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研究者套用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疾病的遺傳因素或環境因素與宿主遺傳易感性之間的互動作用。
隨著
基因學的發展,
流行病學方法也得到很大發展。如前述,我們可以用遺傳易感性確定高危險性的個體或人群,以便更有效的開展疾病的防治。它的研究設計、實施和結果分析解釋原則與其他流行病學研究一致,不同的是該類研究涉及的危險因素包括遺傳因素。他由三個部分組成,即:
一、
描述性研究 descriptive study
二、
家族聚集性研究 studies of familial aggregation
三、某遺傳因素研究 studies of specific genetic factors
主要研究方法
遺傳流行病學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家系調查和系譜分析、雙胞胎分析、病例對照研究、家系調查與群體調查相結合、半同胞與養子分析、患病率與死亡率分析、通徑分析、分離分析、連鎖分析和相關分析以及生態遺傳學方法等。
實際上,遺傳流行病學已經分為兩個分支:一個是巨觀遺傳流行病學,主要研究人群和家系的資料,首先探明疾病有無家庭聚集性,主要是垂直的,即代與代之間的;其次是水平的,即同胞之間的。另一個分支是微觀遺傳流行病學,即細胞及分子水平的遺傳流行病學,主要套用分子遺傳學的方法,為從人群或家系資料得到的結果提供進一步的證據。完整的遺傳流行病學研究應當既要有親代與子代傳遞的實驗室證據,還要有人群和家系的資料,從而揭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二者的互動影響在疾病形成中定性和定量的作用。
著名醫學
遺傳學家Motulsky預言,遺傳流行病學有可能成為現代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因為它可能有助於闡明和控制許多常見病。
北醫版
圖書信息
書名:遺傳流行病學
出版年月:2008年6月
ISBN:9787811163025
字數:395千
頁數:214頁
定價: 35.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共十二章,內容包括緒論、研究方法介紹和套用。第一章緒論介紹了遺傳流行病學學科發展的簡史、學科特點與發展趨勢;從第二章到第十一章詳細介紹了遺傳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各類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家族聚集性研究、遺傳度分析、分離分析、
連鎖分析、連鎖不平衡定位、群體遺傳學、候選基因關聯研究以及遺傳互動作用分析;第十二章重點介紹了遺傳流行病學在醫學與公共衛生方面的套用。 本書可作為遺傳流行病學教學人員的參考用書,也可作為在校本科生與遺傳流行病學專業研究生學習遺傳流行病學的推薦讀物,對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科研人員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胡永華,現任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主任。北京大學預防醫學培訓部主任,
愛滋病預防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教授、
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委、預防醫學教育研究會副主任委員、亞太地區公共衛生科學理事會中國區域主任、《中國公共衛生雜誌》副主編、《中華公共衛生衛生管理雜誌》副主編及國內多家雜誌的編委。
五、關聯研究中表示關聯強度的指標
第二節 候選基因關聯研究的設計類型
一、佇列研究設計
二、病例對照研究設計
三、以家庭為基礎的關聯分析
四、基因組關聯分析
第三節 候選基因關聯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候選基因的選擇
二、候選基因關聯研究樣本量的選擇
三、基因分型與表型測量
四、關聯研究結果的解釋
第十一章 互動作用分析
第一節 基本概念與研究設計
一、互動作用的基本概念
二、主要的研究設計類型
第二節 統計分析方法及套用
一、Logistic回歸模型
二、多因子降維法
三、組合法
四、隨機森林法
五、集合關聯法
六、神經網路模型
第三節 互動作用的研究前景
一、互動作用分析方法所面臨的問題
二、分析方法的比較與進展
三、系統生物學的興起
第十二章 遺傳流行病學在醫學和公共衛生中的套用
第一節 遺傳流行病學在臨床醫學中的套用
一、疾病篩查和診斷試驗評價
二、疾病異質性研究
三、疾病自然史研究
四、治療效果和安全性評價
