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豆科黃芪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被開展、白色柔毛。莖直立,高達80厘米,分枝,有細棱。
羽狀複葉有11-19(23)片小葉,長4-8厘米;葉柄長不及1厘米;托葉分離,狹披針形或鑽形,長4-8毫米;小葉長圓形、倒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5-20毫米,寬2-6毫米,先端圓或略尖,基部鈍或近楔形,小葉柄長不及1毫米。
總狀花序較密,生10-20花,長3.5-10厘米;花序梗較葉短,總花梗長2-5厘米;苞片線形或剛毛狀,長3-4.5毫米。花梗長1-1.5毫米;
花萼斜鐘狀,長5-5.5毫米,萼筒長1.5-2毫米,萼齒線形或剛毛狀,上邊2齒較萼部短,下邊3齒較長(長達4毫米);花冠紫色,
旗瓣近倒卵形,長12-14毫米,寬6-8毫米,先端微缺,基部寬楔形,翼瓣長約10毫米,瓣片彎長圓形,長約7毫米,寬1-1.4毫米,先端鈍,基部耳向外伸,瓣柄長約3毫米,龍骨瓣長約13毫米,瓣片近倒卵形,長8-9毫米,寬2-2.5毫米,瓣柄長約4.5毫米;子房有柄,被毛,柄長約1.5毫米。
莢果線形,長1.5-2.5厘米,寬2-2.5毫米,先端凸尖喙狀,直立,內彎,具橫脈,假2室,含20-30穎種子,果頸短,長1.5-2毫米。種子淡褐色或褐色,腎形,長約1毫米,寬約1.5毫米,有斑點,平滑。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達烏里黃芪生於海拔400-2500米的山坡草地、荒地、林緣、林下、田邊、路旁及河灘淤泥地,定沙丘等處。特別是在山地丘陵區的坡積、淤積的黑鈣土上生長良好,常常形成片狀優勢植物群落。
分布範圍
達烏里黃芪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黃土高原地區、西北及山東、河南、四川北部。原蘇聯、西伯利亞、蒙古、朝鮮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達烏里黃芪為旱中生植物,喜生於稍濕潤肥沃的沙質土壤上,具有一定的耐寒、抗旱能力,抗風沙,不耐鹽鹼。是草甸草原和草原化草甸的伴生種。
達烏里黃芪一般4月下旬出苗,6-8月為開花期,9月間種子成熟,10月上旬枯死。一株有兒千或萬粒種子,種子。在當年夏秋部分發芽出苗,第二年春另有部分發芽出苗,但必須經過越冬後才能開花結果。
繁殖方法
達烏里黃芪的繁殖方式一般為播種或分株繁殖。
栽培技術
達烏里黃芪易栽培、易管理、易利用。種植達烏里黃芪的地塊要選在土層較厚、肥沃沙壤中性士地上。播前耕深18-20厘米,由於種子細小,一定要將地塊整好。可獲當年高產,4月底前後播種,如
墒情較差,應及時搶墒播種,畝播量0.75-1.0千克,
條播、
撒播均可,條播播深1-l5厘米,行距30厘米,撒播後用丁齒耙耙一次,播後鎮壓,以利保墒保苗,出苗後加強田間管理。苗期易受雜草抑制,出苗後應及時拔鋤雜草。當年在8月下旬或9月上旬
刈割調製青乾草,第二年收種在莢果80%變為褐色時收穫,不收種的在開花初期刈割,留茬高10-15厘米,後期雨水充足可在收一茬,初花期和二茬草產量高。質量優,適口性好。收種子後的莖枝也是牛、羊、兔的上等飼草,加工草粉利用效果更好。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達烏里黃芪種子藥用,可補腎益肝、同精明目。
飼用價值
達烏里黃芪以夏季利用利用最好,此時正是其開花結果期,營養成分含量高,適口性好,家畜可採食。達烏里黃芪可作為天然草地的補播、與禾本科牧草混播、是改良土壤的良好草種。
達烏里黃芪枝葉纖細柔軟,鮮嫩,葉量大,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其中粗蛋白質含量達16.21%、粗脂肪含量2.36%、粗纖維含量15.79%、無氮浸出物為57.88%、粗灰分為7.8%。
達烏里黃苠在結莢前的任何時期刈割或放牧,馬屬動物及牛、羊、兔、豬均喜食,由於驢尤為嗜好,故稱驢乾糧。刈割後,鍘短也可,小鍘也可,鮮餵也好、乾餵也好,各種畜禽均喜禽。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