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和近(托馬斯。沃爾夫著小說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從篇幅上說,這只能算作一篇短篇小說,情節也算不上曲折委婉,但它也就是從這種平常的小事中反映出現代社會人性的一些陰暗面。

以時間順序,層層遞進,還有點先揚後抑的意味兒(因為司機那個美好的想法最後還是破滅了)。運用了反襯的手法(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遠距離的美好和近在咫尺的世態炎涼)。

基本介紹

原文,賞析,

原文

在小鎮郊外離鐵路不遠的土坡上,有一所裝有別致的綠色百葉窗的潔白小木屋。屋子的一側是個園子,裡面幾塊菜地構成整齊的圖案,還有一個八月末結著熟葡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大橡樹,夏天以它濃郁的樹蔭遮蔽著小屋。另一側,生機盎然地長著一溜鮮花,與鄰居為界。整個環境瀰漫著一種整齊、節儉而又樸素的舒適氣氛。
每天下午兩點過幾分,就有一輛區間特快列車路過這裡。這時,這個龐然大物,剛在附近的小鎮上停下喘了口氣,正開始有節奏地伸展開身體,但還沒有達到它全速前進的可怕程度。它從從容容地躍入視野,隨著蒸氣機強有力的轉動,它一掠而過,沉重的車廂壓在鐵軌上,發出一陣低沉平和的隆隆聲,然後便消失在遠處的彎道上了。每隔一段距離,火車便將濃煙噴向道旁草地的上方。起先,從它噴出濃煙的吼叫聲中可以聽出它在前進。最後,一切都聽不見了,只有那速度穩定而有節奏的車輪聲,漸漸消失在下午令人睏倦的寂靜中。
二十多年來,每當這列火車駛近小屋時,司機就拉響汽笛,聽見這信號,便有一個女人出現在小屋後面的門廊里並向他揮手。最初,她身邊偎依著一個很小的孩子,現在這孩子已經長成一個體態豐滿的姑娘。每天,她仍舊和母親一塊到門廊去向他招手。
司機就這樣常年開著車。他老了,頭髮變得灰白。他曾經駕駛他那重載滿員的巨大火車,上萬次地穿越大地。他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而且結了婚。曾有四次,在前方的軌道上,他看見釀成悲劇的可怕的黑點,凝聚著恐懼的陰影,像炮彈一樣朝著車頭直射過來——一次是一輛輕便馬車,車上擠滿一排排面容驚恐的孩子;另一次,一輛蹩腳的汽車在鐵軌上拋錨,車上的人都嚇得呆若木雞;還有一次,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走在鐵路邊,他又老又聾,完全聽不見鳴笛的警告;又一次窗內有人忽然尖叫一聲跳了出去——這一切他都看見了,懂得了,凡是像他這樣的人所能了解的悲哀、歡樂、危險以及勞累,他都遇到過。在那忠實的服務中,他飽經風霜,變得滿臉皺紋。他的工作使他養成了盡忠職守、勇敢和謙恭的品質。現在他老了,具備了他這一類人特有的那種尊嚴和智慧。
但是,不管他見過什麼樣的危險和悲劇,在他腦海里留下的印象都不如那座小屋和那揮動胳膊大膽而自由地向他招手的女人來得深刻。這印象美好而持久,超然於一切變更和毀滅之上,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不幸、悲哀和過失,打破他日復一日鐵一般的時間表,它總是永恆不變的。
一看見這座小屋和兩個女人,他就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極不尋常的幸福。他曾在一千種光線、一百種天氣里見過她們。他在冬天灰白而刺目的陽光下,隔著遍布凝霜覆蓋的棕色短茬的田野,遠望過她們:他也在魔術般誘人的綠色四月里看見過她們。
