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簫音》的作者楊修文在高原軍營中開始動筆,在文學與生活的道路上幾經磨難,但是始終堅持寫作,用一支筆記錄下了生活以及內心的成長。 本書為散文集,文章始終圍繞作者身邊的人或事展開、父親母親、姥姥、戰友、動物等無一不是作者筆下的主角,從這些主角中透露出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基本介紹
- 書名:遠去的簫音/合肥姐妹叢書
- 出版社: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 頁數:299頁
- 開本:32
- 作者:楊修文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501790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人生即如同樹葉。把生活中四季的葉片收集和整理出來,就是完整的人生。
《遠去的簫音》便是作者楊修文歷經生活磨礪,在中年之際用智慧的雙眼感悟生活中的點滴,最終將這些“葉片”收集整理而成。全書沒有高峰低谷,沒有驚濤駭浪,只是看作者用淡淡的語氣,講述生活講述人生。
《遠去的簫音》便是作者楊修文歷經生活磨礪,在中年之際用智慧的雙眼感悟生活中的點滴,最終將這些“葉片”收集整理而成。全書沒有高峰低谷,沒有驚濤駭浪,只是看作者用淡淡的語氣,講述生活講述人生。
作者簡介
50後人。曾是女兵。在青藏高原生活工作30多年。後長期在衛生部門工作。以善良淳樸的心態,審視生活,發現和記錄著歲月年輪的點滴。
其作品在《安徽日報》《新安晚報》《安徽商報》《合肥晚報》《江淮晨報》《解放日報》和《未來》《清明》《西北軍事文學》《青海湖》《青年文摘》等報刊發表。多篇文章入選各文集及年選。
其作品在《安徽日報》《新安晚報》《安徽商報》《合肥晚報》《江淮晨報》《解放日報》和《未來》《清明》《西北軍事文學》《青海湖》《青年文摘》等報刊發表。多篇文章入選各文集及年選。
圖書目錄
第一輯 童年故鄉
故鄉
他鄉·故鄉
那個先生那座小廟
晏嬰冢的傳說
苦苦菜
綠色的渴望
金銀灘的記憶
在雪域高原撿牛糞
高原小溪
合肥老兵
土豆
第二輯 高原時間
心路
參軍
軍營記趣
紅肚兜
軍營“豆腐塊”
偷讀禁書
在雪域高原當護士
高原與白楊
裙裾與雪花一同飛舞
青海老鄉
青海情
高原夏日的青春記憶
留下對青海湖的敬畏
青海門源油菜花
藏飾
也許是應該忘卻的記憶
第三輯 親情友情真情
為父親下的那場雪
母親的追求
我的姥娘
舅舅的沉浮
載著媽媽逛合肥
表姐
安子
邊防軍的故事
父親給女兒的歌
秋菊
雪蓮
美麗的悲劇
秘書老劉
慶嬸
遠去的簫音
菊花的願望
關於“作風問題”的回憶
第四輯 心靈觸角
嫦娥奔月遐思
石想
永遠的香奈兒
寂寞的白玉蘭
填表人生
汽車與腳踏車
病中雜記
指地為名
披肩
洗澡
心愛童話
孩子與小狗
自從我有了手機
相信中醫
給母親的書
吃喝的變味
第五輯 感受英倫
英國的草地
英國人的誠信
靜狂兩極的英國人
英國的雨
速度的聯想
另類乞討者
樹
瞻仰馬克思墓
不敢恭維的英國飲食
英國人的“傻”
訪西敏寺
動物的天堂(一)
動物的天堂(二)
第六輯 關愛動物
寶寶
消失的蛙鳴
流浪狗小黑的故事
小女孩與小黃貓
一隻神奇的小麻雀
為藏獒擔憂
羊緣
魚別
說驢
高原雄鷹
教授養貓記
小麻雀和雞媽媽
大白熊
合肥龍蝦
高原百靈鳥
擁抱生活
修文擷葉——後記
故鄉
他鄉·故鄉
那個先生那座小廟
晏嬰冢的傳說
苦苦菜
綠色的渴望
金銀灘的記憶
在雪域高原撿牛糞
高原小溪
