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蘭特哩袞之戰,明代東蒙古左右翼之間的一場大決戰。達蘭特哩袞或稱達蘭哈喇,亦譯作答蘭特里溫、達蘭圖魯特,直譯為“七十個頭”或“七十個山頭”,意為多峰山。一說為內蒙古呼和浩特北大青山的蒙古語稱呼,一說為伊克昭盟右翼中旗(鄂托克旗)東北42里的大藍土祿(或作達蘭土魯池),即今鄂托克旗的達拉圖魯。成化十六年(1480),元裔巴圖蒙克繼汗位,稱達延汗,在其夫人滿都海哈屯的協助下,西擊瓦剌,清除異宗權臣和割據勢力,開始了統一蒙古的活動,但遭到右翼永謝布、鄂爾多斯、土默特三萬戶一些領主的強烈反抗。正德四年(1509),達延汗任命其次子烏魯斯博羅特(五路士台吉)為右翼三萬戶濟農(親王),企圖接管右翼,結果被永謝布領主亦不剌、鄂爾多斯領主滿都賚阿固勒呼(阿爾禿廝)等謀殺,遂引發了正德五年(1510)的左右翼大決戰。達延汗率左翼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三萬戶及科爾沁等屬部向右翼三萬戶發起進攻,雙方激戰於達蘭特哩袞。達延汗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賽那剌)亦從右翼逃出,率4千勇士加入戰鬥。最後,達延汗以“牤牛陣”大破右翼的“弓形推車陣”,右翼或死或降,餘部隨亦不剌逃入青海。達延汗復任命巴爾斯博羅特為右翼三萬戶濟農,廢除異宗領主,令諸子孫分別掌管右翼三萬戶。此戰結果,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各部,改變了元裔封建主和異宗封建主並立的局面,形成了達延汗子孫統治的漠南、漠北各部,又成為清代在蒙古地區設立盟旗制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