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毛村

該行政村隸屬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永平鎮,距鎮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鎮的道路為砂石路面,交通方便,距縣65公里。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2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59萬元,占總收入的70%;畜牧業收入239萬元,占總收入的19.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60頭,肉牛154頭,肉羊30頭);漁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1%;林業收入18萬元,占總收入的1.5%;第二、三產業收入81萬元,占總收入的6.6%;工資性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1.1%。農民人均純收入191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25人(占勞動力8.3%),在省內務工174人,到省外務工51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遷毛村
  • 所屬地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面積:16.68 km
  • 人口數量:3650人
  • 年平均氣溫:20.1℃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人口衛生,文化教育,人文地理,村務公開,發展重點,基層組織,新農村建設,特色產業,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全村轄24個村民小組。至08年底有農戶884戶,有鄉村人口3650人,其中農業人口3650人,勞動力272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00人。全村國土面積16.68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20.1℃,年降水量1,285.9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甘蔗、烤菸、茶、桔子等農作物。
全村耕地面積11224畝,人均耕地3.1畝,林地12,950.83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1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224畝(其中:田4,601畝,地 6,623畝),人均耕地3.07畝,主要種植 糧食、甘蔗、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12,950.8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3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畝,主要種植茶、桉樹、桔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00畝,其中養殖面積329.38 畝;其他面積24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750戶通自來水,有134戶飲用井水。有884戶通電,有75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51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5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239戶。該村到鎮道路為砂石路面;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集貿市場12公里。
全村共擁有汽車12輛,農用運輸車36輛,拖拉機49輛,機車380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934.23畝,有效灌溉率為3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780.9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4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0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25戶。全村有1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
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8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8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至08年底有農戶884戶,共鄉村人口3650人,其中男性1947人,女性1703人。其中農業人口3650人,勞動力2724人。
該村以漢、傣族為主(是傣、彝族混居地),其中傣族1475人,彝族22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096人,參合率94%。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擁有教師20人,距離鎮中學13公里。
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0人,其中小學生264人,中學生136人。

人文地理

遷毛村委會駐地距永平集鎮12公里,下轄24個自然村。農業總戶數884戶,農業人口3650人。世居傣族、漢族、彝族等民族,村民主要依靠發展糧食生產,甘蔗生產、水產養殖、畜禽養殖、經濟林果、烤菸生產、水稻制種等多種產業。各民族友好往來,安居樂業,共同發展。轄區內有遷毛水庫、芒局水庫、芒片水庫,有效灌溉面積達3934畝。因水資源豐富,整個村擁有旱澇保收農田面積3780畝。這裡的傣族信仰佛教,幾乎每個傣族寨都建有佛寺,每年的堆沙節、開門節、關門節等,傣族民眾就在此舉行重大的歡慶活動,歡歌載舞,宴請賓客。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0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224.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3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128000.00元(人均31.0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3.00萬元,有固定資產64.4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各自然村的村內道路太差,影響了農業產業的開發進程,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完善道路、飲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在穩抓糧食生產的同時,發展甘蔗、烤菸、蠶桑、經濟林果、水產養殖及畜牧業,多產業結合,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63人,少數民族黨員22人,其中男黨員61人、女黨員2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24個村民小組。該村共有團員20人。

新農村建設

緊抓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以發展糧食、甘蔗、畜禽養殖為主主導產業,積極開發種植烤菸,蠶桑產業,積極搞好招商引資,投資開發農業產業化項目。積極搞好冬農開發,優質水產品養殖等產業。多渠道增加經濟收入,加強本小組村容村貌整治,著重擴寬社內道路,硬化路面,建公廁、垃圾堆放池、排水溝、籃球場、陀螺場、文化室等公共設施建設,創建文明社區。居民主要搞好土木結構房改造,庭院硬化建設等,逐步改善村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逐步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糧食、甘蔗、烤菸,主要銷售往本縣。
2014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08.0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優質水稻、甘蔗、蠶桑、烤菸、經濟林果、畜牧業產業。

地圖信息

地址: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遷毛村公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