在她們身上,在她們所居住的那間小屋上,他懷著一種父親對親生孩子才有的那種柔情。她們生活的圖景如此鮮明地刻印在他的心中,終於他認為自己已完全了解了她們的生活,直至她們一天中的每一小時,每一分,每一秒。最後他決定將來當他退休時,他一定要去尋找她們,對她們說說話兒。因為他和她們之間,生活上已經如此地融成一體了。
這一天來到了。司機終於走下火車,踏上月台,到達了那兩個女人居住的小鎮。他在鐵軌上往返的歲月終結了。他現在只是鐵路公司里享受養老金的職工,沒有什麼工作要做了。他慢慢地踱出車站走到街上。小鎮裡的一切都顯得這么不熟悉,就像他以前從未見過它一樣。他走著走著,漸漸生出一種困惑慌亂的感覺。這果真是他經過了上萬次的那個小鎮嗎?這些房屋難道真是他從駕駛室的高窗向外看到的那些房屋嗎?一切就像夢中的城市那樣生疏,嘈雜。他走著,精神上茫然失措的感覺愈加強烈了。
突然,房屋漸漸稀疏了,四散成小鎮邊區的村落,大街也消失為村道了——那兩個女人就住在這條路邊。他在炎熱和塵土中拖著沉重的腳步緩慢地走著,最後終於站在他所搜尋的那所房屋面前了。他一看就知道自己找對了地方。他看到屋前那高大的橡樹花壇菜園葡萄架,以及遠處閃光的鐵軌。
是的,這正是他所要找尋的那幢房子,他開車多次經過的那塊地方,他懷著如此幸福的感情所一心嚮往的目的地。那么現在,他既然已經找到了它,他既然已經來到這兒,為什麼他的手還畏縮著不敢推門?為什麼這城鎮,這道路,這土地,這通往他熱愛之地的入口,卻變成像某些醜惡的夢境中的景色一樣那么陌生呢?為什麼現在他感到這么彷徨懷疑和絕望呢?
最後,他走進籬門,慢慢地沿小路走著,不久便登上了通往門廊的三級矮石階。他敲了敲門。很快便聽見大廳里有腳步聲,門開了,一個女人站在他的面前。
頃刻間,他感到一陣極度的失望和傷心,而且後悔來到這兒。他一眼就認出:現在站在面前以一種不信任的目光看著自己的女人正是原來那個曾經向他招過千萬次手的女人。但她的面容卻是生硬而消瘦,臉上的肌肉無力地松垂著,形成黃黃的”“皺褶,兩隻小眼睛充滿猜疑,膽怯地,惴惴不安地打量著他。看到這般情景,聽到那不友好的言語,所有那一切,那種他從她的招手中所領悟到的那股大膽、自由和親熱勁兒,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
現在,他試圖解釋,告訴她自己是誰,為什麼會來到這兒。他覺得自己的聲音聽上去既不真實而且可怕。但他還是支支吾吾地說下去,頑固地抑制著湧上心頭的那種悔恨、慌亂和疑懼交集之感。這種恐懼感在他的心中不斷地上涌。淹沒了他當初的全部歡樂,並使得他為自己那充滿希望和溫情的舉動感到羞愧。
最後,這女人幾乎是不情願地邀請他進屋,高聲刺耳地叫進了她的女兒。他感到一陣難堪,坐在一間又小又醜的客廳里,竭力找一些話說,而兩個女人看著他,目光里含有呆滯的、困惑不解的敵意和陰沉的、畏怯的拘謹。
後來他結結巴巴地簡單說了聲再見,便離開了。他沿著小路走了,再順著大道走到鎮上。突然間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老人了。對著那伸向遠方的、熟悉的鐵軌時,他內心曾是那樣勇敢,充滿自信,現在,在這片陌生而又不容置疑的大地面前,他心裡充滿了懷疑、恐懼和厭倦。那塊土地離他不過一箭之遙,然而他沒有看過一眼,也不了解。他明白了,他剛失去了光閃閃的鐵路的一切魔力,那條明亮的鐵軌引向的遠景,還有他懷著希望追求著的美好的小小世界裡那一塊幻想的角落,也都一去不復返,再也得不到了。

