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酒文化博物館
- 地理位置:遵義市匯川區人民路與珠海路交匯處
- 占地面積:280 m
- 類別:地方酒類博物館
- 投用時間:2009年11月26日
-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9:00-下午16:30
- 門票價格:免費
- 館藏精品:青銅提梁壺
- 舉辦活動:首屆中國貴州酒文化節
- 建築面積:770 m
- 藏品總數:5514件(套)
- 展廳面積:3000㎡
- 法定代表人:李良福
建設背景,發展歷史,建築布局,文化活動,研究推廣,
建設背景
遵義釀酒歷史悠久,內涵深厚,內容豐富,名酒眾多,世界聞名,且有大量出土文物表明,遵義具有悠久的酒文化。
遵義地區出土的大量酒器酒具文物及飲酒的畫像時刻,見證了遵義源遠流長的酒文化歷史。如仁懷市城東出土商代酒具大口陶尊、、,是我省歷史上最早的酒具。務川、道真等地漢墓出土精美的青銅酒具蒜頭壺、提梁壺,遵義鴨溪漢墓出土青銅提梁壺、遵義新舟宋墓、楊粲墓等出土梅瓶、桐梓縣夜郎壩宋墓出土《夫妻對飲圖》時刻、習水縣大合水《侍飲圖》,明清酒具不勝枚舉。
明末至民國初:茅台“回沙”工藝形成釀酒業普遍認為,蒸餾酒的產生,是釀酒史上劃時代的科技進步,它將酒文化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但是,遵義蒸餾酒究竟產生於何時,並無定論。胡云燕研究認為,貴州蒸餾酒產生的時期應該在元末明初。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釀酒經驗的不斷總結、積累,明末清初,仁懷茅台鎮酒出現了在烤過酒的糟子裡再加入新的原料——高粱,俗稱“沙”,再進行發酵,烤酒的“糙沙”工藝,茅台酒 “回沙”工藝初具雛形。
1965年:茅台酒香型定型解放後,自1951年起,各縣恢復或建立了釀酒廠,對舊酒坊進行了工業化改造,遵義釀酒進入了工業時代。從解放後至八十年代,貴州酒業最大的事,莫過於茅台酒香型的最終定型。
1964年,被譽為“勾兌大王”的李興髮帶領勾兌小組,經過數千次的品嘗,對標準酒樣及不同年齡,不同輪次的酒樣進行全面分析,終於發現了茅台酒的3個典型酒體:醬香體、窖底體、醇甜體。進而又摸索出了一整套勾兌規律。依此比例勾出的酒,李興發命名為醬香型酒。1965年保定會議肯定了這一成果,正式將茅台酒定為醬香型白酒。
1986年:貴州名酒近半產自遵義悠久的釀造歷史,造就了眾多的民間酒品。解放後,工業化改造後的遵義酒業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名酒薈萃,茅台酒、董酒兩個國家級名酒,習酒、珍酒、湄窖三個國家級優質酒。“全國五個香型白酒我市有三個,即醬香型、其它香型,濃香型,且茅台酒、董酒還分別是醬香型、其它香型白酒的龍頭酒。”
1986年12月貴州第四屆名酒評選大會時,遵義市(原遵義地區)有23種酒被評為“貴州名酒”(共48種)。“遵義白酒占了近一半。”
發展歷史
貴州酒文化博物館館舍為磚混結構樓房,建於60年代中期,1990年初劃歸酒文化博物館。占地面積為280平方米,建築面積770平方米。
貴州酒文化博物館(遵義市招商引資局西南)
1989年10月正式掛牌並對外開放。
建築布局
博物館的固定展覽。
第一部分為《貴州釀酒史》系統展示自然酒-人工榨酒-蒸餾酒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重點介紹貴州茅台酒"回沙工藝"、董酒"串香工藝"的形成時間、工藝特點和技術進步的歷史;
第二部分為《貴州酒禮酒俗》,展示貴州漢、苗、彝、水、布衣、仡佬等民族的釀酒飲灑習慣;
第三部分為《貴州名灑》,集各種名酒50餘科、系列產品1000餘種,顯示貴州酒在全國乃至世界酒林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從知識性角度介紹中國白酒的五個分類香型、貴州名酒生產分布情況和酒質特點。作為博物館常年交替開放的專題展覽,有《貴州酒文化現代書畫展》、《貴州名酒獲獎獎品展》、《貴州酒文化文獻資料展》等。
文化活動
博物館成立以來,該館抓住各種機遇開展業務活動。1990年9月在北京參加"首屆中華酒文化博覽會"和第三屆酒文化學術討論會,有兩篇論文榮獲三等獎;1991年中秋遵義舉辦"貴州酒文化活動日",為酒廠打開市場提供機會,反映良好;同年10目在北京參加"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獲組委會頌發的"展覽獎";!992年9月在遵義為"首屆中國貴州酒文化節"舉辦"貴州酒文化知識大獎賽和名酒品嘗比賽",受到到會廣大民眾和組委會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