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灣梭魚雌雄同體成因解析及其種群生態風險評價》是依託北京大學,由胡建英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東灣梭魚雌雄同體成因解析及其種群生態風險評價
- 項目負責人:胡建英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遼東灣梭魚是我國的重要經濟魚種,其雌雄同體的高發對漁業資源構成潛在影響。針對多物質、多通道共暴露導致的梭魚雌雄同體現象,本項目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以揭示梭魚雌雄同體成因及種群生態風險評價為目標,通過調查DDTs的污染狀況和來源解析,弄清DDTs對遼東灣梭魚體內雌激素總效應的貢獻度;研究DDTs及其與酚類物質的聯合毒性機理和生態效應,弄清遼東灣環境濃度下DDTs誘導魚類雌雄同體的機率;建立基於分子生物學機理的種群風險評價模型,評估雌雄同體對遼東灣梭魚資源量的影響。本研究結合環境監測,體外生物監測和活體暴露研究、理論生態學模型等,綜合評價遼東灣由於DDTs及其複合污染導致的梭魚種群損失,為內分泌干擾物的環境管理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結題摘要
為了弄清遼東灣梭魚雌雄同體的高發的成因,本項目對遼東灣環境介質和野生魚體內典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質滴滴涕類物質(DDTs)進行污染調查,並對DDTs、全氟羧酸類和得克隆類物質的食物網行為進行研究,發現沉積物DDTs存在新的污染排放,在水生生物中,鯷魚體內DDTs的濃度遠高於其他所有物種,尤其是o,p'-DDTs濃度;食物網行為研究表明,DDTs類(包括o,p’-DDT、o,p’-DDD、 p,p’-DDD、 p,p’-DDE)、全氟羧酸類(包括PFDA,PFUnDA,PFDoDA,PFTriDA 和PFTeDA)和得克隆類物質(包括mirex,Dec 602,Dec 603,syn-Cl11DP,anti-Cl11DP,syn-DP和anti-DP)在遼東灣水生生物食物網中呈顯著放大的趨勢。採用毒性評價方法對遼東灣野生魚類體內雌激素效應的原因物質進行鑑定,發現雌激素活性主要是由o,p’- DDT及其代謝產物貢獻(46.8%),表明以往的研究採用環境介質(沉積物或水體)進行雌激素效應物質鑑定很有可能漏掉了高富集性的雌激素類物質。為了進一步弄清DDTs類物質是否是導致梭魚雌雄同體的原因物質,利用本課題組開發的綠色螢光蛋白特異性指示卵細胞的OSP1轉基因青鱂魚對p,p’-DDE和o,p’-DDT的生態毒性進行研究,發現p,p’-DDE、 o,p’-DDT在57.7 ng/g ww 和272 ng/g ww的濃度下可以誘導雄性青鱂魚發生雌雄同體, 並影響繁殖功能。最後結合野外調查數據對梭魚和鯷魚發生雌雄同體的風險進行風險計算,結果表明,p,p’-DDE和 o,p’-DDT誘導雄性青鱂魚發生雌雄同體的機率分別只有0.16%和0.037%,很難說明遼東灣野生梭魚雌雄同體的高發。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意識到植物激素equol的重要性。對遼東灣兩年的水體檢測發現,2008年遼東灣水中雌馬酚的平均濃度為32.76 ng/L,2009年為 21.10 ng/L。實驗室暴露結果表明30.9 ng/L(和遼東灣中中值相似)就能誘導17.0%的雄性青鱂魚雌雄同體;雌馬酚和梭魚雌激素受體的結合活性3.5倍地低於青鱂魚的雌激素受體的結合活性,表示梭魚可能更加敏感,從而說明雌馬酚是最有可能造成梭魚雌雄同體發生的主要原因物質。為了拿到最直接的證據,有必要展開植物雌激素雌馬酚對野生梭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