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銀川藻

道銀川藻

道銀川藻(學名:Terniopsis daoyinensis Q. W. Lin, Gang Lu & Z. Yu Li)是川苔草科川藻屬植物。水生小草本;根兩側分枝,通常長3-30毫米,在基部附近單分枝或多次分枝,具2-3小枝。葉二形,三棱,上升,具單脈,長枝上的葉分離,橢圓形或長圓形,短枝上的葉覆瓦狀,腎形或卵形。道銀川藻以其發現地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委會道銀村命名。

道銀川藻的發現豐富了海南的植物多樣性。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二級。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2016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和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植物分類學刊物《PHYTOTAXA》(線上版)上聯合撰文,描述了在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個川苔草科植物新種:鸚哥嶺飛瀑草和道銀川藻。
道銀川藻
鸚哥嶺飛瀑草
據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駐海南自然保育主任盧剛介紹,嘉道理中國保育社區工作組最早於2007年在道銀村附近的高峰河河流岩石上發現這兩種植物生長,後因其他原因,工作組未進行相關的物種描述和鑑定工作;直到2014年,他們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合作,通過採集兩種植物植株標本、進行科學比對等系列工作後,才將發現的物種描述撰寫成文,進行發表。
道銀川藻是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委會道銀村附近發現的,因此以“道銀”命名。

形態特徵

根匍匐,單軸分枝,扁平,寬1-3毫米,厚約1毫米。根兩側分枝,通常長3-30毫米,在基部附近單分枝或多次分枝,具2-3小枝。葉二形,三棱,上升,具單脈,長枝上的葉分離,橢圓形或長圓形,0.5-1×0.3-0.6毫米,短枝上的葉覆瓦狀,腎形或卵形,0.2-0.5×0.3-0.4毫米,基生葉比上部葉縮小或短。
花枝非常短,與2個或單個不育枝(分枝)合生;花單生,生於小枝的分叉處;花梗長4-10毫米,苞片2個生於基部,長約1毫米。花被膜質,花萼長1.5-2毫米,淺裂;裂片3,半圓形,長0.5-1毫米。雄蕊3,雄蕊先熟,雄蕊包括花葯長2-4毫米,明顯長於子房;花絲纖細,花葯枯萎時下垂;花葯長約1毫米,紫色,箭頭形。子房單個,長圓狀橢圓形,長1.5-2毫米,厚約1毫米,3室;每室5-7胚珠;柱頭3,分離,花葯枯萎後完全開放,長大1毫米,紫色,明顯多分叉,小枝絲狀。蒴果有柄(柄長5-10毫米),深棕色,長方狀倒卵球形,長1.5-2毫米,厚約1毫米,三棱,棱9;萼裂片宿存。花果期3-4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委會道銀村附近,該村子位於鸚哥嶺保護區範圍內。生於山谷溪流中的岩石上,通常與鸚哥嶺川苔草一起生長。

生長習性

道銀川藻的雄蕊和雌蕊成熟時間並不同步,因此推測它是異花傳粉的植物。
道銀川藻的生境主要依賴於石質河床河流,要求水質清澈潔淨,因此高峰河水文水質特徵的變化,將會對這種植物的生長繁殖產生重要影響。

主要價值

道銀川藻的發現豐富了海南的植物多樣性。而川苔草科植物在研究植物進化、建立植物系統上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道銀川藻特殊的形態亦受到學界關注。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年)——二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