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簡介
湘山寺位於貴州省遵義市中心,雄踞紅花岡區群山環抱、俯臨湘江的湘山之領。碧波捧蓮蕊,綠葉護紅花,是幽雅秀麗的千年古剎。古人曾人題師描繪湘山寺美景:“晴風吹皺白練裙,春樹翻杯搖綠雲。流鶯啼到深處,落花如雨吹繽紛。” 湘山寺開創於盛唐時期,是黔北佛教文化中心,也是全國重點
寺院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溯源歷史
寺名由來
該寺始建於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年),初名“萬福寺”。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年間(1297-1307年)易名“護國寺”,明崇禎元年(1628年),因寺擁湘水、踞湘山,改名“湘山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遵義知府趙遵律以寺臨響水、白雲兩洞,泉水響聲不絕,更名“雙泉禪寺”。但湘山寺之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飽經滄桑
宋元兩朝,逐漸興旺。明末平播之役中燒成瓦礫。清初智清卸(雲集道台)返川經此,捐銀三百兩,重興寺宇。清乾隆
丙戌年(1776年),照寬和尚再昌法務法務,歷六年始竣工。乾隆時(1790-1797年),僧普印又灑法雨,率眾維修。光緒八年(1882年),壽林和尚國語潤群機,捐銀二千兩,修
寺院,建圍牆,歷時十年。在智清、照寬、普印和壽林等高僧幾度修繕基礎上,清光緒廿三年(一八九七),擅長書畫的法雲和尚,慧眼雄才,修葺一新,禪風丕變。林深鳥語,院幽花香。赴滬請回日本磧砂版大藏經一千餘卷(現存於
遵義圖書館);襄助地方創辦
遵義府中學堂(並設獎學金)、師範學堂、百藝工廠;興辦貧兒學堂;過軍擾民,他不計利害,挺身持正,深得眾愛。有碑載:“法雲俗姓高,諱道康,先為蜀人,隨父來遵,以多病祝髮,為壽林弟子。訪師潛學,書畫精進,智識銳增。肅清規,嚴戒行,禪風不變,為臨濟正宗嫡傳。改建擴建,寺宇一新。膺府僧綱職,管領諸山……勇於治事,以開風氣,時朝延崇尚新政,袁玉錫知府,創府中暨師範、蠶桑等學校,工浩費絀。上人沐雨櫛風,募得白金六千餘畝兩以為之助,工遂竣。辦百藝廠以辟利源,募設貧兒學堂,以拯童孺。以經典缺乏,乃籌集巨金,赴滬購買三藏經全部一千餘卷(現存於遵義圖書館),不辭萬里,卒成其志。遵地當孔道,軍隊往來,時有擾民。噤不敢言,上人不計利害,挺身持正,眾深感戴。……趙渝集資,舊疾坐化,時年四十有八。其名當與湘山並存而不朽。”法雲和尚既是尊遵府最後一任僧綱司,又是明國初年首任遵義佛教會會長。一九三五年,住持覺普和尚,掩護一個負傷的紅軍戰士,藏於寺旁貓兒洞(今食品公司),護理兩個月後,傷愈歸隊,覺普還贈川資乾糧。寺為黔北僧綱司所在。
民國間,心慧法師戒行嚴謹,道風日盛,香火日隆。一九五九年,流落在外的本法住持等十僧三尼,陸續返寺,從
金鼎山萬福寺迎來緬甸贈的
玉佛一尊,從龍坪瓦廠寺請來木雕十八羅漢及經書、法器等,於是農禪並舉,早晚功課又正常開展起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宗教政府得到貫徹落實。一九八四年,慧海法師來湘山寺,篳路藍縷,統籌興建,是再造輝煌奠基人,後調貴陽
黔靈山弘福寺任方丈和省佛協會長。一九八九年,月照法師繼續運籌,逐步完善,後任湘山寺方丈和市佛協會長。
修復現狀
一九八一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後,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省佛教重點和開放寺廟之一;市政府把集佛教名剎、文物古蹟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
湘山寺列為八五年十大建設項目之一,先後撥款二百三十萬元進行修建;遷出占房的某車間和四十五戶;在總體規劃上,建築面積倍增,在布局、規模、造型、風格和質量上,要求高超一等。
全寺勢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
中軸線上三個殿:一、天王殿聳立南端。二、大雄寶殿屋脊雙龍擁鼎,翹角飛龍戲水;額匾是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手筆;翠綠彩繪的重檐之間,「愛國愛教」金色大字和「芬郁靈台三際寂光常照徹;華嚴覺地十方法界總含融」的楹聯,是中國佛協會長、書法聖手趙朴初的墨寶;枕匾「人間淨土」是佛學大師虞愚手跡;前門刻二龍擁日,後門雕
雙鳳朝陽。三、觀音殿亦為重檐,其下層是坐向相反的玉臥佛殿,法像長三米,線條流暢,凝脂瑩光。各殿雕樑畫棟,塑像栩栩如生。亭亭玉立的鐘樓與敦敦鞍坐的石拱門對峙於前二殿兩邊,秀美寶鼎與金色梵鐘立於院中,新春舉行撞鐘活動,信眾共祈平安多福。書畫琳琅的藏經樓與古樸幽靜的墓塔園分立大殿兩側。塔園旁是碑亭,內供唐代畫家吳道子繪觀音像碑,具盛唐「綺羅
人物」特點,赤腳立於雲端,眉、目、口、鼻傳神處陽刻,其餘部位陰刻,曲眉豐頰,衣袂飄舉,風姿綽約,端莊優美,世稱珍品。各殿兩廂,廡廊回護,與主體相應,形成院落。
晨鐘警醒,暮鼓振聵,縷縷香火,裊裊梵音,湘山寺更加旺盛。先後有新加坡、緬甸、日本、美國、德國、葡萄牙和以色列等國貴賓到此參觀,港澳台和各省市的客人絡繹不絕。平時遊人如織,每年三次觀音會等更是信眾如潮。為了朝山方便,規模宏偉的南山門正在興建,並不斷完善硬體和軟體。
2007年7月20日下午,遵義湘山寺舉行了盛大的大山門落成暨改擴建工程竣工典禮,海內外高僧長老、省內外佛教界知名人士、我市黨政領導、護法居士等參加了大山門落成典禮。
