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證明,活動過少會使臟器過早衰弱,還將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使得人的情緒不穩定和新陳代謝發生障礙,導致許許多多之病症產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摩易筋甩手功
- 外文名:The yi jin work of cutting
- 基礎:現代醫學證
- 結果:導致病症產生
簡介,序文,前言,實施要領,甩手十九訣,甩手歌訣,甩手治病訣要,十九字訣用法,結語,
簡介
「達摩易筋甩手功」適合人體,既省時方便又不會有副作用的運動。運動四原則:一、適度為要,謹防過量;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三、勞逸結合,弛張有度;四、形神兼一,講究統一。《呂氏春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了。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運動能調暢氣機,精氣流通,增強體質!古代人神醫華佗曾說:「人體欲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早、中、晚,一日三次,每次甩手五分鐘、十分鐘、或十五鐘,量力而為,以避免肩膀韌帶與肌肉受傷,長期練甩手功當可延年益壽。
序文
現在社會上流行的養生保健功法是「達摩易筋甩手功」能促使內臟血流通暢,增強新陳代謝功能,防止體內細胞衰老更具預防感冒之功,可說是一種美好健身運動功法…甩手功是有傳承有系統的,值得學習甩手功的人好好研讀,其所提的次數與要領更是要注意,否則雖是簡易功法也會造成身體的傷害。小編就此刊載供大家參考,冀望讀者海涵。
資料來源: 《呂氏春秋》、《真本易筋經》、《秘本洗髓經》、《達摩大師悟性論》。
前言
易筋甩手功,屬於道家之導引強身治病之安樂延年法門,乃外護功法,與華陀之五禽戲,及達摩之易筋經,張三豐之太極拳,同為強身治病、練形換形之助道品。達摩易筋經第十二卷中,不少節均曾提及之,但早已失傳。其治病之種類甚多,尤以慢性病,其見效之速與收功之宏,實不下於易筋、太極拳與五禽戲等多種拳術及動功,切不可以其簡易而輕忽之也。甚有謂其反屬中老年人並與慢性病及因虛弱虧損而引起之病症,幾無有不治無有不愈者!
甩手特點是「上虛下實」動作柔和,精神集中,兩手搖動。這樣可以改變體質上盛下虛 (比如高血壓,頭部發熱、四肢冰冷)的狀態,使下部堅固,上身輕鬆,疾病自去。
反應問題:針灸推拿有反應,甩手更有反應。反應就是氣血在起變化,於是胸腹鬆了,腳也熱了,四肢末稍原來血液不足地方走到了,三焦打通了,打呃、放屁、酸麻脹痛、冷熱、蟲爬、震動等等。病區反應都是正常的,有益的,只要堅持有恆,則改善體質,戰勝疾病,是毫無問題的。
實施要領
甩手時,要身體站直,腳伸直,腳趾用力抓住地下,兩腳伸開距離等於肩寬,兩臂同方向前後擺動,向後用點氣力,向前不用力,由墮力自行擺回,兩臂伸直不宜彎,眼睛向前平視,集中一點,心中不懷思念。你一定要自已暗數數次,因為數數,就心無雜念了。只數數(心理只要專心數數目就可以,就跟氣功數習法一樣可以使人心專志一)兩眼平視,數數以便記憶做了幾多次,輕輕搖手以三分力量向前而以七分力量甩手到背後,這一連串的觀想和動作,是幫助「甩手功」的姿勢到完成和發揮「甩手功」的獨特療效。如果加上易筋經十指翹起向後,使筋也運動,那更有功效。開始由一二百起,逐至每次五百次漸增到一千次為止,時間約每次十至二十分鐘。嗣即灑腿,散步。一天多次練習的效果比一次長時間的練習安全,尤其是單一的功法練習不要一次練習太久,否則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或副作用,由於甩手功一次站每次十至二十分鐘,會造成下肢循環不良,所以練習完後要散步,灑腿等收功操,活絡兩腳的氣血。
甩手十九訣
「上宜虛,下宜實。頭宜懸,口宜垂。齒宜叩,舌宜抵,津宜咽。胸宜絮,背宜拔,腰宜軸,臂宜搖,肘宜沈,腕宜重,手宜劃,腹宜實,跨宜松,肛宜提,跟宜石,趾宜抓」 (坊間只寫十六字訣,除有遺漏外並有錯別字)
甩手歌訣
1.內中提。(吸氣提肛,可以防止內臟下垂,與強化前後二陰的括約肌,有防止小便不禁遺尿等功效。)
