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章古台沙地國家森林公園

遼寧章古台沙地國家森林公園

遼寧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園位於彰武縣章古台鎮,是東北的國家沙地森林公園,是沙漠奇觀與人工林海巧妙結合的生態景觀。章古台沙地國家森林公園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園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總面積11341公頃,植於百米沙層上的萬頃人造林堪稱世界奇蹟。固沙科教片《綠色的夢》、《綠色的呼喚》、電視連續劇《大漠風流》曾在這裡拍攝。日本岩玻畫製作所攝製的“綠色長城”,收入《世界之最》電視系列片。置身萬頃林海可以享受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撿拾紅蘑、黃蘑、草蘑,在沙地生態園採摘綠色農產品、品嘗地方風味美食,感受自然野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園
  • 森林公園級別:國家級森林公園
  • 地理區域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章古台鎮 
  • 地理位置:遼寧省彰武縣章古台鎮
  • 面積:11341.3 公頃
  • 管理單位:彰武縣林業局
  • 批准時間:2005年12月
資源情況,主要景點,沙地翰海,萬畝人工林,大漠風流,沙地生態園,

資源情況

旱生植物種質資源試研區占地500畝,主要示範國內外優良的旱生植物種質資源,如美國的海棠、美洲朴、柔枝松、脂松等,國內的大國榛、紫葉李、紅葉李、歐李、毛條、梭梭、花棒、樹梅、寧夏的枸杞、新疆的沙棗等200餘種,可謂“一園盛天下”。
生活區占地300畝,集科研辦公、餐飲、休閒於一體。其中現代生態農業實驗室1000平方米,餐飲住宿場所3000平方米,人工湖10000平方米。遊人在這裡可以享受到“三星”級酒店服務,品嘗“阜瑤”羊湯美味,體驗垂釣樂趣。

主要景點

它是在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人工林地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集沙漠翰海與人工林海融為一體的大漠生態景觀,主要景點有:沙漠翰海、萬畝人造林、“大漠風流”石碑、沙地生態園等。
遼寧章古台沙地國家森林公園
章古台沙地國家森林公園

沙地翰海

基本概況
兩千年多前,章古台就有人類活動。在遼代,是貴族的春獵之地;金代則為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清太宗時,在此地設
養息牧牧場
為關外三大牧場之一,其產品直供盛京(今瀋陽),是林草豐茂的風水寶地。據《清文獻通考》記載:“長林豐草,訛寢鹹宜,遊牧別群,孔阜孔碩,凡馬駝牛羊之孳息者歲以千萬計……其地在章古台”。
遼寧章古台沙地國家森林公園
章古台沙地國家森林公園
在近代,隨著人類不合理的頻繁經濟活動,生態被破壞,沙漠南移,而章古台正好處於沙漠南移的額頭上,是科爾沁沙地的腦門。章古台沙地形成的原因主要受北部內蒙古科爾沁沙地的侵蝕影響和柳河衝擊泛濫、風積所致,分為流沙地、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其中流動及半流動沙地約占20% ,固定沙地約占 80% ,主要成分為石英沙。一年中每秒30米的風要刮240多次,四五米高的沙丘每年前移3—4米,這裡的住戶二三年搬一次家是常事,就連“沙眼”都成了彰武縣的地方病。
風沙
風沙雖然是危害農田的殺手,卻與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產自沙地的地瓜、西瓜、小米、小雜糧,是遠近聞名的綠色食品。這裡的小孩一出生墊的褥袋裡面裝的都是細沙,相當於“尿不濕”。細沙炒的花生、瓜子受熱均勻,別具風味。
章古三寶
章古台有三件寶:矽砂、草炭、松樹苗。矽砂儲量達6000億立方米,廣泛套用於鑄造、玻璃及玻璃製品。草炭儲量超億噸,可做生物化肥、營養土、工業燃料、醫療防腐劑、食品保鮮、重金屬等。章古台又是聯合國苗木基地,培育樟子松苗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樟子松是防風固沙的優良樹種,遠銷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同時,章古台又是離瀋陽都市最近的沙漠翰海,是遊客體驗荒涼、回歸自然、參與植樹造林、增強社會責任感的特色景觀。

