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佳姓

遲佳姓,姓氏,源於女真族,出自唐朝末期古女真赤盞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遲佳姓
  • 類型:姓氏
  • 源於:女真族
  • 屬性: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 民族:滿族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遲佳[遲佳、持嘉、持佳、查佳,讀音作chí jiā(ㄔˊ ㄐㄧㄚ),滿語為“C’ygiya”]

姓氏淵源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遲佳氏,亦稱持嘉氏、持佳氏、查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赤盞氏,金國時期稱石盞氏,以姓為氏,滿語為C’ygiy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鐵嶺西豐),後有分遷居於柳城(今遼寧錦州義縣)者,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遲佳氏多冠漢姓為遲氏、張氏、池氏、持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遲佳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滿族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遲氏、張氏、池氏、持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遼東、哈達為郡望,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哈 達:即今遼寧省鐵嶺市西豐縣。西豐縣歷史悠久、富有神韻。遠在新古器時代,這裡就有中華民族祖先的足跡,最古老的出土文物距今已有四千餘年之久。西豐有“西岔溝”,是西漢時期匈奴貴族的古墓群;有唐朝時期扶餘山城遺址。著名的清朝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手稿即發現於西豐。明朝時期,女真族葉赫部、崔佳部世居該地。明萬曆四十七年(己未,公元1619年),在清太祖佟·努爾哈赤滅了葉赫部之後,將該地圈圍為皇家狩獵場。相傳,後來清康熙大帝曾狩獵於此,張弓射中一鹿,但那鹿卻帶箭而逃,康熙大帝當時脫口大呼:“此乃逃鹿也!”該地遂得名“逃鹿”,滿語就是“哈達”(hada)。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公元1896年)弛禁招墾,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公元1902年)始設縣,因該地區境內西岔河水西流,且物產豐富,因而起名“西豐”,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西豐堂:以望立堂,亦稱哈達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