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之問:廣播電視散論

道法之問:廣播電視散論

《道法之問:廣播電視散論(2)》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振華

基本介紹

  • 書名:道法之問:廣播電視散論
  • 作者:張振華
  •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1月1日
  • 頁數:426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07832792, 7507832791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道法之問:廣播電視散論(2)》:廣播電視改革與業務實踐的辯證思考。
《道法之問:廣播電視散論(2)》內容簡介:進入2009年,國內外新聞報導的一個共同焦點是“金融危機”。在相關報導中常見的一個詞語是“抄底”。借用這個詞,我也想在2009年做一次“抄底”,確切地說是“清倉”。即把2007年至今在中廣協會、一些專業委員會及一些電台、電視台各類研討會上的“被發言”文稿集中起來,再湊個集子。我1963年進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工作,2000年退出領導崗位。做對外廣播計37年。2001年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60周年之際,台里擬出版一套紀念叢書,並要我把在台工作期間的一些文章、講話出個集子,作為叢書中的一冊,於是有了《往事如金》一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由當年的廣電部部長、時任文化部部長、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同志題寫書名,由原廣電部副部長、時任廣電總局副局長劉習良同志作序。

圖書目錄

廣播電視傳播中的道法之辨(代自序一)
廣播電視十題斷想(代自序二)
廣電傳播中的道法之問
全球化語境與新聞傳播
堅持新聞立台追求評論強台
科學思維與新聞報導
理性地總結過去才能科學地規劃未來
廣電宣傳60年的幾點經驗性啟示
既要記錄歷史,更要研究歷史
創新不妨從“革舊”做起——以法治文化、公民意識的傳播為例
“兩會”報導創新掃描
倡導憂患意識力戒膨脹思維
秉持和傳播時代理念是宣傳創新之本
2008——我們的期待
抗震救災報導——中國新聞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災難是最好的課堂
傳播慈善文化——媒體的社會責任
加強媒介素養研究與培育乃國之大計
以開放的眼光、理性的心態看奧運、報奧運
奧運傳播理念九題
兩個奧運報導——中國媒體的又一個成人禮
民生新聞的轉身與提升——以《新聞夜航》為例
“三善”:新聞傳播的新推力——以“政風熱線”類節目為例
《陽光熱線》類節目的價值與提升
電視文藝:責任·問題·發展
春晚四題
對農宣傳既要“立地”,又要“頂天”
《百名村支書實話實說》的兩個理性回歸
《阿亮》三昧
堅持實事求是,改進國際傳播
從兩個“秘密”談起
內外並舉——沿邊省區廣播電視的新課題
全局視野與國際報導
面對“產品誹謗”,媒體當何為
硬體與軟體,心態與語態
地方電視外宣的變與不變
得體·宜人:紀錄片應有的追求——以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紀錄片為例
紀錄片絮語三則
30年流變,城市台該如何對外呈現
既要注重“材料”,更要講究“廚藝
讓額爾古納藉助廣播電視高飛遠翔
廣電改革中的道法之問
我出幾個題目
廣播要加強踐行力
2006——中國廣播紮實挺進的一年
“中國之聲”生逢其時
天津區縣聯盟廣播——中國廣播體制改革的一個範例
“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新疆廣播——一顆閃耀在祖國大西北的廣播之星
追求者的足跡
國際廣播——遠而又近的傳媒
應運而生乘勢而上
加強戰略性研究實現集體性突進——城市電視台的發展思考
農村廣電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應該提速
一個評審的話
加強理論規劃,提高研究水平
學術期刊要為廣播電視事業提供理論支持
祝賀與期待——祝《中國廣播》創刊十周年
守望理性——《電視研究》創刊20周年寄語
規範收視調查工作促進電視事業繁榮發展
媒資工作大有可為、大有學問
提升與轉身——音像資料工作的時代性課題
其他
她仍然活著——憶丁一嵐同志
值得敬重與敬畏的人——記張玉珍大姐I
還願
無悔的歲月
一份別樣的廣播“史記”
人生因豐富而精彩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理念比文稿更可貴
因思而行因行而思
思考是人生的最大快樂
古鎮生輝慰中山
欣喜·自豪·祝福——北京廣播學院建院50周年寄語
回望
尷尬與欣喜
你以為你是誰——後記