2.展開連綿搖關節,活絡舒筋濁氣沉,虛實變換利開合,氣貫四肢百脈行。
3.兩腳踏實肩下沉,上三下七有重心,能去頭重腳輕病,精氣充沛體輕靈。
4.甩手治病啥原因,勝似推拿與金針,氣脈不通起百病,心平氣和病難侵。
說明:「上三下七」指虛實,即上虛下實, 明確地規定虛實的程度,和用勁的比例。上面三分,下面七分,手裡三分,腳里七分,出手三分是虛,回手七分是實。
全身來講:用勁的比例是上面三分,下面七分。
向前擺來說:開始出手是虛三分,接下來向後變實就是七分。
從手來講:手是可輕可重的但手與腳始終要保持三分與七分的比例,手重腳更重,上重下更重,上用勁下更用勁。
不用勁,不是完全放鬆,要用勁也不是全部用勁,全松不起作用,反而要搞錯,而錯了在於腳放鬆,手用勁一點,就成為上實下虛了。甩手十九注意手,聽了用勁,當然是手裡;不知還有腳的作用,還有腰的作用;而腳與腰是無形的,比手更重要,這點很難理解。打太極拳,從中醫經絡學說研究,就容易理解。(想要把甩手功練好,可以練練太極拳把身體的重心與虛實搞清楚,想把甩手的原理了解就需要懂中醫,才可以懂得變化的原理,役功法而不役於功法,就跟醫家說的:醫必有方而不執於方的道理一樣) 甩手的手是從腰裡出去的,而腰的根在腳,如果上(手)用勁,下(腳)不用勁,就叫失重。
很多人只知道因車上船上跌倒叫失重;不知道頭重腳輕現象,上實下虛現象也是失重;很多慢性病也是失重; (高血壓是一個典型的上實下虛,出現頭重腳暈的現象也是,中醫是講症狀來決定虛實而非病名)肩胛脅起 疑似斜頃也是失重;半身不遂也是失重;甩手的貢獻就是在調整失重,變為平衡。腳里用勁有何必要 ? 腳里湧泉穴是腎穴,(湧泉穴是腎經的井穴)心跳,失眠,按摩湧泉穴就能治療,就能鎮靜。腳里還有五臟六腑的不少穴位,可以治五臟六腑的病,用勁即是調整,即是治療。萬病一針是誇大,但針灸推拿治病,不止百病,因此甩手治病,並不誇大,甩手本身是一奇蹟。
甩手治病訣要
甩手何以能治病?人體內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中醫認為是「氣血」,氣血有了問題,百病叢生;反之氣血通暢,百病自去。根據這一原理,甩手能根本改變氣血,改造體質,掌握了主要原因,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甩手對眼睛有利,為什麼 ? 內經中說:「目受血而能視,」還是一個血的問題。氣血走不到,當然引起各種病變,全身上下相通,脈脈相達,自然就沒有病,有人認為眼睛是獨立系統,與肌體關係不大的觀點,實不盡然。甩手運動後,普遍的效果是:能吃飯、能走路、能睡覺、大便通,證明新陳代謝起了變化。能吃飯表示胃氣的功能良好,能吸收各種養份,能走路代表下半身肌力未衰退,能睡覺代表神經系統平衡而且睡覺是身體最佳恢復的方法,大便通表示毒素可以排出體外,腸子功能良好身體免疫功能佳。
半身不遂、中風高血壓、關節炎,往往連在一起,這就是身體內部氣血不平衡,影響流轉分布,使經絡、肌肉、骨骼起了變化。特點是兩邊的脈不一樣,一邊高(多)、一邊低(少),有的每分鐘相差二十跳、十跳 (這一部分有待商榷),而往往一邊手腳就有酸痛、麻木的反應,實質上,上下往往也有問題,上面充血,下面血不到。
甩手對這個病有特效,為什麼?甩手不獨能治,而且還可以防止中風的前奏,中風是兩邊血流有問題,因此脈里反應出來不平衡,上下不平衡 。
中醫有「脈從跟腳起」的講法...甩手之所以有作用,在於甩手後脈有變化,脈代表五臟六腑。半身不遂是頭重腳輕即上實下虛。
按脈是中醫一大發明,古代醫學家對脈理作了很精細的工作,有輝煌成就,從脈的變化中可以了解五臟六腑的變化,體質的強弱。甩手之所以能治病,關鍵在於能改造體質,既然能改造體質,當然也能從脈里反應出來。
脈太快的病是血不能控制氣,氣就損失了,是血分不足,因為甩手刺激到腸胃的循環,使消化吸收功能增強,所以也補血功效,另一說是血行於脈,氣行於脈外,若是不能協調一致就會生氣病或是血病,所以甩手使氣與血速度一致,難經第 22 :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就有控制氣的作用。脈跳太慢的,在血流暢有阻礙和血氣不足,甩手後四肢在運動,牽動背、胸、腹,阻礙打通了,淤血趕走了,當然脈也正常了。
脈的改變是經絡的改變,怎么改變 ? 脈從腳根起人身體的12經脈經起於手指與腳趾,所以井、榮、輸、原、經、合都在四肢末端。甩手重心在腳,腳用勁,如老樹生根,和打樁一樣打下去,使腳里的氣血起了按摩作用,由此而通達全身,肌肉、皮膚、骨節、骨髓,改變。
