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地鄉全稱是達地水族鄉,位於雷山縣東南部,地處兩州四縣六鄉鎮交界,即東臨榕江縣塔石鄉、三江鄉,南靠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烏不鄉、羊福鄉,西連丹寨縣雅灰鄉,北與雷山縣永樂鎮毗鄰,距縣城86公里。199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達地水族鄉(達地鄉始建於民國2年,即1913年),是全州17個民族鄉之一,是雷山縣唯一的民族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達地鄉
- 別名:達地
- 行政區類別:鄉
- 面積:72.9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人口
資源
節日
傳說
經濟發展
基層黨建
二是要克服官僚主義傾向。學習習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觀活動具有偉大的戰略意義。在檢查活動開展情況時,我們一定要深入一線,對照要求,從學習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方式方法和取得效果等方面加以考評,加強行政督促,確保學貫活動有布置、有落實、有檢查、有成效;要善於學習兄弟村點的好想法、好做法。堅決杜絕高高在上、作風飄浮、坐鎮指揮、脫離實際等官僚主義傾向。
三是要克服形式主義傾向。要加強組織領導,結合單位實際,認真制定活動計畫,做到有內容、有步驟、有要求;要採取集中學、個人學、開展討論、互促互學等形式,進一步學習實踐活動的載體,確保全員學習、全員實踐;要加強考核,圍繞活動計畫,扎紮實實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即要抓方向,又要抓細節,一個一個腳印、一環緊扣一環。絕不能拘泥於“搞個動員、擬個意見、寫個報告、開個會議”的程式化,也不能局限於“搞個示點、樹個典型”的形象化。
四是要克服教條主義傾向。以學習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指導工作,就是要將學習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先進理論與自身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避免生搬硬套、思想僵化;通過學習指導實踐,通過實踐檢驗學習,形成“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良性循環;加強思考,不斷創新,針對各自村點所面臨的新階段、新問題,積極研究新方法、新途徑,提高理論的實際運用能力,全面推進當前各項工作發展。
一是加強“四要十不準”規定的宣傳。該鄉政務公開欄張貼“四要十不準”規定,班子深入衛生院、信用社、供電、電信、移動等單位進行 “四要十不準”規定的宣傳,提高“四要十不準”規定在幹部職工和企業中的知曉率。
二是加強“四要十不準”規定的學習。8月8日,達地鄉召開全鄉幹部大會,認真組織學習了“四要十不準”規定的具體內容,把“四要十不準”規定的具體內容印發到全鄉幹部手中;同時通過網路把“四要十不準”規定的內容發到該鄉政府QQ群上,要求各科室要認真組織學習,自覺遵守“四要十不準”。
三是加強“四要十不準”規定的自查自糾。要求全鄉幹部,對照“四要十不準”,開展自查自糾,對查找出來的問題,開展自我糾正,確保規定落到實處。
四加強“四要十不準”規定的督查。該鄉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黨委副書記任副組長的督查組,定期或不定期對各站辦所“四要十不準”規定的實施情況進行督查,對違反“四要十不準”規定的,給予相應的處理並納入年度考核。並於8月8日早上先後到鄉計生辦、畜牧站、計生辦等部門進行了督查,都沒有違反規定發生。
一是領導重視,狠抓農民增收不放鬆。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茶葉、林下養雞等特色產業,實現產業興鄉、茶葉富鄉戰略。
二是明確責任,狠抓民生改善不放鬆。著力抓好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險、社保、飲水工程等工作,使惠農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實現國家政策進鄉村、工作服務入民心。
三是突出重點,狠抓新農村建設改善不放鬆。以“美麗鄉村”建設和“危房改造”為契機,大力改善農村居住條件,使改善居住環境與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著力做好道路硬化、鄉村規劃,實現新農村建設新面貌。
四是重拳出擊,狠抓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不放鬆。穩紮穩打、真抓實幹,廣泛宣傳,熱心服務,健全管理機制,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五是全面帶動,狠抓鄉、村兩級幹部隊伍建設不放鬆。加強業務培訓,讓幹部樹立艱苦奮鬥、艱苦創業的精神,培養後備幹部隊伍,解決村級幹部偏向老齡化、新老幹部脫節的趨勢,儲備一批高素質、能擔當重任的後備幹部隊伍,實現有領頭羊的模式帶領廣大民眾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