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魯胸像

達魯胸像

《達魯胸像》是羅丹作於1883年的一座青銅像。達魯是羅丹的朋友,達魯因參加巴黎公社活動被判處流亡,在國外度過了若干年流亡生活歸來,身心疲憊。遇見羅丹後,兩人知遇之情,打動了藝術家羅丹,遂決意為他創作了這一尊胸像。胸像是以裸著上身,昂揚起脖子的悲憤形象來展現的,以強調達魯在為自己的理想與事業而鬥爭中表現的不屈意志。這個作品完美地體現了人物性格特徵。正因為原型是個流亡的革命者而遭致官方嚴厲的批判與無端的攻擊,他被誣為“紅色政治的工具”,在一段時間內受到當局的監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魯胸像
  • 類別雕塑  、青銅像
  • 年代:約作於1883年
  • 作者:羅丹
基本信息,作品背景,藝術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達魯胸像
【類別】雕塑青銅像
【年代】此像約作於1883年
【作者】羅丹
【規格】52×38×22厘米

作品背景

羅丹在男性肖像雕刻上,要數1883年為他的朋友與同行達魯(1838~ 1902)所作的那尊最富現實主義意義。羅丹對於這位朋友的生活處境是深表同情的。達魯因參加巴黎公社活動被判處流亡,在國外度過了若干年流亡生活歸來,身心疲憊。遇見羅丹後,兩人知遇之情,打動了藝術家羅丹,遂決意為他創作了這一尊胸像。胸像是以裸著上身,昂揚起脖子的悲憤形象來展現的,以強調達魯在為自己的理想與事業而鬥爭中表現的不屈意志。
羅丹不大關心政治,也不了解巴黎公社和當時法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但他能同情別人的志向。因此曾蒙受過來自官方的批評與無端的攻擊,他就由於這一尊《達魯胸像》而被誣為"紅色政治的工具"。當然,這是很沒有說服力的,於是,官方一部分惡勢力又從另一方面企圖毀壞羅丹的名聲,說他的雕塑是"粗野"與"墮落"的,說他是一個"性虐狂"。有人惡毒地畫了一幅漫畫,把羅丹畫成近乎野蠻人一般,在工作室里擺弄著他那些"奇形怪狀的女裸體"。社會輿論可以蒙住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的眼睛,卻遮蓋不了羅丹的藝術品的光輝。

藝術賞析

《達魯胸像》終於被鑄成青銅,為後世留下了這位參與公社鬥爭的艱苦的雕塑家的真切形象。
羅丹是一個不關心政治的藝術家,他的心裡裝的都是雕塑藝術,即使家庭、孩子也很難占據他的心思。人們的面容、軀幹及肌肉,以及從人的外形所反映出的心靈的真實情感,這些才是他真正關心的東西。
但羅丹也曾為政治上的反動人物塑過像。在羅丹的工作室里,有一座法國政論家亨利.羅歇福爾的胸像。他突出的頭額像是一個好鬥的、常和同伴打架的孩子的頭額,火焰似的頭髮好像發出起義的信號,譏諷而彎著的嘴唇,憤怒的鬍鬚,表現出一種不斷的反抗,人們一眼就能認出這是副暴動者的面孔。在羅丹看來批評和戰鬥的精神本身就是一個值得讚美的形象。這個形象反映出19世紀70年代一大批法國人的精神狀態。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義,對法國人精神世界的影響是重大的。雖然這次起義很快就被殘酷地鎮壓了,然而它為反抗暴政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卻給歐洲乃至世界的無產階級的革命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羅丹為達魯塑了一個胸像,裸露的上身、倔強地昂揚起的脖子,展現了達魯悲憤與憂患的氣質。高傲的挑戰似的頭、露出青筋的脖子、凌亂的鬍鬚、緊皺的眉頭和粗眉毛深隱憔悴卻充滿力量的眼,這是一個飽經滄桑而又高貴的頭顱,它充分顯露了革命者高傲的不屈的神氣。這個作品完美地體現了人物性格特徵。正因為原型是個流亡的革命者而遭致官方嚴厲的批判與無端的攻擊,他被誣為“紅色政治的工具”,在一段時間內受到當局的監視。
後來達魯成了羅丹的對立派,他因投機成了官方所寵愛的雕塑家。羅丹的《藝術論》中還是很高地評價了達魯,認為他是位“偉大的藝術家”,“他的許多雕像有著壯麗的圖案意味,這使得他這些作品能和17世紀最美的作品放在一起。如果他沒有貪圖官方地位的弱點,那么他所做的,也許都是些傑作。”在羅丹的思想中,一個藝術家同時做兩種事業是不可能的。投機倒把,拉攏巴結社會上有用的高層人士,以及想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這對藝術是沒有什麼益處的。藝術需要虔誠,需要專注。如果達魯能夠在工作室專心致志地工作,以他的天資,他會創造出非常神奇的作品。這些作品的美,足以照亮眾人的眼睛,而眾人的判斷也許會給予他以藝術上尊貴的地位――他用盡心智去謀取的那種藝術上尊貴的地位。在藝術史上,為謀求名利而喪失自我的人不計其數。
相比起有報酬的委託,羅丹更願意為朋友免費做塑像。他覺得在不取報酬的情況下,可以更自由的大顯身手。正如里爾克所說的:“人們的臉容,在他眼裡就像場景,身臨其境,一切事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作者簡介

羅丹:法國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畫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羅丹羅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