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章邯書

《獻秦昭王書》是秦代陳余創作的一封信。這封信首先援引了秦朝歷史上的名將白起、蒙恬功高身亡的可悲事實,隱晦地提醒了章邯。接著指出章邯的處境較之白、蒙更為嚴重,他是無法逃脫“有功亦誅,無功亦誅”的厄運的。得出結論: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出路:與起義諸侯“約共攻秦,分王其地”。

全信語言簡括,層次清楚,事例生動,對比合理,分析形勢,陳述利害,都能切中對方心理,有很強的說服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遺章邯書
  • 創作年代:秦代
  • 作品體裁:書信
  • 作者:陳余
  • 作品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品簡介,

作品原文

遺章邯書1
白起為秦將2,南征鄢郢,北阬元馬服3,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4,北逐戎人5,開榆中地數千里6,竟斬陽周7。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
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8,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9,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隙卻10,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11
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持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當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熟與身伏鈇鑕12,妻子為僇乎1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遺:贈與,給。章邯:秦國名將,後投降項羽,封為雍王。
2.白起:泰國名將,善用兵,曾為秦國打拚天下,攻城略地七十餘城,因與秦昭王意見不合,被賜劍自殺。
3.阮:坑殺。阮,同“坑”。馬服:即馬服君趙括:長平之戰役,秦軍坑殺馬服君降卒四十萬人。
4.蒙恬:秦將,屢有戰功,曾率軍十萬,北逐匈奴,並修築萬里長城,後秦二世即位,被趙高陷害而賜死。
5.戎人:時指匈奴。
6.榆中:古地名,榆林塞,今為內蒙占鄂爾多斯,黃河北岸。蒙恬率軍士累石頭築城,樹榆林為寨。
7.陽周:秦縣,今陝西安定縣北四十五千米。蒙恬被誣陷囚於陽周。
8.趙高:秦始皇的宦官。素諛(yú):一向蒙蔽。
9.塞責:搪塞,推卸自己的責任。
10.多內卻:此指章邯與趙高之間關係不好,多有過節。卻,與“隙”相通,指裂痕,有間隙,仇怨。
11.無愚智:即無論愚蠢還是聰明的人。
12.鈇鑕:腰斬之刑。鉄(fū),同“斧”,鑕(zhì),同“質”,斬人之砧。
13.妻子為僇(lù):指妻子家屬一同被株連殺害。僇(lù):同“戮”,即戮殺。

白話譯文

白起是秦國的著名將領,曾率軍南征楚國的鄢城與郢都,北戰趙國,坑殺了趙國四十萬軍士,為秦國攻城占地無數,然而卻被害賜死。蒙恬是秦國有名的大將,曾率軍北驅追趕匈奴,保衛了邊疆,開拓了榆林地區幾千里的土地,也還是被囚禁於陽周賜死。這是為什麼?是因為他們的功勞太多太大了,秦國不能按照其功勞大小來分封,於是就藉故把他們殺害了。
如今將軍擔任秦國大將已三年了,打戰之中所損失的兵將數以萬計,而諸侯與義軍並起,日益增多。那個趙高在朝中專權,向來只會對上蒙蔽、獻媚秦二世,對你陷害。如今事情危急了,也害怕被秦二世胡亥誅殺,於是想藉故來誅殺將軍你,以便搪塞真相,推卸他的責任,派遣其他人代替你的職務,避免他自己的禍事。將軍你長期在外行軍打戰,而趙高與你多有過節,日久恣意使坏於你,這樣你有功勞會被誅殺,無功勞更是要被誅殺的。而且,天意要滅亡秦朝的,無論是聰明的人,還是愚蠢的人,都是知道的。
如今將軍你在內不能直諫說話,以揭發趙高的陰謀,在外則成為一個亡國之將,孤立無助。在這種情況下也想依舊保全自己,難道不是很哀痛和可憐的嗎?那么,將軍你何不退兵迴轉過來,與諸侯義軍相約聯合,共同攻打暴秦,分占秦朝土地,你也南面稱王。如此行事,比起自己身受腰斬之刑,妻子家屬被株連殺戮,是哪種好呢?

創作背景

這是陳餘代表反秦義軍寫給秦朝名將章邯的一封勸降書。當時,秦朝派章邯為大將,試圖圍殲陳涉起義大軍,雖然項羽曾數敗章邯,但是由於章邯巧用兵且勇猛善戰,也擊敗義軍多次,對義軍十分不利。其時,章邯駐軍棘原,項羽則駐軍漳河南岸,兩軍相持未戰。秦二世派人責備章邯,章邯恐懼,派長史司馬欣進京申明情況,而朝廷拒絕接見並表示不信任。司馬欣逃回對章邯說,朝廷腐敗,趙高專權,獨攬朝政,我軍如打敗則被罰,打勝也無賞,終難免一死,請將軍仔細考慮。在章邯與義軍爭鬥和朝廷內部矛盾重重之時,陳餘適時地寫了此勸降書,勸其反秦降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文雖然寫得簡短,卻顯得精悍有力,說服力極其強烈。首先,文章列舉了秦歷史上的名將白起、蒙恬等人,為了秦的天下奮不顧身地打拚,不僅功高無賞,而且落得身敗名裂,先後被誅殺的可悲下場,
說明秦朝政治黑暗,賞罰不明。接著,文章敘述了章邯的處境與趙高專權謀害功臣的史實,提醒章邯不能步白起、蒙恬等人的後塵,希望他能夠下定決心擺脫孤苦險境,以免有功被殺,無功也被殺的結局。最後,文章指出章邯只有趕快倒戈反秦,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與義軍相約攻秦,就能分地封王。這樣就解除了章邯的顧慮,使其順利倒戈反秦,後被封為雍王。這就踐實了這種約言。
文章的寫作特色是明顯的,全篇在寫法上使用了前後呼應法,並能夠簡明扼要地列舉歷史實例來說明中心內容,以便達到勸降的目的和文章的效用。如文章中多處而又恰當地使用對比手法,前後呼應,陳其利弊,數其不平,指其出路;而且文章還能夠抓住對方的心理特徵、內心矛盾,為其撥開迷霧,使對方猛醒而心服口服。顯然,章邯在接書之後,雖然有猶豫,但是最終能夠倒戈與項羽結盟反秦,足以說明如此巧妙的勸降書,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藝術感染效果的。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鋒《名家書柬賞析辭典》:勸降,關鍵是曉之於“利害”兩字。故信先從“害”字破題,接著再以“利”誘之。一封信,字字是勸降,又字字似替對方著想,層次分明,筆筆精悍,如利刃破竹,勢不可當,不由對方不為之動心。

作品簡介

陳余(?一前204),戰國末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西)人。他與張耳為刎頸交,都是魏國有名之士。陳涉起義後,他與張耳跟隨武臣占據了趙地,武臣死後,兩人共立趙歇為趙王。後來兩人竟然反目結為怨仇,張耳歸項羽後又降漢,陳余則始終輔佐趙王歇。張耳曾被項羽封為趙王,陳余便借齊兵趕跑張耳,幫助趙王歇復國,他也被封為代王,號成安君。張耳降漢後,同韓信攻打趙、代,趙軍大敗,趙王歇被俘獲,陳余被斬於派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