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壓力易感性周圍神經病

遺傳性壓力易感性周圍神經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又稱臘腸體樣周圍神經病,家族性復發性多神經病。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周圍神經病,主要臨床特徵是在輕微的機械損害或壓迫的情況下便可發生急性單神經或神經叢麻痹,並可多次緩解和復發。病理特徵為節段性神經脫髓鞘及局限性神經髓鞘增厚形成臘腸體樣結構。

基本介紹

  • 別稱:臘腸體樣周圍神經病,家族性復發性多神經病
  • 英文名稱: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
  • 就診科室:神經內科
  • 常見症狀:非疼痛性感覺障礙,神經麻痹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絕大多數家系存在染色體17p11.2區大片段基因(1.5Mb片段)缺失,該區域含有一個周圍神經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在另一部分無片段缺失的家系中可檢出該基因點突變或框移突變。HNPP基因突變位點與CMT1A型完全相同,但兩者突變性質不同,HNPP為1.5Mb片段基因缺失,而CMT1A為1.5Mb片段基因重複。

臨床表現

HNPP為反覆發作的急性單神經病或多神經病,一般於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起病,多在輕微牽拉、壓迫或外傷後反覆出現,表現為受累神經支配區域的麻木和肌無力,感覺症狀幾乎均為非疼痛性感覺障礙,神經麻痹常發生在易受壓的部位,持續數天或數周后可自行緩解,半數6個月內緩解,部分患者可殘留部分後遺症。發作次數越多,臨床症狀越重,最常受累的神經,依次為腓腸神經、尺神經、臂叢神經、橈神經和正中神經。臨床表現為運動感覺性周圍神經病,也可表現為單純運動或感覺神經病,多為無痛性,反覆發作者可有肌萎縮。最常見有以下幾種類型:
1.腓骨頭處的腓神經病變導致的足下垂;
2.肘部尺神經病變導致的小魚際肌和骨間肌無力、萎縮;
3.腕部的正中神經病變導致的腕管綜合徵,大魚際肌萎縮、無力及拇指、示指的感覺缺失;
4.臂叢、橈神經有時受累,病例報導有上肢短暫的感覺缺失及手痛。PMP-22基因突變攜帶者,可無臨床症狀或僅有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神經電生理檢查可見受累神經和未受累神經均有瀰漫性神經傳導速度減慢,遠端運動潛伏期延長。

檢查

1.血液檢查
包括血糖、肝功能、腎功能、甲狀腺激素、維生素B12等代謝性指標;血沉、風濕系列、免疫球蛋白電泳等與自身免疫有關的血清學檢查;病毒(麻風、帶狀皰疹等)血清學相關檢查;血清重金屬(鉛、汞、砷、鉈等)濃度檢測;對鑑別其他原因引起周圍神經病有意義。
2.基因缺陷分析
PMP-22基因缺失、點突變或框移突變。
3.神經電生理檢查
受累神經和未受累神經均有瀰漫性的神經傳導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減慢,遠端潛伏期(distalmotorlatency,DML)延長,但易卡壓部位更為常見,其中正中神經感覺傳導速度(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NCV)下降最為顯著,並最為多見。
4.周圍神經活檢
發現較為特徵的臘腸樣結構和節段性脫髓鞘。

診斷

該病診斷主要依靠特徵的臨床表現,如牽拉、壓迫後反覆發作的單神經病或多神經病。神經電生理檢查有廣泛異常,神經活檢發現較為特徵的臘腸樣結構和節段性脫髓鞘。家族史對臨床診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臨床和電生理表現不典型的病例可採用基因診斷。HNPP診斷要點包括:
1.臨床出現反覆發作性單神經或多神經麻痹;
2.神經電生理學檢查有瀰漫性神經傳導異常;
3.陽性家族史;
4.周圍神經病理有臘腸樣結構形成;
5.基因學檢測17p11.2區大片段基因(1.5Mb片段)缺失或有可使生成PMP22無功能的點突變或框移突變。無疑基因分析作為HNPP診斷的金標準在其確診中非常重要。

鑑別診斷

本病還需與下列疾病進行鑑別:
1.CMT-A型
兩者致病基因相同,電生理檢查均有神經傳導速度減慢,且CMT1A的腓腸神經活檢有時也可見到臘腸樣結構,因此臨床易混淆。CMT1A患者有弓型足、脊柱側彎及鶴腿樣改變多見。
2.卡壓性周圍神經病
兩者均有反覆發作或以壓迫、牽拉為誘因,但HNPP多有家族史和廣泛的周圍神經傳導速度異常可資與卡壓性周圍神經病鑑別。
3.遺傳性神經痛性肌萎縮
兩者均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理檢查均可見臘腸體樣結構形成,但遺傳性神經痛性肌萎縮無廣泛的神經電生理異常,且無17p11.2位點突變可資兩者鑑別。
4.卟啉病、糖尿病和復發性吉蘭-巴雷(格林-巴利)綜合徵
均有緩解復發的臨床特點,也應注意鑑別。
5.其他臘腸體樣結構周圍神經病
遺傳性臂叢神經病、免疫性IgM副蛋白血症性神經病、CIDP等,但上述疾病的臘腸樣結構不如HNPP恆定與常見,需結合臨床特徵進行鑑別。

治療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治療主要是營養神經和對症治療等。早期明確診斷,合理預防是影響預後的關鍵。防治該病發作的重點是避免重體力勞動,外傷和易導致神經受壓的姿勢(如翹二郎腿、長時間坐位、支肘、伏案工作壓迫腕管等),以減少神經麻痹的發作。

預後

預後多良好,反覆發作者可遺留運動功能障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