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書法,在書寫上,一方面繼承了我國漢、唐以來的優秀傳統,同時也有創新,特別是在契丹文的書寫上,既講究文字的間架結構,也十分注重筆法的運用。遼代書法,是以楷書為主流。在承襲唐楷的傳說方面,具有較強的顏真卿、柳公權遺風。書寫漢字如此,書寫契丹字亦如是。筆者曾見契丹小字篆書,其書寫方法相似漢字篆書,筆畫粗細相仿,起落輕重相同,強弱頓挫相宜,古樸凝重,嚴整肅穆。契丹小字是一咱近於拼讀的文字,一個字中有若干個聲韻母構成,並拼讀成一個字。根據這個特點,在契丹小字篆書中,有一拼寫的書寫方法,即將一個字的若干個聲韻小單元,按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原則,依照漢字偏旁書寫規則,分別拆開書寫,各占一字,釋義時再拼讀。這樣一來,書寫起來不僅便捷,看起來也規整、美觀。這是遼代民族文字書寫的一個創舉,為其書寫藝術開創了條件。 遼代書法,有它的不足之處,這是歷史事實不容否認。但也有它的長處,有它自己的特點。
基本介紹
- 書名:遼代書法與墓誌
- 出版社:遼寧畫報出版社
- 頁數:176頁
- 開本:32
- 品牌: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羅春政
- 出版日期:200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015477
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媒體推薦
序言
在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中,契丹族出現在公元5世紀前後。關於契丹族的早期史料渺不可得,尤其是富有形象的造型藝術,更是苦於無處探尋。據史載,契丹族早年遷徙無常,隨鮮卑山由北而南,最後遊牧於今日的內蒙古西拉木倫河(遼之潢水)、老哈河(遼之土河)流域。
契丹族名,最早見於《魏書》,屬東胡族系。公元5世紀前後,還是一個小部落。後來子孫繁衍,族眾興旺,逐漸發展為八個氏族,進而形成為八大部落。到了公元10世紀初e,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八大部,於公元916年自稱為“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國號“契丹”,後又改稱“大遼”,建元“神冊”。之後,又經過南征北戰,滅掉了渤海,統一了東北地區。太宗耶律德光繼位後,又以武力奪得了後唐的燕、雲十六州(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及北京一帶)。到了遼聖宗耶律隆緒時,與北宋締結了“澶淵之盟”,形成了與北宋南北對峙的局面。
遼代政權雄踞中國北方長達二百餘年,其幅員萬里,地域廣闊,東至鄂霍次克海,西達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上游,北到貝加爾湖、外興安嶺,南抵白溝、雁門,其影響遠及中亞和西歐。時至今日,一些國家、民族,還稱中國為“契丹”。
隨著政治的相對穩定,契丹社會的封建化大大加速,已逐漸由遊牧、狩獵走向半農半牧和大規模的城鎮定居生活。隨之,文化藝術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遼代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契丹民族特色。譬如繪畫,是以表現其遊牧、狩獵生活題材為主,書法則以契丹文與漢文楷書為主的書法藝術。
遼代書法,由於傳世作品寥寥,易為世人所忽視,以致長期以來淹泯無聞。而關於遼代的書法資料,史書記載也極少。就所謂正史——《遼史》而言,一則由於修史匆匆,書家一項競未有收入。只有極少數人在其傳記中略提幾筆,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一些專論書畫的書籍,如明人陶宗儀的《書史會要》,僅收錄遼代書家6人,清《佩文齋書畫譜》也只收錄了13人,連最具權威的俞劍華主編的《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也僅19人。近人馬宗霍所著《書林藻鑒》競未收一人,而於金代一欄尚收入金代書家32人,不詳何故。
眾所周知,書法是以文字為對象。中國特殊的方塊漢字,產生了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在世界文壇上成為一種特有的藝術門類。契丹族在建立遼國後,一方面仍使用和書寫漢字,一方面也創造出了自己民族的文字即契丹大字與契丹小字。馬宗霍在其《書林紀事》一書中講:遼太祖阿保機“多用漢人教,以隸書(實際是楷書)之半增損之,制契丹字數千,以代木刻之約。”說明契丹字脫胎於漢字,是以漢字的偏旁作為音符,將本民族語言拼合而成。其間架結構、運筆規律與方塊漢字一脈相承。因此,今天我們講遼代書法,應當是即包括漢族人、契丹族人書寫的漢字書法,也包含有契丹族人或漢族人所書寫的契丹文書法。有人認為契丹文字取自漢字楷書,“僅能作為表達思想的語言符號,而不能成為寫成真、草、隸、篆諸體的書法藝術”。這種說法,未免過於偏頗。事實上,契丹文在書體上同樣有楷、行、篆等多種風格,完全應該堂堂正正地步入中國書法藝術行列,占有一席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成為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優秀財富。
