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遵義湘山寺,在遵義市中心湘山上。位置佳、風景美、規模大,是黔北佛教中心,也是一處旅遊名勝。相傳湘山寺始建於唐大曆年間(公元766年左右),名萬福寺;元元貞年間(公元1295年左右)名護國寺;明末從湘山改為今名。千餘年來,幾廢幾興,尤以明末平播之後,夷為平地,至清乾隆初年才得重修。後來嘉慶、光緒兩朝又先後擴修,形成規模。清代任遵義知府的趙遵律有詩形容;“萬疊峰巒涌一島,攢青蔚翠周圍繞。上有參差特出之禪林,仿佛華嚴樓閣現雲表。”民國以後,漸趨衰微,1939年更被國民黨軍政部徵用作彈藥庫,僧走廟廢,數十畝廟田也被經管土紳吞沒。解放之初,遵義人民政府就著手修復湘山寺,到五十年代末,陸續召回了九僧三尼,從其他寺院移來玉一尊,木雕十八羅漢及法器經書等等,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再歷經八十年代以來的多次增飾,如今的湘山寺,呈現出千年廟史上從未有過的壯觀,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湘山寺如今的建築面積,比舊制擴大了一倍。由山門、前殿(天王殿)、小殿(韋馱殿)、大雄寶殿、後殿(觀音閣)和藏經樓組成整體。殿周石欄取材遵義地區所出白棉石,潔白瑩潤如漢白玉,雕工精細。大雄寶殿的一副楹聯,為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專為湘山寺揮寫,文曰:“芬郁靈台三際佛光常照澈;華嚴覺地十方法界總華融。”佛菩薩塑像,則出自四川佛塑名家潭家文之手,是其得意之作。
建築特色
勢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中軸線上三座殿堂:一、天王殿聳峙前端。二、大雄寶殿屋脊雙龍擁鼎,翹角飛龍戲水。
歷史沿革
唐代宗大曆年間
寺建於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名萬福寺,一二○○餘年間,數易其名,元初稱護國寺,明末稱湘山寺,清中稱雙泉禪寺,民國初稱萬壽禪院,但湘山寺之名卻被沿用至今。
宋元兩朝
湘山寺飽經滄桑。宋元兩朝,逐漸興旺。明末平播之役中燒成瓦礫。清初智清卸(雲集道台)返川經此,捐銀三百兩,重興寺宇。清乾隆丙戌年(1776年),照寬和尚再昌法務法務,歷六年始竣工。乾隆時(1790-1797年),僧普印又灑法雨,率眾維修。光緒八年(1882年),壽林和尚國語潤群機,捐銀二千兩,修寺院,建圍牆,歷時十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法雲和尚慧眼雄才,有碑載:“法雲俗姓高,諱道康,先為蜀人,隨父來遵,以多病祝髮,為壽林弟子。訪師潛學,書畫精進,智識銳增。肅清規,嚴戒行,禪風不變,為臨濟正宗嫡傳。改建擴建,寺宇一新。膺府僧綱職,管領諸山……勇於治事,以開風氣,時朝延崇尚新政,袁玉錫知府,創府中暨師範、蠶桑等學校,工浩費絀。上人
遵義湘山寺沐雨櫛風,募得白金六千餘畝兩以為之助,工遂竣。辦百藝廠以辟利源,募設貧兒學堂,以拯童孺。以經典缺乏,乃籌集巨金,赴滬購買三藏經全部一千餘卷(現存於遵義圖書館),不辭萬里,卒成其志。遵地當孔道,軍隊往來,時有擾民。噤不敢言,上人不計利害,挺身持正,眾深感戴。……趙渝集資,舊疾坐化,時年四十有八。其名當與湘山並存而不朽。”法雲和尚既是尊遵府最後一任僧綱司,又是民國初年首任遵義佛教會會長。民國間,心慧法師戒行嚴謹,道風日盛,香火日隆。1949年後,人民政府執行黨的宗教政策,流落在外的確良十僧三尼陸返寺。又從金鼎山萬佛寺請來緬甸的所贈玉佛一尊,從龍坪瓦廠寺運來木雕十八羅漢及經文法器等。寺中農祥並舉,精進修持,早晚功課恢復正常。