合肥老兵
土豆
第二輯 高原時間
心路
參軍
軍營記趣
紅肚兜
軍營“豆腐塊”
偷讀禁書
在雪域高原當護士
高原與白楊
裙裾與雪花一同飛舞
青海老鄉
青海情
高原夏日的青春記憶
留下對青海湖的敬畏
青海門源油菜花
藏飾
也許是應該忘卻的記憶
第三輯 親情友情真情
為父親下的那場雪
母親的追求
我的姥娘
舅舅的沉浮
載著媽媽逛合肥
表姐
安子
邊防軍的故事
父親給女兒的歌
秋菊
雪蓮
美麗的悲劇
秘書老劉
慶嬸
遠去的簫音
菊花的願望
關於“作風問題”的回憶
第四輯 心靈觸角
嫦娥奔月遐思
石想
永遠的香奈兒
寂寞的白玉蘭
填表人生
汽車與腳踏車
病中雜記
指地為名
披肩
洗澡
心愛童話
孩子與小狗
自從我有了手機
相信中醫
給母親的書
吃喝的變味
第五輯 感受英倫
英國的草地
英國人的誠信
靜狂兩極的英國人
英國的雨
速度的聯想
另類乞討者
樹
瞻仰馬克思墓
不敢恭維的英國飲食
英國人的“傻”
訪西敏寺
動物的天堂(一)
動物的天堂(二)
第六輯 關愛動物
寶寶
消失的蛙鳴
流浪狗小黑的故事
小女孩與小黃貓
一隻神奇的小麻雀
為藏獒擔憂
羊緣
魚別
說驢
高原雄鷹
教授養貓記
小麻雀和雞媽媽
大白熊
合肥龍蝦
高原百靈鳥
擁抱生活
修文擷葉——後記
文摘
我從《半月談》雜誌上看到一篇報導稱:從上個世紀後期以來,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風沙侵蝕,草地退化,漁業枯竭,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數據顯示,青海湖每年縮小的面積相當於一個杭州西湖。這個數據讓我很震驚,因為我是在青海湖邊長大的,那裡是我的故鄉。
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們全家就隨同在核子彈基地警衛部隊工作的父親,來到了荒無人煙的青海湖畔安了家。兒時的記憶至今都仍是那么清晰和美好:青海湖的水是碧藍的,遠看似一條鑲嵌在天邊的長長的藍色的飄帶;近看水天一色,分不出哪是天哪是湖。飛鳥和草原更是把這個“高原的藍寶石”襯托得無比的冷艷和絕美。你無論從
哪個角度去審視它,都是一幅濃妝艷抹的圖畫。
昔日包裹著青海湖的是廣袤的牧場。茂密的草原是那么的神秘和原始,隨處都可見風乾的動物骨骼。草原上除了牧民散養的氂牛和羊群,還有藏羚羊、藏獒、狼、獵隼、野兔、野雞等野生動物。夜晚經常會聽到讓我膽寒的藏獒群和狼群群毆的巨大吼聲,勝者往往是藏獒。青海湖的鳥島,有各種鳥類近二百餘種,我就是在那時認識了數量眾多的棕頭鷗、魚鷗、斑頭雁以及鸕鶿等鳥兒的。我還記得有一年,解放軍叔叔從湖邊撿到了兩隻找不到媽媽的小魚鷹,送給了我。我每天放學後都要到草原上的溪流中去給它們捉小魚和蝌蚪,逐漸地它們長大了,個頭和我差不多高了,和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每天送我去上學,我走到哪它們就跟到哪,像是我忠實的警衛。
青海湖還盛產湟魚。那是一種沒有魚鱗的大鯉魚,它的學名叫裸鯉,是國家的珍稀魚種。個頭大、肉嫩且脂肪多,烤著吃最是鮮美。那時青海湖的湟魚多得無法形容,有一個民諺說:“一塊石頭砸一條,一根棍子打兩條”。藏族同胞是不吃魚的。因為沒有捕撈,魚很好捕,當時正是國家生活困難時期,過節時要改善一伙食,解放軍叔叔就划船去捕魚,不大的工夫,就魚滿艙地歸來了。魚的個頭都很大,大的能有二三十斤重。把每家的水盆和木桶都裝滿,吃不完就曬成魚乾。