作者簡介

張振華,北京人,1939年生於中醫世家。1963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後即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工作。歷任記者、編輯、總編室副主任、副台長、台長、國家廣電部黨組成員。現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華廣播影視交流協會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等任副會長、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河北大學新聞學院兼職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名譽院長。高級編輯,1984年被中國記協授予“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著有廣播電視論文集《往事如金》、《求是與求不》及《道法之問》,主編了《中國廣播電視新論》、《中國廣播電視概要》、《中國對外廣播史上的新篇童》等。

後記

進入2009年,國內外新聞報導的一個共同焦點是“金融危機”。在相關報導中常見的一個詞語是“抄底”。借用這個詞,我也想在2009年做一次“抄底”,確切地說是“清倉”。即把2007年至今在中廣協會、一些專業委員會及一些電台、電視台各類研討會上的“被發言”文稿集中起來,再湊個集子。
我1963年進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工作,2000年退出領導崗位。做對外廣播計37年。2001年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60周年之際,台里擬出版一套紀念叢書,並要我把在台工作期間的一些文章、講話出個集子,作為叢書中的一冊,於是有了《往事如金》一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由當年的廣電部部長、時任文化部部長、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同志題寫書名,由原廣電部副部長、時任廣電總局副局長劉習良同志作序。
37年對外廣播的經歷與實踐,在有關新聞傳播業務上給我留下了寶貴的理念性、經驗性財富。比如你必須具備全球視野、國際意識和歷史眼光,必須兼顧國內與國際兩種語境、歷史與現實兩種背景,而不能偏居一隅,自說自話,只顧其一,不計其他,比如說你必須有科學的思維和理性的心態,從而形成得體的語態和恰當的表達,而不能情緒化、偏激化;比如說你必須按新聞傳播規律辦事,講究新聞報導的及時、透明、全面、客觀;比如說你必須了解並尊重你的客群,從而選擇(而非迴避)他們關注的話題,並且使用他們易於理解和接受的表達方式等等。否則,對外傳播就是做無效功,甚至是反效功。而這些意識和理念其實同樣適用於對內傳播,因此它們也就成了我在中廣協會初期工作中的“基本金”。

序言

新中國的廣播電視事業剛剛走過了60年,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出現了眾多優秀的領導者、從業者和研究者,而能將三者集於一身的廣電人卻是不多見的。在我看來,張振華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從1963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工作,37年的職業生涯當中,振華先生先後擔任過記者、編輯等各種角色及各級領導職務,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的崗位上,為中國對外廣播事業的提振及隊伍的凝聚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一位優秀的廣播電視從業者和領導者。因此,在1984一年被中國記協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之後,又於2008年在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等八所新聞學院發起主辦的中國傳媒大會上獲頒“金長城傳媒獎·改革開放30年中國傳媒突出貢獻獎”。退出台的領導崗位以來,振華先生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副會長的工作崗位上又工作了十年,期間發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堪稱一位優秀的廣播電視理論領域的研究者。十年間,振華先生筆耕不輟,已先後出版了兩部論文集。當振華先生將厚厚的第三部書稿送來囑我為其作序,我感覺榮幸之至,感慨萬二F。榮幸的是,作為晚輩,能夠得到前輩的如此信任,實屬受寵若驚;感慨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長者,依然能夠保持如此的勤奮和高產,令作為晚輩的我感動不已。
翻讀這部厚厚的書稿,眼前首先浮現出振華先生永遠不變的微笑的表情。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作為青年教師,我有機會接觸振華先生,並從他充滿睿智的言談中獲益良多。在20世紀90年代,我擔任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副主任期間,因為學生就業、業務評獎和系慶活動等事情,有機會與振華先生多次交往,從他的善解人意、平等待人中獲得了很多指導和指教。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