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掌的宗教政府得到貫徹落實。遵義市人民政府對恢復湘山寺十分重視,1981年,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後,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省佛教重點寺院和開放寺院之一。1984年以來,政府已先後拔款230萬元進行修建。先將電池廠車間和占房的45戶遷出。市政府把集旅遊名勝和佛教名剎為一體的湘山寺列為1985年十大建設項目之一。在總體規劃上,建築面積比原來增加一倍,在布局、規模、造型、風格和質量上要更上一層樓。
湘山寺飽經滄桑,代有興衰。在智清、照寬、普印和壽林等高僧幾度修繕基礎上,清光緒廿三年(一八九七),擅長書畫的法雲和尚,慧眼雄才,修葺一新,禪風丕變。林深鳥語,院幽花香。赴滬請回日本磧砂版大藏經一千餘卷(現存於遵義圖書館);襄助地方創辦遵義府中學堂(並設獎學金)、師範學堂、百藝工廠;興辦貧兒學堂;過軍擾民,他不計利害,挺身持正,深得眾愛。一九三五年,住持覺普和尚,掩護一個負傷的紅軍戰士,藏於寺旁貓兒洞(今食品公司),護理兩個月後,傷愈歸隊,覺普還贈川資乾糧。寺為黔北僧綱司所在。
一九五九年
一九五九年,流落在外的本法住持等十僧三尼,陸續返寺,從金鼎山萬福寺迎來緬甸贈的玉佛一尊,從龍坪瓦廠寺請來木雕十八羅漢及經書、法器等,於是農禪並舉,早晚功課又正常開展起來。後值「文革」,不需贅述。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政策大放光輝,遵義市人民政府對恢復湘山寺十分重視,一九八一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後,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省佛教重點和開放寺廟之一;市政府把集佛教名剎、文物古蹟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湘山寺列為八五年十大建設項目之一,先後撥款二百三十萬元進行修建;遷出占房的某車間和四十五戶;在總體規劃上,建築面積倍增,在布局、規模、造型、風格和質量上,要求高超一等。
全寺勢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中軸線上三個殿:一、天王殿聳立南端。二、大雄寶殿屋脊雙龍擁鼎,翹角飛龍戲水;額匾是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手筆;翠綠彩繪的重檐之間,「愛國愛教」金色大字和「芬郁靈台三際寂光常照徹;華嚴覺地十方法界總含融」的楹聯,是中國佛協會長、書法聖手趙朴初的墨寶;枕匾「人間淨土」是佛學大師虞愚手跡;前門刻二龍擁日,後門雕雙鳳朝陽。三、觀音殿亦為重檐,其下層是坐向相反的玉臥佛殿,法像長三米,線條流暢,凝脂瑩光。各殿雕樑畫棟,塑像栩栩如生。亭亭玉立的鐘樓與敦敦鞍坐的石拱門對峙於前二殿兩邊,秀美寶鼎與金色梵鐘立於院中,新春舉行撞鐘活動,信眾共祈平安多福。書畫琳琅的藏經樓與古樸幽靜的墓塔園分立大殿兩側。塔園旁是碑亭,內供唐代畫家吳道子繪觀音像碑,具盛唐「綺羅人物」特點,赤腳立於雲端,眉、目、口、鼻傳神處陽刻,其餘部位陰刻,曲眉豐頰,衣袂飄舉,風姿綽約,端莊優美,世稱珍品。各殿兩廂,廡廊回護,與主體相應,形成院落。各院之間均有玲瓏園門相通,漢白玉般石廊相連;院中雅池如菱鏡,供遊客探幽投壼;花壇四時吐艷,盆景四季常青;日耀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音,雨來有清韻,雪臨有清瑩;與紅牆玉欄交相輝映。前人碑刻與名家題詠,相得益彰。望江樓中西合璧,位於天王殿東側,是十字型斜頂式三重檐建築,高十五米,樓內廿四根立住和一百一十八棵梁均作隱蔽處理;全樓八十四根挑檐,下垂八十四朵吊鐘花;全樓廿四個翹角,層次交錯,凌空欲飛;一、二樓四面挑梁,撐出長廊,王欄相圍。造型別致,氣勢非凡。憑欄遠眺,疊疊青山爭滴翠;俯視湘江,粼粼碧波竟吐銀。
