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港

遙望港

遙望港,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又名古橫江、夾江、清水港、洋岸港、搖網港、躍網港。宋丞相文天祥從石港場東賣魚灣處揚帆渡海,至浙東繼續抗元。後人為紀念渡海時遙望南方的文天祥,將洋岸港改稱為“遙望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遙望港
  • 外文名:Yaowang Harbor
  • 別名:古橫江、夾江、清水港等
  • 位置:江蘇省南通市
早在隋唐年間,遙望港介於揚州、泰州古沙咀與通呂水脊區之間的海洋。後由於沙州並陸,形成長江入海支泓,又以後逐漸形成古水道殘跡,世稱“古橫江”,唐代稱“夾江”。支泓的南緣在壺逗洲(胡豆洲)、南布洲,大致今平潮、新壩西北、劉橋北,向東南到金沙、余西一帶;北緣在扶海洲,即今如皋縣磨頭、石莊間,經白蒲、馬塘到掘港一線。當年的古橫江入海口在今如東縣掘港鎮稍東。唐代開成三年(838),在《入唐求法巡禮行紀》中有日本僧人圓仁來唐求法時,駛船在揚州海陵縣掘港江口遇險的記載。登入後至掘港國清寺住宿,還看到“南方遙有三山,未識其名”。這三山,為狼山、劍山、軍山。
唐末,古橫江內泥沙漲出水面。據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載:“古橫江在洲北,原是大海,天祐中沙漲,今有小江東出大海。”所指小江,即宋代的清水港,為當時通州、如皋的界港,其東段古道即今遙望港。
隨後築范公堤時,將古橫江內中沙海灘封閉成陸,轄地屬南通縣北部和如皋縣南部的前身。據傳南宋德祐二年(1276)間,宋丞相文天祥從石港場東賣魚灣處揚帆渡海,至浙東繼續抗元。他站在船頭,心懷故國,遙望南方,順口出詩:“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詩《揚子江》)明隆慶(1567—1572)中葉三餘灣北側的一條攔海堤岸,原稱洋進岸,後簡稱洋岸,岸外的港汊即通如之間的界港稱洋岸港。後人為紀念渡海時遙望南方的文天祥,將洋岸港改稱為“遙望港”。
遙望港西起南通縣石港鎮丁家渡接九圩港,向東到遙望港閘(九門閘)入海,是南通、如東兩縣界河。全長36公里,為如東、南通兩縣邊境地區20萬畝農田引用九圩港江水和260平方公里洪水下泄出海的主要河道。該河床底寬28米,底高程-1.5米,邊波1:3。民國8年(1919),遙望港清淤撈淺。
新中國成立前,該港因年久失修,河床逐年增高,加上河道狹窄、彎曲,每當大水之年,高水下壓,兩岸飽受洪澇之害。為解決洪水來量大,出海水路小的矛盾,1954年發生特大洪澇災害之後,南通專員公署作了“疏通入海水道下泄”的決定。
從1955年春至1975年冬20年間,對遙望港各河段進行整治,疏浚、裁彎取直工程順利完成,遙望港流經石港、五總、十總、二窵、北興橋、恆興等6個鄉鎮,流域面積148平方公里,水流暢通,確保兩岸農田免遭洪澇災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