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連·格雷(享樂主義者的畫像)

道連·格雷(享樂主義者的畫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道連·格雷的畫像》是十九世紀愛爾蘭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唯一的長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道連·格雷
  • 作者:奧斯卡·王爾德
  • 類型:長篇小說
  • 年代:十九世紀
作品簡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本書為王爾德唯一的長篇小說作品《道連·格雷的畫像》。
“我知道,我這下面對面碰上了一個人,其人格令人十分著迷,如果我聽任擺布,它便會奪取我的整個本性、我的整個靈魂、我身體的各個部分。”
王爾德唯一的,也是永遠的小說作品,一封寫給所有男人的情書。

作品賞析

《道連·格雷的畫像》是十九世紀愛爾蘭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唯一的長篇小說。總的說來,這篇小說的寫作手法很典型,詞藻異常華美考究,能很好地反映作者的唯美主義理念。但其主題是否“符合道德”具有不小的爭議。
《道連·格雷的畫像》講述了這樣一個在現實框架中構築,但主題表達卻超乎現實的故事:年輕英俊的道連·格雷的美貌激發了畫家霍爾華德的靈感,使其創作出自認為最好的作品——道連·格雷的畫像。道連在與霍爾華德的朋友亨利勳爵的談話中痛感容貌的不可久留與韶光的易逝,看著畫像中英姿勃發的自己許下願望:希望自己能青春永駐,而畫像代他承受歲月的痕跡;他願以靈魂為交換代價。這個不可思議的願望後來竟實現了。道連·格雷受亨利勳爵的享樂主義思想影響,一步步走向道德墮落的深淵。他隨意而殘忍地對待深愛他的女演員茜比爾·文,最終她因無法經受熱戀後冷淡的巨大落差而自殺。道連剛開始還為此內疚,決心遠離亨利勳爵和他那“微妙而有毒的理論”。但他沒能這樣。他屈從於最本我的內心,回歸了奢靡的享樂主義,並陷得越來越萬劫不復。與此同時,他的畫像在逐漸蒼老,臉上不再如從前般純潔而是猙獰可怖——他本人卻一如當初。後來,道連·格雷刺殺了看到變化後畫像的畫家霍爾華德,並威脅一個學化學的朋友毀屍滅跡。此後他受良心折磨決定棄惡從善,然而發現在做了他認為的“好事”之後畫像的面容還是沒有絲毫變化。他最終懷著毀滅罪證的心理用刀刺向畫像,刀卻扎進了他的胸口。那一刻,道連·格雷與他的畫像各自還為本來面目。
對故事的主題很難有個準確的定義:作者一方面詳盡地描繪了上流社會享樂主義者生活,似乎對其沒有特別的反感;另一方面又給了小說道連·格雷自作自受的傳統價值觀模式的結局。小說剛出版時曾受到無數非議——它與維多利亞時代主流的追求莊重、禮儀的風範相悖——它們針對的都是小說中人物的生活問題。所以,王爾德礙於社會主流而可以設定這樣的小說結尾的可能性未必不存在。此外,其主題或許還具有一定的同性戀傾向:對道連·格雷美麗容貌的描繪就能體現這一點。我認為,說這本書的主題是“享樂主義者的畫像”再好不過,它所展現的圖景都沾染著濃厚而艷麗的色彩,似在批判又似在鼓吹享樂主義生活。
再談王爾德的文字特點。王爾德在中國出名的主要是他的童話《快樂王子》,想必大家都讀過,也都能感受到其中詞藻的華麗、想像的瑰麗。據我讀過的王爾德的作品來說,這是他一貫的特點,這本《道連·格雷的畫像》可謂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所信奉的,是一種唯美的思想,是“Art for art’s sake”的純粹。所以他的作品符號性意味很濃,能將他所熟識的那種上流社會精英文化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但眼界較為狹隘,主題往往流於表面,很難起到一針見血的深刻作用。可這無可非議。文學本身就是多樣的,堅持針砭現實誠然意味深長,但“Art for art’s sake”也應被認為是中嚴肅的文學態度。王爾德能將一種文化通過他那與之極相似的文風描繪得如此唯美,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然此種唯美也有其必然的弊端:王爾德的文字常有堆砌賣弄之嫌,且會因過分重視對華麗場面的描寫而造成不必要的拖沓。拿這本《道連·格雷的畫像》來說,第二章中亨利勳爵與道連·格雷的對華極其精彩,作者無須以一個全知的心理分析者身份出現就已通過亨利勳爵的話闡述了享樂主義的中心觀點,為下文的展開作了詳盡鋪墊。但是,亨利勳爵的話中比喻泛濫,而其中相當大一部分不甚貼切,有明顯可以唯美化的痕跡,這就失去了作品的簡潔和人物性格俄準確性與真實性。
書中塑造了三個典型形象,畫家霍爾華德、道連·格雷和亨利勳爵。長江文藝版的導讀中借用弗洛伊德理論說這三個人分別代表超我、自我及本我。此言極是。小說藝術總是先於心理理論的,擁有敏銳觀察力的王爾德早在十九世紀就已天才地意識到了人的性格矛盾,用將其分離的方法使三個形象更為明確直觀。超我總追尋高尚、與人本性不符的生活;本我屈從於誘惑,放任自由;而自我,永遠是游離於超我與本我之間的那個,正如道連一再墮落中的幾次短暫的悔悟。書中道連道德與容貌背道而馳是種錯位的對比,最後一切還歸本身時人們能感受到無與倫比的美感,感嘆只有美是永恆的。
最後我想談談我認為的這本書最大的不足:主角的形象略顯蒼白。小說伊始便以亨利勳爵與霍爾華德的對話切入,而後延伸至亨利勳爵向道連·格雷灌輸他的理論。這一過程始終是以亨利勳爵為中心的,他的言行使一個具有綺靡神秘氣質的男人躍然紙上,場景和畫面的描繪精彩絕倫——這個人物的塑造從一開始就相當成功。而本書的主角道連·格雷呢?能找到的表現其性格的語句有:“神情活像年輕的希臘殉道士”、“撅起嘴巴”。可以看出,作者竭力把他描繪成一個純真的孩子形象,但很明顯道連·格雷比起濃墨重彩、有血有肉的亨利勳爵來說是非常蒼白的,只有個被強行定義的軀殼,缺乏能把他與其他人區分開來的標誌性性格。這就喧賓奪主了。後來,作者只對導致道連墮落的個別場景作了描寫,對這個過程卻是一筆帶過。最後我們突兀地看到一個與亨利勳爵觀點驚人一致的道連·格雷,卻不知這個人是怎樣由開始那個似乎完全沒有人格的道連變化而來的。我認為作者採用場景式的敘事方法來展現這樣一個人性改變的故事是錯誤的選擇,它只能揭示結果、無法構築過程,而人性當是由一連串或大或小的事件經過或多或少的時間形成的,不可能由單一的孤立意外一手促成。
話說回來,縱然《道連·格雷的畫像》有諸多不足,它還是本文學價值挺高的書。其中不乏有獨特見地的思考、生動形象的表述,對畫面捕捉的準確性更是嘆為觀止,人物對話也拿捏得自如、自然,毫無造作之感。

作者簡介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生於1854年,卒於1900年,是十九世紀愛爾蘭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以其劇作、詩歌、童話和小說聞名於世。王爾德作為唯美主義代表人物,在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特殊地位,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學運動的主力和九十年代頹廢派運動的先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