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義理綜論(道教義理綜論(上下))

道教義理綜論

道教義理綜論(上下)一般指本詞條

《道教義理綜論》是2009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養正。

基本介紹

  • 書名:道教義理綜論
  • 作者:李養正
  • ISBN:9787802542235
  • 頁數:770頁
  • 定價:98元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字數:9500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此書一鮮明的特色便是對道教易學深入的探討,指出《老子》與《周易》同為道教義理之源,並論述了道教易學的歷史發展、道教易學與內丹道的關係。易學在儒家經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形成義理派和象數派兩大分支,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相形之下,道教易學由於“道隱無名”的傳統和其民間性的緣故,不為學界所知,遂使近現代易學研究形成重大空缺。此書結合道教科儀、丹道,系統闡釋道教易學的內涵和成就,大大拓展了當代易學研究的視野,值得學界重視。
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是此書的又一鮮明特色。此書立足於道教,又超越道教,在廣泛的比較中展現道教義理的有容乃大及其與中國各種文化的互動互滲,論述了道教與先秦道家、與諸子百家、與儒佛兩家、與古代方技術數的關係,展示出中國文化的宗教與人文、體悟與理性、出世與入世、本土與外域之間的多元通和的一幅幅生動畫面,使讀者能在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道教義理的形成與特質,理解中國文化博厚悠遠、仁愛包容、向道貴誠、重生尚德的精神與傳統。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寬闊的心胸,豐富的知識。李先生深厚的學養積累在這裡得到了體現。

作者簡介

李養正,湖北省公安縣人,生於1925年,1949年夏武漢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此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部門從事編輯、記者工作。1956年轉業地方,任初創之中國佛學院教研室秘書。1958年調任中國道教協會秘書,後改作道教學術研究和道教工作,曾任中國道教協會研究室主任、《中國道教》雜誌主編、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等職。1986年,經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專業技術評審委員會評定為宗教學研究員。1997年離休。 有關道教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道教識略》、《道教基本知識》、《道教概說》、《道教與中國社會》、《道教與諸子百家》、《道教經史論稿》、《佛道交涉史論要》、《當代中國道教》、《當代道教》(世界道教狀況)、《道教史略講》、《新編北京白雲觀志》、《道教義理與(周易)關係述論>等,主編並主筆有:《道教手冊>、《道教文化叢書》、《道教大辭典》(與閔智亭合作主編),主持編輯出版陳攖寧先生文集《道教與養生》。另在道教及學術性刊物和研討會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目錄

序一
序二
上編
第一章 道教義理緒論——道教義理的基礎、結構、特徵與亮點
前言
第一節 何謂道教的“義理”之學
第二節 道教是否具有傳統的義理之學
第三節 “神道設教”與“道教義理”之說
第四節 道教義理之學的根基為“道”本原論
第五節 道教義理之學的五大部類與理論樞要
第六節 道教義理學五部類中的五大重點
第七節 道教義理之學的特徵與亮點
結語
第二章 道體及修道養生樞論舉要
前言
第一節 元氣論
第二節 精氣論
第三節 形神論
第四節 性命論
第五節 道生旨
第六節 生死說
第七節 動靜論
第八節 清靜論
第九節 “三一”義
第十節 性情論
第十一節 有無論
第十二節 太極論
第十三節 承負論(兼及“因果報應”說)
第十四節 中和論
第十五節 陰陽五行論
第十六節 大道論(上)
第十七節 大道論(下)
結語
第三章 道教義理與《周易》關係述論
前言
第一部分 《老》、《易》同為道教義理之源
一、《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宗教文化典籍
二、使《易經》進入哲學大雅之堂的哲聖是老子
三、《易經》並非儒家經典
四、《老子》是《易傳》的重要思想資源
五、《老子》、《周易》同為道教義理之淵源
第二部分 魏晉及爾後道教易學的發展
一、魏晉道教易學的擴展
二、魏晉唐宋道教科儀的攝《易》入儀
三、唐代內丹道的崛起及以“丹功”義理為“道教易學”主幹的發展
四、宋迄於清,丹功義理與道教易學的發展和基本定型
結語
第四章 道教義理的思想根源與形成、發展征略
第一節 關於道教義理的主體思想根源
第二節 道教的神仙崇拜發軔於我國原始宗教與神仙說
第三節 道教義理體系的歷史發展階段性
第四節 論述道教義理在奠基階段的突出業績
第五節 論述道教義理在開拓階段的突出業績
第六節 論述道教義理在清整與規範階段的突出業績
第七節 論述道教義理在深化與拓展階段的突出業績
第八節 論述道教義理在全真心性之學日盛階段的突出業績
第九節 論述道教義理進人推陳出新階段的突出業績
第十節 試說當代道教義理的發展導向與趨勢
下編
第五章 道教義理與先秦道家學說
第一節 道教義理與《老子》
第二節 道教義理與《列子》
第三節 道教義理與《莊子》
第四節 道教義理與《關尹子》
第五節 道教義理與《鶚冠子》
第六節 道教義理與《鬻子》
第七節 道教義理與《子華子》
第六章 道教義理與先秦百家論旨
第一節 道教義理與《墨子》
第二節 道教義理與楊朱
第三節 道教義理與神仙家
第四節 道教義理與陰陽五行家
第五節 道教義理與兵家
第六節 道教義理與縱橫家
第七節 道教義理與法家
第八節 道教義理與名家
第七章 道教義理與漢以後雜家論旨
第一節 道教義理與《淮南子》
第二節 道教義理與《劉子》
第三節 道教義理與《意林》
第八章 從歷史發展的高度看儒釋道之間既曾有義理之爭而又互相融通的關係
第一節 道教義理與儒學之關係
第二節 陳摶圖學對宋儒周敦頤道學之影響
第三節 道教的創立與佛教東傳無關
第四節 從《牟子理惑論》看我國漢代早期佛道關係
第五節 魏晉的“玄風”“格義”架構了佛道義理交融的橋樑
第六節 東晉支遁、僧肇與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關係
第七節 佛道義理之異同與圓融
第八節 審視三教關係史,發揚互融、互益、互補之風
第九章 道教義理與古代方技、術數
第一節 道教義理與古代方技
第二節 道教義理與術數
第十章 道教基本教義及其主要經籍載體
第一節 道教基本教義
第二節 教義主要經籍載體及作者考略
第三節 道教重要道書
第十一章 有關道教義理探討舊作擇錄
關於道教的定義及有關問題的辯證——1992年12月6日在香港蓬瀛仙館講
對道教義理規範中“積極因素”的探討
道教與我國的傳統文化
道教與倫理道德和民族心理
道教與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交融
道教與民間風土習俗
有關《陰符經》幾個疑問的論證
論《太平經》的人民性
關於唐初佛、道譯《老》為梵的爭論
唐高宗時佛道之名理論義
建立道教研究新取向與發揚優良傳統——讀張繼禹《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後的一點感想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