萬畝人工林

建國初期,彰武地區沙海茫茫,沙丘滾滾,侵蝕著大片良田。如何扼住黃龍的頭,是事關彰武命運的大事。因此,50年代初,國家派出科技人員在章古台進行固沙造林試驗,經過幾十年人沙之戰,硬是在百米厚的沙地上開墾出萬頃人工防風固沙林,有效控制了沙化擴大。彰武沙化還直接威脅到瀋陽市,所以每到植樹季節,瀋陽人也會到彰武來植樹。田連元等明星也來這裡植過樹。如今,彰武流動沙丘已縮小到3.92畝,分布在四合城鄉章古台鎮後新秋鎮阿爾鄉畜牧場等地,可耕地面積達到43萬畝。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園有各種試驗林3.4萬畝,其中樟子松2.2萬畝,是中國第一片防風固沙林。這萬畝松林,是世界矚目的地方。它作為主角,僅影片就拍了4部,即固沙科教片《綠色的夢》、電視片《綠色的呼喚》、電視連續劇《大漠風流》,1985年12月日本岩玻畫製作所錄製的《綠色長城》,還收入《世界之最》電視系列片。先後有亞、非、歐、美等34個國家的總統、總理、林業官員、專家學者千餘人到章古台參觀學習,他們把固沙造林的創舉稱為“人間奇蹟”。 1981年8月23日,馬利共和國總統、人民民主聯盟總書記穆薩·特拉奧雷將軍和夫人專程到這裡了解固沙造林經驗,並下榻在固沙造林研究所。
登上四層防火瞭望塔,舉目北望,科爾沁沙地黃沙漫天,若秋風大作之時,沙濤滾滾,撼人心魄。鳥瞰四周萬畝人造林海,無邊無際的樟子松、連綿不斷的油松林、挺拔的白楊、多姿的黃柳……猶如一道綠色屏障,遏制著科爾沁沙地南侵。這一奇異景觀,仿佛一顆綠色的寶石鑲嵌在金色的沙海之中。置身其中可以進行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可以牧牛、牧羊,可以撿拾紅蘑、黃蘑、草蘑等真菌,也可以沙海造林,感悟人工造林鎖住肆虐的“黃龍”——人定勝天的真諦。

大漠風流

故事概述
50多年前,章古台是一片風沙肆虐的瀚海,素有“塞外沙荒”之稱。每年約有40%~70%的農田遭受風剝沙壓,糧食畝產不足百斤甚至絕收,50%的牧場遭受風沙危害。肆虐的沙丘不僅給當地的生態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在季風的作用下,每年還以驚人的速度向東南擴展,直接威脅著遼西北乃至瀋陽地區的生態環境及國土安全。
1952年4月22日,一隊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年輕科技工作者,回響黨和政府的號召,離開了條件優越的大城市,來到人煙稀少的章古台,建立了遼西省林業試驗站( 1978年12月27日改成遼寧省固沙研究所),吹響了向沙漠進軍的號角。他們經過長期努力和反覆實驗,終於從數百種植物中篩選出易繁殖、再生能力強、耐風蝕沙埋的小黃柳、差巴嘎蒿、胡枝子、小葉錦雞兒、紫穗槐等五種固沙植物。1955年又成功營造起中國第一片樟子松防風固沙林,開創了我國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先例。此外,他們還適時開展了混交林、農田/牧場防護林和沙地果園等營建技術、森林保護技術等研究,固沙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在國內首屈一指。1957年,他們總結出的“以灌木固沙為主,人工沙障為輔,順風推進,前擋後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綜合固沙方法,被譽為中國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補了我國灌木固沙史的空白,其中豆科灌木固沙開世界之先河。
經過幾代人50多年的艱苦創業和不懈努力,章古台的森林覆蓋率由解放初期的6%提高到如今的67%,為農業穩產高產和改善農民生活提供了保障。果樹、水稻、菸草、花生等作物已在這裡安家落戶,糧食產量由以前的畝產不到百斤,發展到如今的400公斤。章古台已由原來的不毛之地演變成林茂水清、農牧興旺的魚米之鄉,成為全國特色種苗基地,每年向三北地區輸送大量種子、苗木,還被譽為我國人工造林治沙的一顆明珠,曾被批准為東北的國家沙地森林公園,成為阜新八大景觀之一。
締造者
睹物思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站在沙地森林公園,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締造者——固沙造林的英雄們!想當年,這些文弱的知識分子,來到這片無垠的荒漠,春天,每秒30米的風沙抽在臉上;夏天,高達56℃的氣溫,把沙窩子變成一口鍋;冬天寒風刺骨,要鑿開一米以下才能取樣土……在這片荒漠上,他們獻出了青春熱血,綠了章古台,白了少年頭!老所長劉斌,原名趙文郁,是抗日英雄。1952年被省政府調到彰武治沙,先打敗鬼子,後打敗沙子。50年革命生涯,治了30年沙。他艱苦奮鬥、勇於鑽研、不屈不撓、敢為天下先的作風,成為大漠精神的核心。他愛護知識分子是出了名的,三請姜佩英被傳為佳話。文革的時候有人說他對牛鬼蛇神好,他說,沒這些神,能栽活樹、治住沙嗎?1978年,他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受到國家獎勵。1988年,省林業廳授予他“大漠蒼松”金匾。1990年3月31日逝世,享年85歲。根據他的遺願,骨灰安葬在他揮灑汗水的地方——大一間房林海深處。省林業廳、阜新市政府為他樹了碑。他的事跡寫入了《彰武史話》。電視連續劇《大漠風流》中的主人公就是以他為原型拍攝的。
綠色長城
半個多世紀以來,固沙造林的英雄們用美好的年華、崇高的理想,修建了一座名垂千古的綠色長城。他們創造的“樟子松沙荒造林技術”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他們的科研成果有51項受到國家、省、市的獎勵,他們的專著和論文,有的已被編入東北林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的教材。除了在章古台建起自己的實驗示範林和在本省推廣外,還向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新疆、青海、河北、吉林等10餘省(區)推廣了固沙造林技術,為我國三北防護林工程和治沙工程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1983年,國家還選派他們的科技人員率團赴索馬里考察,援助國外的治沙事業。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18次被評為國家、省、市先進單位,如今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大漠精神的搖籃。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有兩個以“彰武”命名的樹,一個是樟子松的新優良品種——彰武松;一個是固沙所院裡的“彰武小葉鑽”。小葉鑽是專家王潤國培育,林學家王戰命名的。彰武松更是大漠精神的寫照,彰武的一個象徵。
頌詩
為了銘記他們對環境建設的業績,38萬彰武縣人民在章古台為他們修建了豐碑——《大漠風流》,並賦詩讚頌:
八百瀚海首 苦戰卅六秋 足跡遍塞外 智慧伏沙丘
幾程坎坷路 幾番風雨稠 丹心照日月 偉業青史留
綠了章古台 白了少年頭 香飄荒沙灘 譽滿五大洲
千古傳功德 大漠顯風流