賞析

環境分析:一個小鎮、一條穿梭於兩個城市之間的鐵路、一間明淨整潔的小屋、一塊塊整齊的蔬菜地、葡萄藤、鮮花盛開的花壇,充滿著整潔、繁盛、樸素的舒適氣氛,於小說所要表達的主旨形成鮮明對比,有很強的反襯作用。以和諧的自然環境反襯冷漠的社會環境。
小說人物分析:司機:多年操勞、孤獨,他懂得一個人所能懂得的種種悲哀、歡樂、危險和辛勞。在長期工作中養成了忠誠、勇敢和謙遜的品質,並獲得了司機應有的崇高和智慧。
那對母女:看似美麗、不朽、勇敢、坦率、深情、萬劫不變和始終如一,實則和大眾一樣自私、冷漠、虛偽、免強、陰沉、畏怯、抑鬱、遲鈍。
司機的兒女:應該是和很多兒女一樣並未盡到贍養父母(尤其是精神上的撫慰),和父母的距離很遠。
小說所反映的主旨思想:在這個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我們不得不反思一下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問題:我們為了生存,幾乎一生被操縱,我們不得不向文中的司機一樣,幾近一生於一個沒有思想的火車頭呆在一起,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思想會變得畸形,我們和自己的親人(也可以反過來,即我們的親人和我們),甚至可以擴大到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大家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結果什麼都沒有弄出頭緒:反而使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漠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隔膜——“他自己的子女都長大了,結婚了”。
當大家和自己離得很近的人(也即自己熟悉的人為了:譬如自己的親人、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大家都不能以誠相待,人與人之間總有一堵看不見、推不翻的牆,我們總會感覺到人世間的自私、冷漠、虛偽、免強、世態炎涼,給人的感覺總是惆悵、疑慮、和失望,也正因為如此,大家就把希望寄托在本來就不存在的虛無身上,去尋找那學本來自己就不認識你的人,和別人永遠隔得很遠(有實際的距離、也有精神的距離,因為你不可能了解一個陌生人,何況你本來連你自己熟悉的人都不了解),在這些離自己本來很遙遠的人身上寄託自己發自肺腑的最真誠的思想感情——就像本文的司機和那對每天和他揮手致意的母女一樣,不同的是當大家(也即文中的母女)已經習慣這種虛無的精神寄託的時候,這位司機還在相信這是真的,他相信真實生活中的她們(這對母女)也會像他還在火車上工作的時候一樣對他勇敢、坦率、深情,但只是不可能的,生活就是如此殘酷,讓他徹底絕望,一點美好的回憶也沒有留下,僅有的一點心理安慰也徹底破產了。我覺得這很像我們現在的網路,大家和周圍的人有隔膜的時候,總是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網路上,與一些所謂的網友傾心交談,反而與自己周圍的人沒有什麼話可說,即使有,也是很疑慮的瞞著不說,把彼此的心靈距離搞得很遠,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與那個所謂的網友見面的時候,也許你會再次失望,如果在現實中永遠保持在那種遙不可及的距離,也許人們的心靈就會得到一絲想像中的很近的慰藉了。
在生活中還有一個類似的現象就是當你和自己得出親戚朋友分離很長時間後,大家在電話中也許會互訴新昌,但一旦大家真的相聚在一起後,也許反而會舉得尷尬,這也許就是因為人是一個矛盾體的緣故吧!
文中的司機20多年來駕駛這輛火車不知從這個小鎮路過了多少次,他也許對這個小鎮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座小屋都都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閉著眼睛也不會說錯方位,這是多么近的距離啊!可一旦當他退休,正真的走出火車,實實在在的走在這個小鎮那曾經熟悉的小路上的時候,他發現所有的東西對他來說都是陌生的好像他從未看到過這個小鎮。他感到迷惑和慌亂,儘管他曾經千萬次經過這個小鎮,從車廂中看到的熟悉的小鎮如今竟變得如此陌生。
當他走向那熟悉的村舍的時候,當他看到屋前那熟悉的高大的橡樹,那花壇,那才元和葡萄園,再遠,那鐵軌的閃光的時候,他發現,他曾經夢寐以求的目的地竟變得如此陌生,好像噩夢中的景物?為什麼他會感到惆悵、疑慮和失望,我想,其實,司機也未能擺脫那以遠為近,以近為遠的俗套吧!這已經成了生存的潛規則,司機也是世俗中的人(不要以為司機就一定是小說中高尚的人,他也曾以這種遠距離的美好想像度過了20乘365(姑且這樣算)美好的一瞬,而且,這是他在見到那對虛偽、勉強的母女之前就有這種感覺的)。
現代生活或就是這樣,大家都渴望美麗、不朽、萬劫不變、親切、和諧、美好、喲沒、勇敢、坦率、深情,但現實往往給予我們的是世態炎涼、虛偽、勉強、陰沉、畏怯、抑鬱、遲鈍、迷茫、失望。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離得很近的東西看的很遠,把離得很遠的東西又看得很近,而且,一旦你想讓離得很遠的美好的東西變得離你很近、很親切的時候,它又會讓你很尷尬,讓你徹底絕望。這一方面也許是因為現實社會殘酷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社會是矛盾的,人是矛盾的緣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