十九字訣用法
「上宜虛,下宜實。頭宜懸,口宜垂。齒宜叩,舌宜抵,津宜咽。胸宜絮,背宜拔,腰宜軸,臂宜搖,肘宜沈,腕宜重,手宜劃,腹宜實,跨宜松,肛宜提,跟宜石,趾宜抓。」
(一)上宜「虛」,虛乃空虛之意,上體自腦以下宜虛,虛則空靈自在,而不滯重呆板。
(二)下宜「實」。實乃後重之意,下體自腰腹以下宜實,實則穩健剛重,而不輕浮虛弱。
(三)頭宜「懸」,「懸」者掛也,似有繩懸起頂上之發,可以上接天氣。
(四)口宜「垂」。垂者自然垂合,將嘴巴微微合起,下顎並微向後收,以防削往上沖。
(五)齒宜「叩」,叩者即上下齒微微用勁相叩,叩齒乃道佛門中靜坐時常用之功法。
(六)舌宜「抵」,抵者即舌尖微微上翹,抵住上齦,以接神水及任督脈氣。
(七)津宜「咽」。咽者即咽華池神水,俗所謂吞津之功法。
(八)胸宜「絮」,絮是棉花,想著胸部如棉花一樣輕鬆無力。柔和而不用勁。
(九)背宜「拔」,拔者像有東西在上,用力將你的背脊拔了起來,使上挺。
(十)腰宜「軸」。軸是車輪的軸心,想像你的腰脊骨左旋右轉。直豎如軸心。
(十一)臂宜「搖」,手臂似扒船然輕輕在搖。
(十二)肘宜「沉」。肘即手,在甩手之際,用意沉下往後甩出。
(十三)腕宜「重」,在甩手時,腕部應該用力下後翻並且將掌突筋露,使胸部挺張。
(十四)手宜「劃」,劃者划船者也,手向後作划船狀。也是使內臟不斷牽動。
(十五)腹宜「實」。如果肚子像鐵石之實,則自有上輕下重之感。
(十六)跨宜「松」,雙足稍為扎馬,跨部自然輕鬆。
(十七)肛宜「提」。像忍大便一樣,將肛門上提。唯不必用勁,使其自然。
(十八)跟宜「石」,將臀部稍微下沉,腰伸直,自然腳跟穩如盤石。
(十九)趾宜「抓」。用意念想著一雙足掌似有勾抓著地面,不由自主便達到「上虛下實」之竅妙矣。
結語
目前工業社會,一般人因長期缺乏運動,以致阻礙了全身之血液循環,導致慢性疾病之發生,利用工作空暇時間,每日作一至二次,每次十至二十分鐘之久即可,如此若能行之有恆,能預防感冒及防止慢性疾病之侵蝕,對常保身體之健康,當有莫大之幫助。「甩手功」由「易筋經」變化而來,易筋之意,是使弱的筋,變為強的筋,病的筋,變為壯的筋,使已經生病的人,慢慢全愈,未病的人,充分健康。運動重點,著重我們兩手的手指,手掌,手腕,兩腳的足趾,足跟,膝部,通過手指手掌手腕,足趾足跟膝部的十二條筋脈,予以同時牽拉,使其受到刺激而起伸縮運動。因伸縮運動而轉弱為強,由既病轉為不病。由不病變為健康延年。
切記: 「身動心靜」甩手時,要身體站直,腳也要伸直,腳趾用力抓住地下,兩腳距離與肩膀同寬,兩臂同方向前後搖甩,向後用點力氣向前不用力,用力自行擺回,兩臂要伸直不宜彎,眼向前看,心中應無雜念。…
甩 手 功
動作簡釋:
「上三下七」即虛實,及(上三下七)上虛下實 (趾如抓,跟宜石),而更加明確地規定虛實的程度和用勁的比例。上面三分,下面七分,手裡三分,腳里七分,出手三分是虛,回手(下來)七分是實,另應提肛。
全身來講,用勁的比例是上面三分,下面七分,向前甩來講,開始出手是虛三分,接下來變實就是七分,從手來講,手勢可輕可重的,但手裡與腳里始終要保持三分與七分的比例,手重胸更重,上重下更重,上用勁,下更要用勁,就是上虛下實,上三下七。手重而腳不重,因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有手,不知有腳,不用勁,不是完全放鬆。要用勁也不是全部用勁,全松不起作用,反而要搞錯,而錯了在於腳放鬆,手用勁一點,就成為上實下虛了,甩手十九注意手,聽了用勁當然是手裡,不知還有腳的作用,還有腰的作用。而腳與腰是無形的,腳與腰要比手更重要,這一點很難理解,打太極拳,從中醫經絡學說研究就容易理解。甩手的手是從腰裡出去的,而腰的跟在腳,如果上(手)用勁,下(腳)不用勁,就叫失重。
很多人只知道在車上船上跌倒叫做失重,不知道頭重腳輕現象,上實下虛現象也是失重,很多慢性病也是失重,肩胛七趨也是失重。半身不遂也是失重。甩手的貢獻就在調整失重,變為平衡。腳里用勁有何必要?腳里湧泉穴走腎臟,心跳快,失眠,按摩湧泉穴就能治療,就能鎮靜。腳里還有五臟六腑的不少穴位,可以治五臟六腑的病,用勁即是調整,即是甩手治百病,確有效驗。早、中、晚,一日三次,每次甩手五分鐘、十分鐘、或十五鐘,量力而為,以避免肩膀韌帶與肌肉受傷,長期練甩手功當可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