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遷西栗蘑子實體肉質,短柄,呈珊瑚狀分枝,末端生扇形至匙形菌蓋,重疊成叢,大的叢寬40厘米-60厘米,重3千克-5千克;菌蓋直徑2厘米-7厘米,灰色至淺褐色。有反射性條紋,邊緣薄,內卷,菌肉白。有菌管,管孔,孔面為白色至淡黃色,管口呈多角形。孢子無色,光滑,卵圓形至橢圓形。菌絲壁薄,分枝,有橫隔,無鎖狀聯合。
營養價值
遷西栗蘑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鐵、硒、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E、胺基酸。蛋白質含量>1.06克/100克,維生素B1>60微克/100克,
維生素B2>420微克/100克,
維生素E>710微克/100克,鐵>0.38毫克/100克,胺基酸總含量>705.9毫克/100克,乾品硒元素>1.28毫克/100克。
產地環境
遷西縣地處燕山南麓,高山丘陵交錯起伏,川谷縱橫。土質多為片麻岩風化土質,富含鐵、硒等元素。片麻岩風化後形成土壤土層較厚,結構疏鬆,具有一定的粒狀結構,土壤中腐殖質含量低,粘性小,不易板結,透水、透氣、保濕性好;適合遷西板栗的生長。
遷西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乾濕季節明顯,熱量充足,全年降水量在600毫米-800毫米左右,是冀東地區一個多雨中心,大部分降雨集中在6月-8月,該季節正是野生栗蘑生長旺季。
遷西縣縣內水資源豐富。除潘家口、大黑汀兩座大型水庫外,還有幾十座中小型水庫和灤河、長河、灑河、青河、還鄉河、沙河6條主要河流。縣內地下水豐富,水質呈中性。適合遷西栗蘑生長的酸鹼度要求。生產用水主要為地下水,水質優良,符合人畜飲用水標準。
因此,該地具有適宜遷西栗蘑生長的土質、氣候條件及栽培用原料,適合遷西栗蘑仿野生栽培。
歷史淵源
遷西是京東板栗的最佳適生區,著名的“中國板栗之鄉”。遷西也是栗蘑人工栽培的發源地,已有20多年栗蘑栽培歷史。
1991年,遷西縣承擔了河北省“八五”攻關課題《栗蘑人工馴化栽培技術研究》。
1992年,遷西縣開始小片區試驗取得較大進展。
1993年,栗蘑仿野生人工栽培獲得成功。
1994年,栗蘑仿野生人工栽培通過省級技術鑑定,同年被國家科委列入“星火計畫”,並推廣到全國各地。
1996年,栗蘑仿野生人工栽培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1997年,栗蘑仿野生人工栽培獲國家開發新產品優秀獎。
2013年,遷西縣榮獲“中國栗蘑之鄉”稱號。
生產情況
2012年,遷西栗蘑保護面積約15萬畝,常年種植遷西栗蘑面積2000畝,年產量約1萬噸。
2013年,遷西縣17個鄉鎮都建立了栗蘑栽植基地,栗蘑特色村達到50多個,示範園達到120多個。建成栗蘑菌廠22家,成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6家,鮮栗蘑產量達到6000噸,產值1.2億元。
產品榮譽
2013年04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遷西栗蘑”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遷西栗蘑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遷西縣
漢兒莊鄉、灤陽鄉、
灑河橋鎮、三屯營鎮、白廟子鄉、漁戶寨鄉、上營鄉、金廠峪鎮、太平寨鄉、東荒峪鄉、舊城鄉、羅家屯鎮、興城鎮、尹莊鄉、新集鄉、新莊鄉、東蓮花院鄉共17個鄉、鎮,轄400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8°06′49″-118°37′19″,北緯36°57′15″-40°27′48″。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環境選擇
栗蘑產區應選擇要求腐殖質較低的土壤,以山坡土或生地土壤為宜。適宜土壤pH值為5.5-6.5;選擇含病、蟲害和和雜質少土壤為宜;土壤透氣、保濕性要求較好。
(2)品種選擇
根據遷西栗蘑的生長環境及市場消費需求,栽培菌種首選取遷西3號。該菌種具有:優質、高產、抗逆性強、薄葉片、色偏黑、香味濃的特點;反季節栽培選擇遷西4號,該品種具有喜低溫的特點。
菌種選擇的標準為:菌絲粗壯,濃密潔白,健壯無污染,菌種表面有小原基形成,聞之有栗蘑香味的適齡菌種。
(3)根據遷西栗蘑的地理和氣候特點,全縣形成了冷棚設施栽培、暖棚溫室栽培、仿野生栽培三種栽培方式。冷棚設施栽培和仿野生栽培一般為正季栽培,選擇在3月-4月播種,7月-10月出菇;暖棚溫室栽培為反季栽培,選擇在10月播種,春節前後至次年5月出菇。
(4)栽培管理
遷西栗蘑栽培過程主要分為備料、配料、裝袋、滅菌、接種、發菌、做畦覆土、出菇、採收、轉潮出菇等環節。
A備料。將栗蘑樹枝條碎粉成木屑,粒徑為3毫米-5毫米為宜。其它材料從市場採購。
B配料。配料的配比為:栗木屑78%、麩皮20%、紅糖1%、石膏1%。最終配料含水分為60%左右、pH值為5.5-6.5。
C裝袋。裝袋選用耐高溫聚乙烯塑膠袋,人工或機械裝袋,裝料要鬆緊適度,使用套環棉塞或橡皮筋扎口。
D滅菌。採用常壓或高壓方式滅菌。常壓滅菌溫度為100℃,連續保持12小時以上;高壓滅菌溫度為121℃,壓力為1.5千克/厘米,時間為2小時-2.5小時。要求滅菌徹底,菌袋中無雜菌。
