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倫多夫

達倫多夫

達倫多夫(Ralf G. Dahrendorf,1929~2009.6.17) 德國社會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一代自由主義思想巨人。是自由派社會/國家理論的代表之一,其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二戰後的德國社會學研究。達倫多夫生前在科學和政治領域擔任過很多重要職位。1982年,達倫多夫被英國授予爵士頭銜,1993年被授予勳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倫多夫
  • 外文名:Ralf G. Dahrendorf
  • 出生日期:1929
  • 逝世日期:2009.6.17
人物概述,人物生平,觀點形成,主要觀點,

人物概述

 生於德國漢堡,曾在漢堡大學學習哲學和古典語言學,1952年從漢堡大學畢業後到倫敦經濟學院攻讀社會學,1956年獲博士學位。曾在薩爾、漢堡、圖賓根以及康斯坦斯大學任教。1967~1970年任德國社會學協會會長。1974年起任倫敦經濟學院院長。達倫多夫是衝突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在1958年,就對功能主義提出批評,從變遷、衝突、諸要素對系統分化的作用以及暴力等方面對社會進行解剖。他認為現代階級衝突的根源不是占有和不占有生產資料之間的矛盾,而是權威的分享和排斥之間的矛盾。還提出了社會人的概念。主要著作有《社會衝突理論探討》(1958)、《工業社會中的階級衝突》(1959)、《走出烏托邦》、《社會人》、《階級後的衝突》、《生活的機會》等。

人物生平

1929年5月1日,達倫多夫生於德國漢堡。其父為社會民主黨(SPD)政治家古斯塔夫·達倫多夫(Gustav Dahrendorf)。1947年,他開始在漢堡大學學習哲學和古典語言學。1952年,他以論文《卡爾·馬克思思想中公平的概念》(Der Begriff des Gerechten im Denken von Karl Marx)獲得博士學位。此後直到1954年,達倫多夫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師從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Karl Popper)。同年,他突然中止了在著名的法蘭克福社會學研究院(Frankfurter 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的學習,該學院由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領導。
隨後,達倫多夫以教授的身份重返漢堡大學。1958年,出版了他經久不衰的著作《社會人》(Homo Sociologicus)。1966年,在圖賓根(Tübingen)大學短暫停留後,達倫多夫來到了新成立的康斯坦茨大學(Universität Konstanz),並在第二年以自由民主黨議員的身份進入巴-符州議會。在弗萊堡(Freiburg)舉行的自由民主黨聯邦黨大會會場外,他在汽車車頂上與學生運動領袖魯迪•多茨克(Rudi Dutschke)進行了一次頗具傳奇色彩的討論。
1969年,當時的德國外交部長瓦爾特.謝爾(Walter Scheel)將達倫多夫招入外交部工作。1970年,達倫多夫調往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1974年,他從布魯塞爾卸任,前往英國擔任倫敦經濟學院的院長。1982年,達倫多夫被英國授予爵士頭銜,1993年被授予勳爵。
2002年,達倫多夫的青年時期回憶錄《超越邊界》(Über Grenzen)出版,歷史學家諾爾特(Paul Nolte)將其評價為“非常值得一看的一本書”。
達倫多夫逝世後,德國自由民主黨主席維斯特維勒(Guido Westerwelle)評價其為“自由的世界公民和歐洲偉大的學者”。
1987年,達倫多夫脫離了德國自由民主黨,按照當時《明鏡周刊》的報導,他批評後者“立場不明確”,並且在爭權奪勢的鬥爭中削弱了力量,失去了獨立掌控未來的能力。而他自己公布的理由是:由於他已經遷居英國,繼續留在德國自由民主黨中已經沒有意義。
2009年5月1日,由於重病纏身,達倫多夫只和幾個科學界的好友在牛津度過了自己的80大壽。據《巴登報》報導,達倫多夫在牛津與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弗里茨•斯特恩(Fritz Stern)、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蒂莫西·阿什(Timothy Garton Ash)等著名思想家就“自由”進行了討論。
歐洲卓越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德裔英國社會學家拉爾夫•達倫多夫勳爵(Lord Ralf Dahrendorf)於2009年6月17日晚間在科隆逝世,享年80歲。達倫多夫是德國社會學協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Soziologie)的主席,在1969到1970年間作為自由民主黨(FDP)議員被選入聯邦議會,曾擔任德國外交部議會國務秘書(Staatsminister im Auswärtigen Amt)、歐洲委員會委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觀點形成

他從馬克思那裡接受了階級觀點、辯證的觀點和階級鬥爭必然引起社會變遷的一系列觀點,並受到韋伯分層標準、社會流動與社會衝突關係觀點的啟發。為了使自己的理論比馬克思的理論“更富於普遍性”,他對馬克思的社會衝突思想進行了批判和修正,用“權威關係”取代了生產資料的占有關係。他認為,階級劃分的關鍵因素不是是否占有生產資料,而是是否擁有生產資料的支配權。他認為只有把人類社會看作為權利和權威而不斷進行著鬥爭的競技場才能充分理解社會。他的出發點就是斷言所有的社會組織事實上都是建立在權力的等級制度中,包括高級管理者在內的掌權者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其中高壓統治是最主要的手段,來迫使無權者服從他們的意志。他把權利和權威比做某種稀有資源,而社會的各種成員則為這些資源的分配陷入永無止境的鬥爭。任何社會總是處在衝突的狀態中,某些人的利益和另一些人的利益總是對抗著的。這些利益不僅是經濟方面的,而是還包括權力分配的競爭方面。衝突決不會被根除,因為每一種解決權利衝突的具體方法都會產生新的利益集團,從而必然導致新的衝突。
統治和被統治關係產生“客觀的”利益對抗,被統治者對這固有的利益對立的感覺意識在一定特殊條件下就會得出;在另外一些條件下,這一新產生的意識導致政治組織的成立;爾後,下層民眾兩極分化,加入與統治群體的衝突;衝突的結果會引進社會組織的新模式;這種社會組織的新模式會產生新的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引起另一輪導致衝突的事件,然後社會組織模式發生變遷。

主要觀點

達倫多夫的主要觀點是,儘管人們可以把衝突加以引導,使之制度化,或者是消除激烈的衝突形式,但是衝突在人類社會中是永遠不可能消除的。由於權力和權威必然引起競爭、社會衝突、社會變遷,所以權力和權威就成了解釋人類一切事物的關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