我的成長經歷見證了青海湖的興旺,也見證了它的衰落。也就是從那時起,隨著人口的快速增加,開始了對青海湖的無計畫開墾。成立了一個又一個的國營農場、勞改農場,把湖邊肥沃的草場,幾乎都改造成了耕地,種植油菜和青稞。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這種掠奪式的開發愈演愈烈,造成了青海湖生物鏈的脆弱甚至是改變:湖畔最好的草場全部變成了耕地。大面積的油菜種植,造成了地表大半年的休耕裸置,以及隨意的撂荒,致使草原沙化嚴重;青海湖上游的大部分河流被人們築壩截流,造成青海湖的水位急劇下降,湖水也越來越鹹。這又使魚和鳥的共生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鳥類數量減少,則導致了草原上的蟲災不斷;水質的改變和濫捕,又使漁業資源量接近枯竭,到了最低的臨界點;珍稀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現已經難覓昔日野生動物的蹤影。青海湖的原生態環境已被人類完全改變。青海湖,這個哺育了眾多生命的湖泊,已經失去了它往日的美麗容顏。
夏天,在這個青海湖最美好的季節,我又回到了青海湖畔。見到的是這樣的畫面:退化的草場,湖邊關在籠子中供觀賞的藏獒,眾多的遊人在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油菜花叢中拍照嬉戲,還有湖邊那一個個簡易的餐館。陪同我前去的朋友很神秘地跟我說,午餐要給我一個驚喜。午餐是朋友提前安排的,最後一道菜竟是一條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瘦而小的湟魚,我很吃驚,因為政府早已經封湖不準捕撈了。朋友說這些餐館都有湟魚出售,是偷捕的。
湟魚的生長期很長,十年才能長一斤。我望著這條還應該快樂生長的魚,下不去筷子。可朋友和服務員不停地催促我趕快吃,說是碰到檢查要罰款,是重罰。魚刺還要放到專門的塑膠袋里,吃完由服務員趕快收走。我吃了一口,像是在吞咽罪惡,難以下咽,就讓服務員拿走了。我的朋友惋惜地說,200多元讓你白扔了。
我的一個同學是主管青海湖生態環境的領導,當我談到青海湖的現狀時,她告訴我說,在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後,現在一系列的生態修復工程都已經開始實施。然而,要恢復和保持原有的水草豐美、鳥翔魚躍的自然容貌的目標,任重道遠,可能要經過許多代人的努力。
青海湖的興衰向人類昭示著:人類的活動和開發,必須要保持著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反之,大自然的報復行動,將是人類的無法承受之重。
為了青海湖,更是為了我們自己,請留下對青海湖的敬畏。
P78-P80
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們全家就隨同在核子彈基地警衛部隊工作的父親,來到了荒無人煙的青海湖畔安了家。兒時的記憶至今都仍是那么清晰和美好:青海湖的水是碧藍的,遠看似一條鑲嵌在天邊的長長的藍色的飄帶;近看水天一色,分不出哪是天哪是湖。飛鳥和草原更是把這個“高原的藍寶石”襯托得無比的冷艷和絕美。你無論從
哪個角度去審視它,都是一幅濃妝艷抹的圖畫。
昔日包裹著青海湖的是廣袤的牧場。茂密的草原是那么的神秘和原始,隨處都可見風乾的動物骨骼。草原上除了牧民散養的氂牛和羊群,還有藏羚羊、藏獒、狼、獵隼、野兔、野雞等野生動物。夜晚經常會聽到讓我膽寒的藏獒群和狼群群毆的巨大吼聲,勝者往往是藏獒。青海湖的鳥島,有各種鳥類近二百餘種,我就是在那時認識了數量眾多的棕頭鷗、魚鷗、斑頭雁以及鸕鶿等鳥兒的。我還記得有一年,解放軍叔叔從湖邊撿到了兩隻找不到媽媽的小魚鷹,送給了我。我每天放學後都要到草原上的溪流中去給它們捉小魚和蝌蚪,逐漸地它們長大了,個頭和我差不多高了,和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每天送我去上學,我走到哪它們就跟到哪,像是我忠實的警衛。
