墒情

墒情

墒情是指作物耕層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況。墒指土壤的濕度;墒情指土壤濕度的情況,土壤濕度受大氣、土質、植被等條件的影響,在灌溉上有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墒情
  • 外文名:soil moisture status
  • 在我國:是指旱作農業區土壤的含水狀況
  • 所謂保墒:是設法減少耕層土壤水分損耗
  • 土壤濕度:是土壤的乾濕程度
簡介,墒情站,作用,土壤合水量,適墒程度表達形式,單站墒情,區域墒情預報的方法,

簡介

墒情(soil moisture)是指對農作物耕作層土壤水分的增長和消退程度進行的預報。耕作層土壤含水量(又稱墒)。
墒(shāng)有2種含義:
(1)耕地時開出的壟溝,例如墒壟或墒溝。
(2)土壤里的濕度,例如墒情、保墒、驗墒、搶墒、墒土等。
所謂保墒即是設法減少耕層土壤水分損耗,使存貯在土壤中的水分儘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最常見的保墒方法就是在農田表面鋪設覆蓋物(如秸稈、塑膠薄膜等)。
驗墒即是檢查或測定土壤的濕度。
搶墒即是趁土壤濕潤時突擊播種。
墒土則是指剛翻耕過的濕土
墒指土壤的濕度。墒情指土壤濕度的情況。土壤濕度是土壤的乾濕程度,即土壤的實際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乾土重的百分數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乾土重×100%。也可以土壤含水量相當於田間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對於飽和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對含水量表示。根據土壤的相對濕度可以知道,土壤含水的程度,還能保持多少水量,在灌溉上有參考價值。土壤濕度大小影響田間氣候,土壤通氣性和養分分解,是土壤微生物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條件之一。土壤濕度受大氣、土質、植被等條件的影響。
在野外判斷土壤濕度通常用手來鑑別,一般分為四級:
(1)濕,用手擠壓時水能從土壤中流出;
(2)潮,放在手上留下濕的痕跡可搓成土球或條,但無水流出;
(3)潤,放在手上有涼潤感覺,用手壓稍留下印痕;
(4)乾,放在手上無涼快感覺,粘土成為硬塊。

墒情站

檢測田間或牧場等土壤墒情的水文測站。分為國家站和地方站。按監測目標分為基本站、試驗站和巡測站三類。

作用

反映作物在各個生長期土壤水分的供給狀況。並直接關係到作物的生長與收穫。因此,研究分析墒情在作物根系層的分布、變化規律,開展墒情預報。對防旱、排水除澇、調節土壤濕度、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證農業高產穩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土壤合水量

土壤合水量補給來原主要是降水量和灌溉水量,它消耗於陸面蒸發(包括土壤蒸發和植物蒸發)及深層滲透。墒情年內變化規律主要決定於氣候、土壤、地質因素和人類活動。不同類型土壤含水量有很大差別,而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期對水分的需求又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墒情是否適合要視作物需水量、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否協調而定。

適墒程度表達形式

適墒程度表達形式有::
(1)中水分平衡指標法:以生長期內實際供給作物的總水量與保證作物正常生長的總需水量的比值作為指標,比值接近於1,表示為供需平衡。
(2)雨量指標法:按農時劃季,以超過或少於某一量級的雨量大小來反映。
(3)土壤含水量指標法:根據當地土壤、作物、氣候條件實驗求得。當土壤含水量小于田間持水量時,作物生長比較適宜。如小於穩定調節濕度,則為嚴重缺水。
常用的墒情預報方法,多從探求土壤含水量的變化規律及其與主要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人手,預報單站或區城未來土壤水分的增減情況及其對作物生長的影響程度。

單站墒情

預報以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墒情測報站的墒情,代表本地區類似條件下多處墒情的平均情況進行預報。例如,建立以單站初始土壤含水量為參數的降水量與土壤含水量增值的相關圖,或用前期土壤含水量加上降水量與後期土壤含水量建立關係曲線;分析單站各月土壤含水量消退係數與土壤含水盤建立關係曲線。還有分別不同作物繪製的以降水量和月份為參數的前後期土壤含水量相關圖等。對寒冷地區,還要加入氣象要素(如氣溫、風速等),考慮土壤凍結和蒸發的影響。

區域墒情預報的方法

區域墒情預報主要採用單站綜合的方法。
(1)如氣候區內作物、土壤和地貌特徵相近時,各單站土壤含水量預報關係線相當接近,加以綜合即可進行區域預報。
(2)對同一地區內單站消退係數的關係曲線進行綜合。若同一分區內下墊面土壤、植被、地形、地質條件不同,單站綜合法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較好的方法是按有無灌溉設施分別進行區城水量平衡計算。
(3)為及時指導防旱抗早,也可將實測或預報的各站墒情點繪等值線圖,用以判別各地的適應程度,但需結合當時當地具體條件,進行合理性分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