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內四部族,契丹時對具最高統治地位的四個部族集團的稱呼。包括:遙輦九帳族、橫帳三父房族、國舅帳拔里、乙室已族和國舅別部。此四部族集團為契丹皇族和後族...
部族軍,契丹王朝的一種軍隊。為眾部族之軍,又稱“眾部族軍”。契丹建國後,在其統轄範圍內,除本族外,在北方尚有不少遊牧民族,構成眾多部族集團。遼太祖時整頓...
部族官,遼代官制。又稱北面部族官。為管理部族事務的官稱,屬北面官列。遼自太宗得燕雲16州,境轄漢族突增,為適應需要,對境內各族採用“因俗而治”之策。其“...
克烈,遼、金時代蒙古高原的強大部族。居地在土拉河、鄂爾渾河上游一帶。或譯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凱烈等。《遼史》稱為“阻卜”或“北阻卜...
所謂“宮帳”,“宮”指斡魯朵,亦稱宮分、宮衛;“帳”指遼內四部族(包括遙輦九帳、橫帳三父房和國舅五房),亦稱帳分、帳族。不過在當時的漢文文獻中,這兩...
這幾個“內”部族就是:遙輦氏九帳族,橫帳三父房族,國舅帳拔里,乙室已族,國舅別部。到了耶律隆緒時期,把他們確定為“遼內四部族”。...
阻午可汗時(735年被推舉為汗),又析為二部:乙室己部和拔里部,稱之為“二審密”,後又析之為五,逐漸衍化為開國後“遼內四部族”中之“國舅”,地位顯赫。 ...
上京臨潢府是遼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自固。地沃宜耕種,水草便畜牧”,是遼內四部族的遊牧地。後又遷入了大批漢人和渤海人,農業、手工業、商業...
遙輦氏部落初建時,歸屬納會雞部,後漸分為乙室已和拔里兩部,阻午可汗時(735年被推舉為汗),又析之為五部。以後逐漸繁衍為開國時“遼內四部族”中之“國舅...
是遼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機曾把契丹和臣屬契丹的部落編為20部,聖宗耶律隆緒時擴展到34部,後來確定為48部。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內四部族”,其次是“...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3-4] 。947年,遼太...
負責南面遼宋邊防的最高軍政機構是南京兵馬總管府(興宗重熙四年,1036,改稱都...遼朝的軍隊,按其徵集和編組系統,大體可分為朝廷宿衛軍,部族軍,五京州縣漢軍...
遼軍大體分為宮帳軍、 部族軍、 京州軍和屬國軍。宮帳軍,徵集直屬皇帝的著...守營鋪家丁各一人”,“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谷騎四出抄掠以供之”(《遼史...
八月十四日,東京留守兼侍中耶律末只奏稱女真術不直、賽里等八個部族請求舉眾...九月初一到達遼南京(今北京)。二十日,南伐。二十四日,北院樞密使魏王耶律斜...
遼興宗第一次親征西夏之戰,宋慶曆四年(遼重熙十三年,1044)五月,遼廷因所屬党項等部族依附西夏,命將領羅漢努率兵討伐反叛諸部,西夏出兵援助叛軍,遼軍大敗。...
《遼夷略》,書名。明張鼐(世調、號侗初,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撰。1卷...首述朵顏、泰寧、福餘三衛,次敘女真海西南北諸部及建州部族,並記其道里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