湘江遠行,品千水慧語;湘山默坐,鏡萬峰佛心。千百年來,高僧大德,傳經數不盡;騷人墨客,詩畫道不完。
一九八四年
一九八四年,慧海法師來湘山寺,篳路藍縷,統籌興建,是再造輝煌奠基人,後調貴陽黔靈山弘福寺任方丈和省佛協會長。一九八九年,月照法師繼續運籌,逐步完善,後任湘山寺方丈和市佛協會長。湘山寺,一九九三年被中國佛協列為全國重點寺院;一九九五年被省宗教事務局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一九九八年七月,就讀於閩南佛學院、從新加坡參學回來的心照法師,出任監院,現任住持,省佛協常委和副秘書長,英俊有為,革故鼎新,弘法利生,熱心公益,重現古剎風采有望,再顯名寺魅力可期。
晨鐘警醒,暮鼓振聵,縷縷香火,裊裊梵音,湘山寺更加旺盛。先後有新加坡、緬甸、日本、美國、德國、葡萄牙和以色列等國貴賓到此參觀,港澳台和各省市的客人絡繹不絕。平時遊人如織,每年三次觀音會等更是信眾如潮。為了朝山方便,規模宏偉的南山門正在興建,並不斷完善硬體和軟體。湘山寺將站在更高起點上,以更雄秀風姿,更豐富的蘊蓄,更坦誠的胸懷,恭迎五洲信眾,四海賓朋。
現狀
遵義湘山寺如今湘山寺已初具規模。全寺勢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中軸線上三座殿堂:一、天王殿聳峙前端。二、大雄寶殿屋脊雙龍擁鼎,翹角飛龍戲水。三、觀音殿亦為重檐,下層是坐向相反的玉臥佛殿。殿內塑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書畫紛呈的藏經樓與古樸靜穆的舍利塔園分立大殿兩側。塔園旁是碑亭,內供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觀音像碑,具盛唐“綺羅人物”特點,赤腳立於雲端,眉、目、口、鼻傳神處陽刻,其餘部位陰刻。曲眉豐額,衣袂飄舉,風姿綽約,端莊優美。亭亭玉立的鐘樓與壯美的石拱山門相對。
各殿兩廂配以廡廊回護,與主體相應,形成院落。各院之間均有玲瓏園門相通,漢白玉石廊相連;院中雅池如菱鏡,供遊客探幽投壺;花壇四時吐艷,盆景四季常青,與紅牆綠樹相互輝映。
湘山寺香火旺盛,先後有新加坡,緬甸、日本、美國、德國、葡萄牙和以色列國外賓到此參觀,來自港澳台和全國各省市的遊人香客更是不計其數。每年三次觀音會,更是信眾如潮。
寺內景觀
湘山寺的主體建築在湘山之巔,核心建築是大雄寶殿,大殿正中供釋迦牟尼。佛教最崇拜的是三世佛,從空間上說,橫三世佛指中央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另一說 是東方阿閦佛,又稱“不動佛”),西方阿彌陀佛;從時間上說,縱三世佛指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從時間空間上看,釋迦牟尼都處在 中位,他佛教創始人,成佛後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釋迦牟尼塑像左侍為文殊,右侍為普 賢,背後為西方三聖,兩側為十八羅漢。
大雄寶殿楹聯是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專為湘山寺題寫:“芬郁靈台三際寂光常照澈;華嚴覺地十方法界總含融。” 大殿正面的重檐之間“愛國愛教”四個大字也是趙朴初的手書;“湘山寺”匾額是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手筆;殿後的“人間淨土”是佛學大師余愚手跡;大殿前門刻二龍 擁日,後門雕雙鳳朝陽。
