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溝遼皇家園陵

通遼市扎魯特旗哲北農場一分場北3公里處,有一塊風水寶地--梨樹溝。它呈南北走向,深谷幽長,植被繁。夏季里,山谷中翠綠欲滴,鳥飛蟲嗚,山峰上怪石壁立,雲霧繚繞;秋霜過後,這裡層林盡染,絢麗多姿,有如仙境。在梨樹溝西側,高山聳立,綿延不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梨樹溝遼皇家園陵
  • 位置:通遼市
  • 特點:層林盡染,絢麗多姿,有如仙境
  • 類別:園陵
  • 走向:南北走向
基本信息,遼代墓群,

基本信息

在通遼市扎魯特旗哲北農場一分場北3公里處,有一塊風水寶地--梨樹溝。它呈南北走向,深谷幽長,植被繁。夏季里,山谷中翠綠欲滴,鳥飛蟲嗚,山峰上怪石壁立,雲霧繚繞;秋霜過後,這裡層林盡染,絢麗多姿,有如仙境。在梨樹溝西側,高山聳立,綿延不絕。在溝門之西,有一山,當地人稱之為赤崖山,在赤崖山的東北面有一主峰,巍峨挺拔,頗具靈仙之氣。1975年,在主峰東南坡半山腰的叢林之中,哲盟文物普查隊發現了一處殘存的石頭圍牆,隨山勢而建,斷斷續續,牆體殘高1米有餘,似一處大的宅院。內有建築台基,遼代磚瓦遍地。因為範圍不大,不象是城址,一直認為它是遼代寺廟遺址。當時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1995年這裡被盜掘,從盜墓者手中繳獲了一方漢文遼聖宗淑儀耿氏墓志銘,證實了這裡是一處遼代皇家陵園。1996年內蒙古考古所對其進行正式發掘。在陵園中發現有四座墓葬,均為青磚築成,規模宏大,極盡奢華,地面上存有祭祀享堂和守陵人居址。這四座墓葬均多次被盜,隨葬的所有文物早已不知去向。值得慶幸的是,此次發掘在墓群中又出土了第二方契丹小字耶律弘用墓志銘。2001年興安盟科右中旗公安局又從文物販子手中收繳一方在此地出土的漢文耶律宗願墓志銘。這三方墓志銘的發現,對研究遼代科爾沁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遼史》的空白。