青海湖還盛產湟魚。那是一種沒有魚鱗的大鯉魚,它的學名叫裸鯉,是國家的珍稀魚種。個頭大、肉嫩且脂肪多,烤著吃最是鮮美。那時青海湖的湟魚多得無法形容,有一個民諺說:“一塊石頭砸一條,一根棍子打兩條”。藏族同胞是不吃魚的。因為沒有捕撈,魚很好捕,當時正是國家生活困難時期,過節時要改善一伙食,解放軍叔叔就划船去捕魚,不大的工夫,就魚滿艙地歸來了。魚的個頭都很大,大的能有二三十斤重。把每家的水盆和木桶都裝滿,吃不完就曬成魚乾。
我的成長經歷見證了青海湖的興旺,也見證了它的衰落。也就是從那時起,隨著人口的快速增加,開始了對青海湖的無計畫開墾。成立了一個又一個的國營農場、勞改農場,把湖邊肥沃的草場,幾乎都改造成了耕地,種植油菜和青稞。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這種掠奪式的開發愈演愈烈,造成了青海湖生物鏈的脆弱甚至是改變:湖畔最好的草場全部變成了耕地。大面積的油菜種植,造成了地表大半年的休耕裸置,以及隨意的撂荒,致使草原沙化嚴重;青海湖上游的大部分河流被人們築壩截流,造成青海湖的水位急劇下降,湖水也越來越鹹。這又使魚和鳥的共生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鳥類數量減少,則導致了草原上的蟲災不斷;水質的改變和濫捕,又使漁業資源量接近枯竭,到了最低的臨界點;珍稀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現已經難覓昔日野生動物的蹤影。青海湖的原生態環境已被人類完全改變。青海湖,這個哺育了眾多生命的湖泊,已經失去了它往日的美麗容顏。
夏天,在這個青海湖最美好的季節,我又回到了青海湖畔。見到的是這樣的畫面:退化的草場,湖邊關在籠子中供觀賞的藏獒,眾多的遊人在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油菜花叢中拍照嬉戲,還有湖邊那一個個簡易的餐館。陪同我前去的朋友很神秘地跟我說,午餐要給我一個驚喜。午餐是朋友提前安排的,最後一道菜竟是一條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瘦而小的湟魚,我很吃驚,因為政府早已經封湖不準捕撈了。朋友說這些餐館都有湟魚出售,是偷捕的。
湟魚的生長期很長,十年才能長一斤。我望著這條還應該快樂生長的魚,下不去筷子。可朋友和服務員不停地催促我趕快吃,說是碰到檢查要罰款,是重罰。魚刺還要放到專門的塑膠袋里,吃完由服務員趕快收走。我吃了一口,像是在吞咽罪惡,難以下咽,就讓服務員拿走了。我的朋友惋惜地說,200多元讓你白扔了。
我的一個同學是主管青海湖生態環境的領導,當我談到青海湖的現狀時,她告訴我說,在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後,現在一系列的生態修復工程都已經開始實施。然而,要恢復和保持原有的水草豐美、鳥翔魚躍的自然容貌的目標,任重道遠,可能要經過許多代人的努力。
青海湖的興衰向人類昭示著:人類的活動和開發,必須要保持著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反之,大自然的報復行動,將是人類的無法承受之重。