沙地生態園

章古台高效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園區,是遼寧省風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的風沙地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技術研究項目,也是阜新市政府、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中科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共建的“生態農業研究與示範基地”,2004年被遼寧省政府命名為省級農業示範基地。如今,這裡已成為瀋陽農業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的教學實習基地。
遼寧省風沙地改良利用研究1963年建立後,在遼西科爾沁沙地南部的風沙區開展了農林牧綜合治理研究工作,建成了風沙地改良利用綜合樣板,探討出農林牧綜合治理比例為3:4:3和一整套防風固沙、改良風沙土培肥地力的方法,並選育出一批適宜風沙地種植的糧、油、草及果樹新品種,建立改良風沙地示範樣板5000餘畝,改善了生態環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項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風沙地改良利用的空白,1983年獲國家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為修復遼西北地區沙地生態環境,2002年,風沙研究所在章古台鎮試驗站建立了章古台高效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園區承擔多項國家和省級攻關課題。如國家科技部攻關課題“北方旱區特色林果產業模式與技術研究”,國家農業部“948”課題“北方半乾旱地區耐旱植物種質資源及配套技術引進”,國家農業部“863”課題“東北半乾旱地區節水型杏、梨優質高效經營模式及其示範”,遼寧省科技廳攻關課題“風沙地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技術研究”等等。園區總面積為4310畝,設計五個功能區,即固沙區、林果區、草牧區、試研區和生活區。
固沙區占地2000畝,主要以樟子松為主。一眼望不到邊的樟子松林連綿起伏,鬱鬱蔥蔥。每年5—10月,林地內的小草長得整整齊齊,好象人工精心修整的高爾夫球場,在林間搭一個布床休息,聆聽鳥兒歡暢,感覺悠然怡然。
林果糧草(藥)高效立體農業區占地1200畝,主要示範林、果、糧、草(藥)的優新品種和高效立體複合模式。每年五一是大扁杏開花的黃金時期,遠遠望去,樹上白白的一片,就象花的海洋;樹下早早返青的苜蓿草和麻黃草就象綠地毯,驅走沙漠的荒涼,展現春光美景無限。
草牧區占地300畝,主要示範適宜我國北方飼養的各種草食家畜,有國外的無角道賽特、薩福克、特克賽爾、夏洛萊、美利奴,國內的內蒙烏珠穆沁、波爾山羊東北細毛羊小尾寒羊等品種,以及優良的梅花鹿和鵝等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