第二節 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在疾病預防中的套用
一、疾病預防的策略
二、以家係為基礎的預防
三、以人群為基礎的預防
第三節 遺傳流行病學在公共衛生監測中的套用
第四節 遺傳流行病學研究中的倫理學問題
索引
流行病學發展
我國遺傳流行病學發展歷程中的幾個重要事件
1. 1980年,
錢宇平、徐君佩、
沈福民等先行者對遺傳流行病學產生了興趣,並開始著手向國內介紹這一新的領域。2. 1985年6月在
北京醫科大學舉辦了第一次遺傳流行病學的學習班。聘請了美國
夏威夷大學C.S.Chung教授授課,講述遺傳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同時成立了中華流行病學學會遺傳流行病學學組,錢宇平教授為顧問,沈福民教授為組長。從而在我國開創了遺傳流行病學的新的歷程。北京醫科大學翻譯了N.E.Morton和C.S.Chung等人1978年出版的“Genetic Epidemiology”一書作為參考書。
3. 1988年12月在
上海醫科大學舉辦了第二屆遺傳流行病學學習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M.C.King教授做了關於遺傳流行病學的學術報告。同年早些時候(1988年3月),馬慰國、呂寶忠主編的《
遺傳流行病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遺傳流行病學的專著。
4.進入90年代以後,先後相繼出版了幾本影響較大的專著:①遺傳醫學(1994);②醫學遺傳學與遺傳流行病學數據分析(1996),同時,作者推出了一套遺傳流行病學分析的工具軟體
PPAP;③醫學遺傳數理統計方法(1998)。
5.第二屆學習班後,時過11年,中華預防醫學會流行病學學會遺傳流行病學學組與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會群體遺傳學學組於1999年6月28日~7月2日在上海醫科大學聯合舉辦第三屆遺傳流行病學學習班暨學術交流大會。除國內專家外,還聘請了留學人員及外賓講座。6.北京醫科大學錢宇平教授的研究生卜向東是我國第一位以遺傳流行病學的課題畢業的碩士研究生(1985年),他的畢業論文題目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人體血壓、血脂水平影響程度的遺傳流行病學研究”。
錢宇平教授與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米明壁教授聯合帶的研究生陳偉是我國第一位以遺傳流行病學的課題畢業的博士研究生(1990年),他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心肌梗塞皮紋學研究”。
其後,上海醫科大學徐志一教授和沈福民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孟煒(他的論文題目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遺傳流行病學研究”)等亦相繼學成畢業。
華西醫科大學張思仲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胡應(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人類複雜疾病的遺傳分析”)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師從沈福民教授,是我國第一位完成了博士後研究的學者,他的博士後研究工作是“原發性肝細胞癌遺傳流行病學研究”(1994)。
發展存在問題
存在的問題
遺傳流行病學在我國雖然有了可喜的發展,但是相對於許多新的學科來說,發展比較緩慢。主要問題有:
1.缺乏方法學本身的研究,主要是套用的研究。
2.套用範圍窄,研究病種少。
3.研究人員少,隊伍單薄。全國發展不平衡,主要力量集中在院校及其附屬醫院,集中在北京、上海、哈爾濱、濟南、西安等地區。
4.遺傳流行病學的方法和統計分析軟體不普及,絕大部分套用的方法簡單,許多資料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深入分析。
5.理解膚淺,多數人是在“照貓畫虎”。如對家族史的理解,如在家系調查中常常忽略家系資料的完整性、較早世代成員的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疾病在較高年齡發病的問題。在病例對照研究中常忽略家族史的真實性,以及控制各種可能的混雜因素。
此外,關於病例與對照的可比性問題。病例親屬的發病率或患病率應當與可比的非病例的親屬的發病率或患病率比較。有某病家族史的佇列與沒有該病家族史的可比的佇列的發病比例進行比較。“可比的”三個字常常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