為了青海湖,更是為了我們自己,請留下對青海湖的敬畏。
P78-P80
後記
我喜歡樹,活著就永遠選擇站立。
我更喜歡樹葉,四季的韻味獨特而分明:春天裡是稚嫩、執著的嚮往;夏日裡是蓬勃的張揚;秋天則把自己精心妝扮得五彩繽紛,寧靜而無痕地在風中搖曳飄動,最後以優美的身姿飄落在大地上;冬日裡冰雪覆蓋,它融入泥土,完成了另一種擁有和實現。這就是樹葉的一生。
人生即如同樹葉。把生活中四季的葉片收集和整理出來,就是完整的人生。
我是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把自己這么多年來,隨性且塗鴉般,已經發表過的文字集結成冊的。因為每·篇習作發表後我都會有遺憾,都會感到失去了它出世前給予我的激情和快樂。我的多位好友都相繼出了書,她們一直都在督促和鼓勵我把以往的文章做個總匯。我的一位老友竟對我說:你應當很好地珍惜自己生命中的作品,這作品,第一是你的女兒,第二就是這些文字了。而後,我就逐漸萌生了把在我已走過的人生道路上,採摘下的這些文字的葉片加以整理和收藏的意念。
在整理文稿的同時,我也在清理著我為什麼要寫作的思緒,也想給出自己一個答案。
王小波在《我為什麼要寫作》一文中說道:有人問一位登山家為什麼要去登山,誰都知道登山這件事情很危險,又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他回答道:因為那座山峰在那裡。我很喜歡這個答案。。寫作於我,我只是喜歡。因為生活是這樣的美好與深刻。
世間有許多的事情是很難用慣性思維來解答的。我其實沒有正經上過學、讀過書。國小畢業那年,“文革”開始。在那個讀書無用的時代,我連中學課本都沒有見過。不用去學校,年級卻在年年升,我的文字基礎都是在國小完成的。後來,參軍、工作。而最離譜的是,我從入伍開始竟然一生都在做著與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在同事的眼中,我儼然是一個“秀才”。
我忘記是哪位大家說過:女人從文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錢,二是要有一間獨立的書房。這個條件對於我在開始寫作時,是遙不可及的。我一是沒有什麼錢,只是個小職員。別說書房了,連張書桌都沒有,家裡唯一的書桌是女兒的專用品。我的許多早期作品都是趴在小飯桌上完成的。我的經驗之談是:女人寫作的前提條件是要有足夠的壓力。在我習作之初,巨大的工作壓力、帶孩子的艱辛等等,極少生活樂趣,於是就有了宣洩的欲望,這成就了我的寫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興趣和喜歡。只要心思純粹,寫作樂趣就是無窮的。
現重讀早期的習作,如同會舊友,自己常常失笑與汗顏,它們沒有變化,我卻變了。有的習作,今讀之簡直惶恐,我本想藉機修訂,先生卻不贊同:你早期的文章,雖然稚嫩,但有著樸實的美,刻著那個時代的烙印。我贊同。它們每一篇都是我用心構思、用心去寫的。當我把這些文字組合出來的瞬間,它們就定格了。雖然有著許許多多的生澀和不足,也應該把它們保留下來,把我的歷史記錄下來,封存在那些文字里。
在我整理書稿的過程中,我的女兒和先生給予了我溫暖而有力的支持,並為該書取名為《修文擷葉集》。後該書未採用此名,我就把它作為後記的標題,來表達我對女兒和先生的感激之情。
在該書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程耀愷老師、馬麗春女士、桂平先生的鼎力支持和幫助;我和先生的摯友合肥市政協主席董昭禮先生欣然為本書題寫了書名,給本書增彩。在此一併致謝!