大雄寶殿後面是圓通寶殿,正中供千手觀音像,觀音塑像在湘山寺有著重要的地位,寺中還有碑刻觀音和石塑觀音,殿前有說明標牌刻道: 觀音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是救世之最切者,表現一切佛的悲心,觀音原名觀世音菩薩,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簡稱觀音。觀音像左側為藥師佛,右側為地藏 王。圓通寶殿與兩邊的廂房組成天井院落,觀音殿下層是坐向相反的臥佛殿。
這組建築的左邊由南往北分別是法堂、老山門、方丈樓、墓塔園、觀音像碑亭;右邊由南往北有望江樓、鐘樓、藏經樓、齋堂、石頭假山;前邊是天王殿,正中供 彌勒佛像,彌勒背後為韋陀像,兩側為四大天王。天王殿往南原來是懸崖絕壁,經過改造後,石級曲折而上,建築錯落有致。由下而上是雄偉的山門、照壁、觀音塑 像、經幢石柱、西方三聖殿、財神殿、伽藍殿。照壁雕有栩栩如生的九龍,照壁上面的露台水池中立有高9.8米的淨瓶觀音石雕像。山門為傳統牌坊式三重三門,山門上鐫刻著貴州文史館館員和《貴州省志》副總纂陳福桐的題聯:“古寺傳佛燈照明長夜沉迷夢,祗院聽梵唱啟悟世人行善心”。
望江樓位於天王殿左側,是十字型斜頂式三重檐建築,高15米。樓內24根立柱和118棵梁均作隱蔽處理;全樓84根挑檐,下垂84朵吊鐘花;全樓24個翹角,層次交錯,凌空欲飛。一、二樓四面挑梁撐出成廊,潔白欄桿相圍,造型別致,氣勢非凡。
寺內有很多價值很高的珍貴文物:有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藝術大師劉海粟等名家的墨跡和題詞;有多年流失在外、 2007年才得以回歸的、文史價值很高的《大藏經》;有紋理清晰、風姿優美、珍貴稀有的唐代畫家吳道子觀音畫像碑刻;有重達四噸的、採用優質緬甸玉雕成的、貴州省最大的玉佛像。
寺廟方丈
遵義湘山寺著名方丈慧海法師,是湘山寺再創輝煌的奠基人,歷任貴陽黔靈山弘福寺方丈、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現任方丈月照法師,74歲,貴州人,1989年起任湘山寺住持,續建觀音殿、望江樓等殿宇,積極關注黔北各縣弘法利生的工作,兼任貴州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貴陽市佛教協會會長,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現任監院心照法師,27歲,貴州貴陽。兼任貴州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貴陽市政協委員。
獲得榮譽
湘山寺1981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列為貴州省重點寺廟、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被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列為全國重點寺院;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名勝景區。有詩讚曰:“湘山湘水湘山寺,獨好風光在這邊。碧瓦紅牆輝廣宇,梵音禪唱送九天。”
湘山寺香火旺盛,先後有新加坡,緬甸、日本、美國、德國、葡萄牙和以色列國外賓到此參觀,來自港澳台和全國各省市的遊人香客更是不計其數。每年三次觀音會,更是信眾如潮。為了朝山方便,規模宏偉的南山門正在興趣,寺內各項設施也在不斷完善。近幾年來,該寺致力於整頓道場端正道風,健全管理制度,參加社會公益事業。1995年,湘山寺被省宗教事務局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