遼代墓群

遼聖宗淑儀耿氏墓志銘,砂岩製成,長、寬均67厘米,厚15厘米,全文共887個字。史載:遼聖宗是遼代第六代皇帝,在位49年(公元982-1031年)。聖宗時期,國力昌盛,社會祥和,人民安居樂業,一度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安定局面,可謂是和平盛世。聖宗和所有封建皇帝一樣,也是妻妾成群,“淑儀”是其中之一。所謂“淑儀”,是皇宮中的女官名,是官居二品的皇帝殯妃。據墓志銘載:遼聖宗淑儀,俗姓耿氏,祖籍鉅鹿人,曾祖父耿邕,威武雄壯,在後唐莊宗朝做官,後來到了遼國。耿家是漢族人。祖父耿崇美,為遼國推忠佐命平亂翊聖功臣,曾任遼代武定軍節度使,功勳卓著。父親名叫耿紹忠,是一位將軍。任同州節度使。母親陳國太夫人,耶律氏,是遼國北院契丹大王的女兒。可見這位淑儀殯妃是漢族人和契丹人的混血兒,是遼代契丹人和漢人通婚的實證。據墓志銘載,淑儀耿氏聰明漂亮,生於統和元年(983年),21歲時被選入宮中,並深得聖宗皇帝的寵愛。統和28年(1011年),生有一子,名耶律宗願。開泰二年(1013年)春正月,她31歲時,被封為二品淑儀殯妃。太平十一年(1031年)遼聖宗病逝,葬於慶陵。49歲的淑儀耿氏決定為聖宗守陵,以儘自己對聖宗的一片忠心,後來她又落髮為尼,步入空門,並在佛法上達到較高造詣。遼清寧九年(1064年),病逝於上京城內,享年80歲。奉遼道宗皇帝(遼聖宗孫子)之命,朝庭賜給葬具,被追贈為寂善大師,並用安葬僧人的禮儀把她安葬在譽州(今扎魯特旗巴雅爾圖胡碩鎮溫都爾哈達古城)東,赤崖之北。寂善大師有孫子一人,名叫耶律弘用。
墓志銘由一個名叫王觀的人奉遼道宗皇帝命令撰寫的。王觀,《遼史》中有傳紀,是今天的北京人,博學而才幹,重熙七年(1038)進士,後來任翰林學士。他極富文采,淑儀耿氏墓誌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文學作品,其文學水平不亞於唐代名家。可見遼代的科舉取士制度,培養了大批漢學人士,當時遼國漢文化水平與中原文化的發展水平已相當接近。
淑儀耿氏墓誌的刻寫者是她的一個家人,名字叫馬力。所謂家人,用現在的話說應該是在她家打工的一個石匠。馬力的書法完全是仿(唐)顏真卿的字型,但又有些自己的風格,真實地反映了遼代書法藝術的高超水平和獨特魅力。由此可以看出,遼代科爾沁草原已走出了文化的“荒漠”,進人了文化繁榮期。
此墓誌對遼時科爾沁的歷史地理已有了更確切的記載。墓誌中說的譽州就是遼史地理志中所記的預州,如今州城遺址還在,就在皇妃墓西面,與皇妃墓僅一山之隔的巴雅爾圖胡碩鎮的溫都爾哈達古城。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地表散落著遼代遺物。遼代預州是橫帳陳王的投下州城,也就是遼代大承相韓匡嗣的弟弟和侄子
的私城。遼代韓、耿兩家都是顯貴,倍受朝庭重用,享受高官厚祿,而且韓、耿二家有親屬關係。遼代淑儀殯妃埋葬於此,除了這裡風景秀麗,有一處好的風水之外,可能也與韓家的親屬關係有關。另外,墓志銘中所謂的赤崖山之名,至今仍被當地人延用,也說明大遼文化對科爾沁歷史影響久遠。
2001年興安盟公安局繳獲一方寂善大師的兒子—耶律宗願的墓志銘,該墓志銘由灰色砂岩做成,長93厘米、寬61厘米、厚17厘米,由志蓋和志石兩部分組成。志蓋呈覆斗形,頂部中心線刻寶相花紋,四周飾以纏枝牡丹和十二生肖圖案。耶律宗願,是遼聖宗和淑儀耿氏所生之子,即遼聖宗皇帝的第二個兒子,是遼興宗皇帝的同父異母哥哥。耶律宗願的墓志銘因為文字過多,篇幅過長,因此在志蓋內側刻有墓誌文的上半部分,志石上面刻墓誌文的下半部分。志文為陰刻楷書,字型也為顏體,工整漂亮。志文由趙孝嚴奉皇帝之命撰寫。趙孝嚴是遼代翰林大學士,是遼道宗朝著名的漢學家、朝庭重臣,官至參知政事和漢行宮都部屬,爵位是開國公,死於遼道宗壽隆六年(1100年)五月。他一生給人寫過很多墓志銘,他的作品也主要是以墓志銘的形式保存下來的。他也是遼代科舉取士制度培養起來的漢學家。可見到遼代中晚期,漢文化已經在契丹貴族中普遍使用,在科爾沁草原上興盛起來。可惜的是這種高度發達的文化沒有持續多久,後來由於政權更迭而被人為中斷了。
據墓誌載:耶律宗願曾任建雄軍節度使,中京留守,北大王,上京留守等職,封爵為混同郡王。死於遼道宗雍八年(1072年),享年64歲。他聰慧賢達,弱歲老成,廣交朋友,公正嚴明,為遼王朝做出過很大貢獻。
耶律弘用,是寂善大師的孫子,耶律宗願的兒子。其墓志銘銘文使用契丹小字刻寫,墓誌也是灰色砂岩做成,長,寬與淑儀耿氏了墓誌名相仿,刻契丹小字1000多字。據著名的契丹文字專家劉鳳翥有先生釋讀,這方墓志銘是淑儀耿氏的孫子,混同郡王耶律宗願兒子的墓志銘,名字叫耶律弘用,任右將軍,善於射箭,為遼王朝做過重大貢獻。
銘文內容豐富,文采飛揚,撰寫者文字功底深厚,字型雋秀,剛勁有力,充分地反映出大遼文化的發達。此墓志銘完全用契丹小字書寫,因大部分文字無法釋讀,更多內容尚待研究。
由於盜墓者所為,皇陵中出土文物不知去向。出土的三方墓誌也天各一方:一方在呼和浩特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一方在興安盟科右中旗文物管理所,一方在扎魯特旗文物管理所。這種人為的分割,給研究科爾沁歷史文化造成不應有的麻煩。這不能不說是通遼市考古工作中的又一遺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