如今,這本集子出版了,我倒是沒有感到在完成了一種心愿後的愉悅,而更多的是感到它成了我對過去時光的一種懷念,也是對多年來關心我、支持我的朋友們的一聲輕輕地問候。
我更喜歡樹葉,四季的韻味獨特而分明:春天裡是稚嫩、執著的嚮往;夏日裡是蓬勃的張揚;秋天則把自己精心妝扮得五彩繽紛,寧靜而無痕地在風中搖曳飄動,最後以優美的身姿飄落在大地上;冬日裡冰雪覆蓋,它融入泥土,完成了另一種擁有和實現。這就是樹葉的一生。
人生即如同樹葉。把生活中四季的葉片收集和整理出來,就是完整的人生。
我是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把自己這么多年來,隨性且塗鴉般,已經發表過的文字集結成冊的。因為每·篇習作發表後我都會有遺憾,都會感到失去了它出世前給予我的激情和快樂。我的多位好友都相繼出了書,她們一直都在督促和鼓勵我把以往的文章做個總匯。我的一位老友竟對我說:你應當很好地珍惜自己生命中的作品,這作品,第一是你的女兒,第二就是這些文字了。而後,我就逐漸萌生了把在我已走過的人生道路上,採摘下的這些文字的葉片加以整理和收藏的意念。
在整理文稿的同時,我也在清理著我為什麼要寫作的思緒,也想給出自己一個答案。
王小波在《我為什麼要寫作》一文中說道:有人問一位登山家為什麼要去登山,誰都知道登山這件事情很危險,又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他回答道:因為那座山峰在那裡。我很喜歡這個答案。。寫作於我,我只是喜歡。因為生活是這樣的美好與深刻。
世間有許多的事情是很難用慣性思維來解答的。我其實沒有正經上過學、讀過書。國小畢業那年,“文革”開始。在那個讀書無用的時代,我連中學課本都沒有見過。不用去學校,年級卻在年年升,我的文字基礎都是在國小完成的。後來,參軍、工作。而最離譜的是,我從入伍開始竟然一生都在做著與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在同事的眼中,我儼然是一個“秀才”。
我忘記是哪位大家說過:女人從文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錢,二是要有一間獨立的書房。這個條件對於我在開始寫作時,是遙不可及的。我一是沒有什麼錢,只是個小職員。別說書房了,連張書桌都沒有,家裡唯一的書桌是女兒的專用品。我的許多早期作品都是趴在小飯桌上完成的。我的經驗之談是:女人寫作的前提條件是要有足夠的壓力。在我習作之初,巨大的工作壓力、帶孩子的艱辛等等,極少生活樂趣,於是就有了宣洩的欲望,這成就了我的寫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興趣和喜歡。只要心思純粹,寫作樂趣就是無窮的。
現重讀早期的習作,如同會舊友,自己常常失笑與汗顏,它們沒有變化,我卻變了。有的習作,今讀之簡直惶恐,我本想藉機修訂,先生卻不贊同:你早期的文章,雖然稚嫩,但有著樸實的美,刻著那個時代的烙印。我贊同。它們每一篇都是我用心構思、用心去寫的。當我把這些文字組合出來的瞬間,它們就定格了。雖然有著許許多多的生澀和不足,也應該把它們保留下來,把我的歷史記錄下來,封存在那些文字里。
在我整理書稿的過程中,我的女兒和先生給予了我溫暖而有力的支持,並為該書取名為《修文擷葉集》。後該書未採用此名,我就把它作為後記的標題,來表達我對女兒和先生的感激之情。
在該書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程耀愷老師、馬麗春女士、桂平先生的鼎力支持和幫助;我和先生的摯友合肥市政協主席董昭禮先生欣然為本書題寫了書名,給本書增彩。在此一併致謝!
如今,這本集子出版了,我倒是沒有感到在完成了一種心愿後的愉悅,而更多的是感到它成了我對過去時光的一種懷念,也是對多年來關心我、支持我的朋友們的一聲輕輕地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