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符牌

中國遼代皇帝遣使時用以證明身分的符牌。用金、銀製作,鐫刻契丹文銘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遼代符牌
  • 出土地點:河北省承德縣深水河老陽坡
  • 館藏地點黑龍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公元907年—1125年
歷史記載,作用,

歷史記載

《遼史·儀衛志》記載皇帝親掌銀牌二百面。王易《燕北錄》載契丹有銀牌一十三道,金鍍銀成長牌七十二道。洪皓《松漠紀聞》也說遼盛時有銀牌天使至女真。但實物資料發現較少。
已知最早的實物是1972年河北省承德縣深水河老陽坡發現的遼代金牌和銀牌。兩牌除質料不同外,大小、形制和牌面上的文字均同。
金牌作長方形,四角抹圓,體如薄板,光亮奪目。重475克,含金純度達98%。長21厘米,寬6.2厘米,厚0.3厘米。上端有圓孔,內徑1厘米,外徑2.5厘米,孔深1.4厘米。孔周突起如箍,內壁有磨痕。穿孔下刻雙鉤陰文“偂??” 3字。
銀牌的形狀和文字與金牌相同。重 383克,長20.9厘米,寬6.1厘米,厚0.3厘米,穿孔內徑 1厘米,外徑2.2厘米,深1.4厘米。內壁亦有磨痕。體積、穿孔均小於金牌。牌面有污銹,呈亮黑色,文字雙勾陰刻,陰刻部分鎏金。
金銀牌上的文字為契丹文,由三字單文組成,前一字是單文,後兩字為復字。經與遼道宗哀冊和宣懿皇后哀冊對比,確定為契丹小字,應釋讀為“敕宜速”。這和《遼史·儀衛志》謂銀牌“文曰‘宜速’”及《燕北錄》稱遼代符牌“上是番書‘敕走馬’字”的記載是符合的。

作用

黑龍江省博物館曾藏有一面只存半段的金牌,形制、文字內容與承德發現的符牌相同,當是同時期遺物。
凡是刻有“御押”並註明“宜速”、“走馬”字樣的金銀牌,都代表和體現了皇帝的權威。符牌用於作戰、調發軍馬、調取和掌握地方上的兵、刑、錢、谷等事,是維護封建統治的一種工具。金、銀牌本身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授予對象是當時的重要軍政人物或為其服役者。
關於金、銀牌的佩帶方法,周輝《北轅錄》謂:“各帶銀牌,牌樣如方響。”承德的金、銀牌上有孔以系帶,前者為純金,後者文字鎏金,使用者自然等級高貴,是《燕北錄》中所說的“帶在項下,走馬於南北大王處,抽發兵馬,餘事不用”的調兵遣將專用牌。它和同書記載掛於腰間的“腰牌”作用是不同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