……
在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中,契丹族出現在公元5世紀前後。關於契丹族的早期史料渺不可得,尤其是富有形象的造型藝術,更是苦於無處探尋。據史載,契丹族早年遷徙無常,隨鮮卑山由北而南,最後遊牧於今日的內蒙古西拉木倫河(遼之潢水)、老哈河(遼之土河)流域。
契丹族名,最早見於《魏書》,屬東胡族系。公元5世紀前後,還是一個小部落。後來子孫繁衍,族眾興旺,逐漸發展為八個氏族,進而形成為八大部落。到了公元10世紀初e,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八大部,於公元916年自稱為“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國號“契丹”,後又改稱“大遼”,建元“神冊”。之後,又經過南征北戰,滅掉了渤海,統一了東北地區。太宗耶律德光繼位後,又以武力奪得了後唐的燕、雲十六州(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及北京一帶)。到了遼聖宗耶律隆緒時,與北宋締結了“澶淵之盟”,形成了與北宋南北對峙的局面。
遼代政權雄踞中國北方長達二百餘年,其幅員萬里,地域廣闊,東至鄂霍次克海,西達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上游,北到貝加爾湖、外興安嶺,南抵白溝、雁門,其影響遠及中亞和西歐。時至今日,一些國家、民族,還稱中國為“契丹”。
隨著政治的相對穩定,契丹社會的封建化大大加速,已逐漸由遊牧、狩獵走向半農半牧和大規模的城鎮定居生活。隨之,文化藝術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遼代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契丹民族特色。譬如繪畫,是以表現其遊牧、狩獵生活題材為主,書法則以契丹文與漢文楷書為主的書法藝術。
遼代書法,由於傳世作品寥寥,易為世人所忽視,以致長期以來淹泯無聞。而關於遼代的書法資料,史書記載也極少。就所謂正史——《遼史》而言,一則由於修史匆匆,書家一項競未有收入。只有極少數人在其傳記中略提幾筆,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一些專論書畫的書籍,如明人陶宗儀的《書史會要》,僅收錄遼代書家6人,清《佩文齋書畫譜》也只收錄了13人,連最具權威的俞劍華主編的《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也僅19人。近人馬宗霍所著《書林藻鑒》競未收一人,而於金代一欄尚收入金代書家32人,不詳何故。
眾所周知,書法是以文字為對象。中國特殊的方塊漢字,產生了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在世界文壇上成為一種特有的藝術門類。契丹族在建立遼國後,一方面仍使用和書寫漢字,一方面也創造出了自己民族的文字即契丹大字與契丹小字。馬宗霍在其《書林紀事》一書中講:遼太祖阿保機“多用漢人教,以隸書(實際是楷書)之半增損之,制契丹字數千,以代木刻之約。”說明契丹字脫胎於漢字,是以漢字的偏旁作為音符,將本民族語言拼合而成。其間架結構、運筆規律與方塊漢字一脈相承。因此,今天我們講遼代書法,應當是即包括漢族人、契丹族人書寫的漢字書法,也包含有契丹族人或漢族人所書寫的契丹文書法。有人認為契丹文字取自漢字楷書,“僅能作為表達思想的語言符號,而不能成為寫成真、草、隸、篆諸體的書法藝術”。這種說法,未免過於偏頗。事實上,契丹文在書體上同樣有楷、行、篆等多種風格,完全應該堂堂正正地步入中國書法藝術行列,占有一席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成為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優秀財富。
……
圖書目錄
序言
一 遼代的書家
二 遼代的書法
(一)內蒙古寶山書法墨跡的出土
(二)寫經與寫經人
(三)房山雲居寺與應縣木塔的刻經
(四)碑誌與書法
附屬檔案一
附屬檔案二
附屬檔案三
參考書目
一 遼代的書家
二 遼代的書法
(一)內蒙古寶山書法墨跡的出土
(二)寫經與寫經人
(三)房山雲居寺與應縣木塔的刻經
(四)碑誌與書法
附屬檔案一
附屬檔案二
附屬檔案三
參考書目
文摘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