞語來形成感嘆性語調,以強化感情色彩,這是唐人已有的創造。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李白蘇台覽古》)、“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賀知章回鄉偶書》)等等。這首詩仍沿用這一現成格局。但在具體表情上卻仍有新鮮之處。本來,“青青滿故廬”五字給人的應是一種有生氣的、多情的印象;但可惜這“青青滿故廬”的不是柳色,不是別的樹色,而是蔓延叢生的“蓬蒿”,即雜草之“色”,這就令人遺憾乃至悲涼了。

名家點評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李安綱《萬家詩萃》:進村之際,作者捨去了不見人蹤,不聞雞鳴狗吠的描述,而是以茂盛的野草加以映襯,頗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韻味,不僅節約了筆墨,且顯得江村更加荒涼悲愴。戰爭不僅使城鎮遭到了巨大破壞,即便是農村,亦未能倖免,一首小詩,道出了那一時代人民的災難。

作者簡介

邢昉(1590—1653),字孟貞,一字石湖,高淳(今江蘇高淳)人,布衣詩人。少年時代的邢昉,空有一腔報國志。雖聰慧敏學,卻不能為世所用。他9歲能文,16歲能詩,29歲詩集《蕤池草》印行,名震江南。可是以後五試不中,43歲第六次參加鄉試,被主考官斥之為“太狂”,憤而作《太狂篇》一文,從此斷絕了進仕的念頭。其所處的時代是明末清初,朝政日非,政權更迭頻繁,農民起義不斷,時局十分混亂。加之功名失意,又不善經營,生計日促,窮困潦倒,有時饗餐不繼,最後竟隱居在石臼湖旁。但是他並沒有落魄,而是表現出中國優秀知識分子所具有的高貴品質。用他那生花妙筆,謳歌家鄉美麗的山水,用他那清奇的筆墨,表達自己傲岸的人格。有《宛游集》《石臼集》問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