全國政協常委、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珠康活佛,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雲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巴龍莊勐大佛爺,中國佛協咨議委員會副主席、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惟賢長老,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唐世禮,市委書記傅傳耀,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志年,市政協主席陳凌華,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余泠,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霞,副市長張黔等參加典禮並為大山門落成剪彩。
多年來,湘山寺廣大僧人和信教民眾,堅持愛國愛教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弘法利生,為遵義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2000年以來,湘山寺住持心照大和尚帶領四眾弟子,籌資1000多萬元,改建了天王殿,擴建了塔院,建成了普照樓、上客堂、法堂,今又建成了氣勢恢弘的大山門,這以系列仿古建築群的落成,是我市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
余泠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致辭。他說,湘山寺的發展是廣大僧眾多年的結晶,大山門的落成將使古剎得以重輝,秀美湘山再煥生機,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廣大僧人和信教民眾一定會高舉“愛國愛教,團結進步”的旗幟,為遵義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穩定和諧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佛教協會,全國政協常委、民宗委副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大和尚,全國政協常委、民宗委副主任黃璜,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齊曉飛,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龍超雲,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序順,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吳嘉甫,以及香港、台灣、澳門和內地部份省市的佛教協會近三十家單位和個人,為湘山寺大山門落成發來賀信和賀電。
建築格局
全寺勢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
中軸線上三座殿堂:一、天王殿聳峙前端。二、大雄寶殿屋脊雙龍擁鼎,翹角飛龍戲水。匾額是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手筆。重檐之間,“愛國愛教”橫匾和“芬郁靈台三際寂光常照徹,華嚴寺地十方法界總含融”楹聯,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書。三、觀音殿亦為重檐,下層是坐向相反的玉臥佛殿。殿內塑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書畫紛呈的藏經樓與古樸靜穆的舍利塔園分立大殿兩側。塔園旁是碑亭,內供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觀音像碑,具盛唐“綺羅
人物”特點,赤腳立於雲端,眉、目、口、鼻傳神處陽刻,其餘部位陰刻。曲眉豐額,衣袂飄舉,風姿綽約,端莊優美。亭亭玉立的鐘樓與壯美的石拱山門相對。各殿兩廂配以廡廊回護,與主體相應,形成院落。各院之間均有玲瓏園門相通,
漢白玉石廊相連;院中雅池如菱鏡,供遊客探幽投壺;花壇四時吐艷,盆景四季常青,與紅牆綠樹相互輝映。望江樓位於天王殿左側,是十字型斜頂式三重檐建築,高15米。樓內24根立柱和118棵梁均作隱蔽處理;全樓84根挑檐,下垂84朵吊鐘花;全樓24個翹角,層次交錯,凌空欲飛。一、二樓四面挑梁撐出成廊,潔白欄桿相圍,造型別致,氣勢非凡。各殿兩廂,廡廊回護,與主體相應,形成院落。各院之間均有玲瓏園門相通,漢白玉般石廊相連;院中雅池如菱鏡,供遊客探幽投壼;花壇四時吐艷,盆景四季常青;日耀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音,雨來有清韻,雪臨有清瑩;與紅牆玉欄交相輝映。前人碑刻與名家題詠,相得益彰。望江樓中西合璧,位於天王殿東側,是十字型斜頂式三重檐建築,高十五米,樓內廿四根立住和一百一十八棵梁均作隱蔽處理;全樓八十四根挑檐,下垂八十四朵吊鐘花;全樓廿四個翹角,層次交錯,凌空欲飛;一、二樓四面挑梁,撐出長廊,王欄相圍。造型別致,氣勢非凡。憑欄遠眺,疊疊青山爭滴翠;俯視湘江,粼粼碧波竟吐銀。湘江遠行,品千水慧語;湘山默坐,鏡萬峰佛心。千百年來,高僧大德,傳經數不盡;騷人墨客,詩畫道不完。
社會評價
晨鐘暮鼓,香火旺盛,遊人如織,先後有
新加坡,緬甸、日本、美國、德國、葡萄牙和以色列國外賓到此參觀,來自港澳台和全國各省市的遊人香客更是不計其數。每年三次觀音會,更是信眾如潮。為了朝山方便,規模宏偉的南山門正在興趣,寺內各項設施也在不斷完善。近幾年來,該寺致力於整頓道場端正道風,健全管理制度,參加社會公益事業。一九九三年被中國佛協列為全國重點寺院;一九九五年被省宗教事務局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一九九八年七月,就讀於閩南佛學院、從新加坡參學回來的心照法師,出任監院,現任住持,省佛協常委和副秘書長,英俊有為,革故鼎新,弘法利生,熱心公益,重現古剎風采有望,再顯名寺
魅力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