E接種。按無菌操作接種,一般每袋菌種用量1%-3%左右。
F發菌管理。發菌室要求徹底清理,消毒滅菌,預防蟲和鼠害;溫度在25℃-28℃,空氣相對濕度在55%-65%,空氣新鮮。對發菌室每天進行檢查,及時處理污染菌棒。
G做畦覆土管理。根據栽種棚的寬度調整菌畦的大小,做成畦。畦長2.5米-3米,寬45厘米-55厘米,深25厘米-30厘米,間距60厘米-80厘米,最後摟平,栽種前用石灰粉消毒。菌棒脫去塑膠皮,順畦擺放,橫豎對齊,菌棒上表面平齊,每隔50厘米-100厘米長留10厘米空隙,畦面填土,土厚1.5厘米-2.5厘米澆水,用土填平坑後覆土厚度1厘米-1.5厘米。將畦埂用地膜包裹,防止栗蘑遇雨粘上泥土。採收重點防止泥沙等雜質粘附在栗蘑表面。
H出菇管理。出菇時溫度要求為8℃-32℃,最適宜溫度17℃-25℃,若溫度過高應採取噴霧淋水降溫措施。出菇時空氣濕度要求在85%左右,每天採用噴水成霧狀,以保證棚內濕度。出菇時要求棚通風良好,保證栗蘑呼吸作用。栗蘑出菇時要求光照強度在10LUX-50LUX,生長階段光照強度為300LUX-1000LUX,光線過強或過弱易影響栗蘑的品質。
I栗蘑轉潮管理。每潮菇採收後,要立即清理好菇片和菇根,用深層乾淨濕土蓋好填平,2-3天內禁止澆水,讓菌棒癒合傷口,此時棚內溫度控制在25℃左右。2-3天以後澆一次大水,繼續按出菇方法管理,20天左右可出下一潮菇。栗蘑年均出3-4潮菇。
(4)採收
栗蘑生長至七、八分成熟便可採摘。判斷標準為:實體菌蓋邊緣生長點由白變暗,與其他處界限不明顯,邊緣稍向內卷或菌蓋背面子實體層出現針尖狀細小菌孔。
栗蘑採收方法為:用兩手伸平,插入於實體底部,用力向一側抬起,其根即可斷開,然後用小刀將於實體上粘有的泥沙等雜質去掉,便可分級鮮銷或加工處理。
(5)加工包裝
遷西栗蘑銷售分為鮮品、乾品兩種。鮮品銷售採用簡易包裝,方法是:栗蘑採收後立即去雜、除蟲等處理,然後放入保鮮袋內,每袋4千克-5千克,排盡袋裡的空氣,紮緊袋口,放入適宜的泡沫箱,一箱放入兩袋。在兩袋中間放入2-3瓶冰凍寶特瓶,將泡沫箱封嚴,放在1℃-2℃的保鮮庫中,可保存15天-25天。乾品加工包裝方法是:栗蘑鮮品經過處理後,採用自然風乾或烘乾,脫去子實體中的游離水,使含水量在10%-12%。乾制後立即用無菌雙層塑膠袋密封包裝,常溫貯藏。
A做好廠區環境衛生工作。選擇交通、能源方便、水源乾淨、空氣清新、利於排水的地方。不與污染嚴重的工廠、醬油廠、畜牧場、飼料倉庫相鄰,同時做好防蟲、防蠅、防鼠工作。
B使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適齡菌種。菌種的選擇標準為:菌絲粗壯,濃密潔白,健壯無污染,菌種表面有小原基形成,聞之有栗蘑香味。
C使用合格的主、輔料,嚴禁使用不明物,按比例投料。主料有:栗樹木屑、橡子樹木屑;輔料有:麩皮、玉米粉、蔗糖等。所有主、輔料均要求新鮮、潔淨、無蟲、無污染、無異味。
D嚴格控制菌袋滅菌、接種、發菌的作業要求。常壓滅菌溫度為100℃,連續保持12小時以上;高壓滅菌溫度為121℃,壓力為1.5千克/厘米,時間為2小時-2.5小時。接種量為1%-3%左右,同時確保接種過程中無雜菌污染。發菌室保持黑暗,溫度控制在25℃-28℃,空氣相對濕度55%-65%。定時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定期對發菌室進行消毒。
E栗蘑栽培過程中,嚴格控制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因素。出菇時溫度25℃-30℃為宜,空氣相對濕度85%-95%為宜,加強通氣,適宜增強光照。栽培場地應及時清除菇根、爛菇等廢料,消除雜菌對栗蘑菌產生污染。
F做好病蟲害防治,採用物理防治。用生物製劑、黑光燈、防蟲網、滅蠅燈等物理方法誘殺除蟲;嚴格執行國家綠色食品標準,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產品質量符合《NY5095-2006無公害食品食用菌》國家農業行業標準執行。
(1)標誌使用範圍。遷西縣地域範圍內的遷西栗蘑生產者、經營者,經審核符合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遷西栗蘑地理標誌。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
(2)標誌使用要求。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遷西栗蘑”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等。可以使用登記的“遷西栗蘑”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3)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相關義務。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維護地理標誌的品質和信譽;正確規範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不得偽造和冒用地理標誌和證書;鼓勵單位和個人對地理標誌的使用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